酒店消费品采购发展速度-未来国内酒店行业发展趋势?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未来国内酒店行业发展趋势?
1、供给相对过剩,竞争激烈,今后发展速度降低。1996年到2000年旅游酒店业共增加35.4万间客房,平均年增长率为12.39%,而同期的客源增长率为4.0%。由于供大于求,导致酒店企业之间过度竞争。从1996年到1998年全国酒店的平均出租率和利润率逐年下降,1998年开始出现全行业亏损。1998、1999、2000年三年亏损额分别为45.56亿、53.64亿和26.43亿元。这种态势。遏制了新的投资,迫使酒店产业的规模扩张速度降低,同时提出控制酒店总量、提高酒店质量等战略性问题。
2、酒店业新的发展投资点将逐步西移并优化地域结构。由于中国中西部地区具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国家又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开发中西部的措施,一部分酒店投资将有可能从东部、南部地区转向中西部地区。随着中西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中西部的酒店业将会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酒店业新的、最有希望的增长区域。从总体来看,沿海发达地区各个城市旅游酒店的总量和档次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中部地区发展迅速,有望在近3年内就可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瓶颈主要是西部地区。
3、档酒店的经营管理水平将继续与国际接轨,努力发展具有国际水准的经济性酒店将成为新的趋势。就竞争领域来看,在高档酒店领域,外资酒店将继续保持优势,内资酒店大多集中在中低档领域。而在中低档领域,外资酒店还未采取行动。具有国际水准的经济性酒店将成为未来竞争和建设的重点。经济型酒店是外国酒店集团的关注点。据旅游局作的中国旅游业发展预测,到2024年,入境过夜旅游者为9500—13900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为5.7%—7.75%。国际旅游组织进行前景预测,认为到2024年,全球将有16亿国际游客,中国将有1.3亿游客入境,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国。就这个趋势,外国酒店集团看准了中国的经济性酒店是个有潜力的增长点。随着有薪假期的实施、交通条件的改善、民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旅游迅速发展,国内客人已经成为酒店不可忽视的客源。未来需求趋势是装修朴素、干净卫生、设施便利、价位适中的经济型酒店将成为国内游客所看重的酒店业类型。在质量、服务上,高档酒店基本满足需求,而中低档酒店数量虽然很多,但和国际标准相差很远。这种态势,和国际、国内的经济性客源的增长趋势不相吻合。中国拥有24万多个大中小酒店、宾馆、招待所等住宿设施,其中1万左右是星级酒店,占4%。有23万多家、96%以上的住宿设施未进入星级评定范围。这里,多数是中、小酒店。所以,改造现存的中、小酒店,使其符合国际标准,这是将来酒店行业建设上的重点。
4、国有酒店脱离原投资部门,转制问题增多,防范风险的工作越来越重要。入世后,国际酒店更容易地进入中国酒店市场,中国酒店行业竞争加剧。由于体制原因和改革动力不足,国有酒店处于劣势地位,而且越来越被动。国有酒店面临着竞争、改组、兼并、破产的压力。国有酒店在压力面前不得不改革,在改革中就有可能被改组、出售或破产。随着改革的深入,党、政,军、警及商业银行与自己投资持有的酒店脱钩,不再经营酒店投资业务。由于所有者的转换和由此引起的体制、位置的变化。会引起酒店人心浮动,经营失衡、管理失调,以至于业绩失败。酒店的兼并、破产,会导致大量职工下岗等社会震荡。对此,防范国有酒店转制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风险将越来越重要。
5、酒店行业的发展水平与人力资源开发程度的相关性越来越强。中国酒店行业刚开始形成时,因酒店比较少,在需求增长的情况下,竞争重心是数量。所以,中国酒店业初期的发展水平与酒店设施的数量规模有关。在酒店的数量规模增大、设施档次提高、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行业的数量竞争转向质量竞争,行业的发展水平就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水平密切相关了。因为质量竞争主要是服务竞争,服务竞争的核心是人员素质的竞争。酒店业人员的敬业精神、技术水平、职业心理素质、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组合效应,以及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的人才队伍等,都影响酒店业的竞争力。中国内资酒店竞争力不强,关键因素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员素质问题。
6、酒店的集团化进程在逐渐加强,国际集团更是大举进入中国市场。近几年来,中国酒店业开始注意集团化问题。截止到2002年底,中国共有110余家酒店管理公司,管理酒店700余家,星级酒店集团化程度达7.2%。在中国酒店业集团20强中,国际著名酒店集团入选12家,中国酒店集团入选8家。令人可喜的是,中国入选的8家酒店管理公司经营规模均已达到国际饭店集团300强的标准,反映出中国饭店集团化进程有了实质性的发展。但中国酒店业集团化的状态和国际酒店集团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据2000年的资料,名列中国第一位,名列全球第57位的上海锦江酒店集团仅拥有酒店50家,仅为圣达特集团的0.77%。客房13598间,仅为圣达特集团的2.5%。排行第十位的美国凯悦集团(HyattHotels/HyattIntemational,USA)拥有酒店201家,拥有客房86711间。总的来说,目前中国的酒店集团未形成大的联合监队:未形成规模化、一体化的集约经营;酒店集团成本高,机构臃肿,层次多,效率低;知名度不高,集团优势不明显。从发展态势来看,中国的酒店集团在短时期内很难与国外大型酒店集团形成有力的竞争,因而,中国酒店集团的发展将制约着中国酒店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中国的酒店行业如今发展的怎么样?呈现怎样的趋势?
中国酒店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行业内结构性差异化特征。由于国家对三公消费和八项中央规定的限制,以五星级酒店为代表的豪华酒店消费需求迅速萎缩。同时,由于经营成本高、房地产投资高峰期等因素,豪华酒店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增长率逐年下降。
在经历了快速增长的高峰后,以如家、汉庭等连锁酒店为代表的经济型酒店由于严重同质化和供应过剩,已进入洗牌阶段。中高端酒店业受益于消费升级和中产阶级消费群体的快速扩张,再加上经济型酒店和豪华酒店消费转移的影响。近年来,中高端酒店迎来了行业分红时代,并保持了多年的快速发展态势。
未来中国酒店业的结构布局将接近欧美等发达国家,呈现中高端酒店为主体的特点。从目前国内酒店市场结构来看,中端酒店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中高端酒店将迎来中长期快速发展阶段。如果你不了解互联网,不要投资或经营酒店,即使你已经是高级酒店的专业经理,因为你不了解生产关系。如果你不了解生产关系,你就不属于酒店商业圈,那么你离失败不远了。
未来,酒店将变得越来越智能化。现在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开始进入酒店,如刷脸支付、代码扫描入住、AI前台、智能客房系统等。这对酒店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把握好了,就能抓住机遇,收获很多。相反,我们可能会被市场淘汰。随着企业组织的日益网络化、扁平化、灵活性和多样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将在管理目标、管理职能、管理技术和对管理者的要求等方面产生新的变化。
2024年酒店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酒店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是:
1、连锁酒店市场下沉与存量发展内卷化
过去两年,国内的连锁酒店增长了两万家,多数集中在头部集团。3-5年后,预计国内连锁酒店将达到10万家的规模,占整个酒店行业45%左右,连锁化率进一步提高。
随着一二线城市连锁化发展到红海阶段,下沉市场是目前和接下来几年品牌争夺的关键。国内有300多个地级市,2000多个县城,还有很多的建制镇,这些下沉市场中连锁化率依旧非常低,是未来酒店市场发展撬动的关键。
2、民宿衰退与度假酒店崛起
在疫情发生后的背景下,原来传统目的地民宿度假区正在遭受毁灭性打击。依靠跨省游和长途游及旅行社支撑的如大理丽江这类传统目的地旅游区的民宿影响巨大。
民宿业为了自救不断朝着集群化、品牌化、精品化、度假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其中度假产业化是受度假酒店的指引,是民宿综合体的发展,单纯的民宿概念已经无法满足当下主流消费者的需要。
3、“一价全包”模式兴起
一价全包式度假市场表现活跃,消费者对这一出行方式抱有浓厚的兴趣。目前,万豪国际集团旗下共有28家酒店推出了一价全包计划,覆盖8,000多间客房,遍布加勒比地区、墨西哥和中美洲等地。
一价全包不仅受到90后、00后的喜爱,对于80后亲子家庭来说,一价全包更是省心之选,不仅安全系数高,很多度假村还提供专业的托管服务,让苦于照看孩子的父母得到一段时间的“解脱”。
4、文化、红色旅游的酒店发展机遇
在国家乡村振兴的大变局下,文旅产业依旧是未来的机会。文旅作为一个赛道,将是新建酒店市场的最后机会,也是度假酒店发展的重要方向。文旅市场发展的规范化将会带动度假酒店板块的稳健发展,核心在于顶层设计和运营实施。
在近些年,红色旅游逐步开始受到热捧,是因为有一定比例的刚需市场。一些红色主题的文旅项目及旅游形式正在发展中,一些知名红色旅游城市的市场正在不断提升,如延安等地。未来,在旅游及酒店发展板块,也可以关注一些红色旅游相关方向的,或许也是未来一个新的赛道。
5、经济型酒店投资回暖
疫情让消费降级趋势明显,但不意味着产品线走低端路线。经济型酒店走向回暖是因为市场需要更好性价比的产品,而且中档酒店失去了价格优势。另一方面广大的下沉县级市场需要连锁化的需求旺盛,经济型酒店迎来发展的新机遇。
新时代的经济型酒店追求小而美,不需要规模体量巨大,需要的是精美,小而五脏俱全,美而造价低廉,在几种维度结合下,新的经济型酒店模式更像是一个微型的咖啡店,轻松而舒心。
6、精细化运营,数字化变革来临
后疫情时代,数字化日益成为酒店赢得红海竞争的坚实武器。近两年,中国酒店业进入加速数字化发展时期,打造属于酒店自有品牌的私域流量池,加速直销模式,是行业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