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动仪的原理-张衡的地震仪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 1、张衡的地震仪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 2、地动仪的原理是什么啊?
- 3、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什么原理?真的能预测地震吗?
- 4、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有什么作用?
- 5、张衡是利用什么原理发明出地动仪的
- 6、张衡的地动仪、浑天仪现在还有吗?原理是什么呢?
张衡的地震仪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分类: 教育/科学 科学技术 工程技术科学
解析:
张衡的“候风地动仪”的功能是判定地震方向的。
地动仪中有一根倒立的、重心较高的长木椎,处于不稳定状态,这和倒竖一个啤酒瓶相似。当地震波传来是,仪器的底座起始的运动方向是指向震中,向相反方向的。由于本身的惯性作用,这时候木椎倒下的方向,就是指向震中的。木椎倒下触发了这个方向的一个杠杆,杠杆带动这个方向的一个龙头,龙头就释放了口中的木珠,从而指示了震中的方向。
地动仪不能判定震中的距离和大小。
地动仪的原理是什么啊?
铜珠掉出 陇西报震 众皆叹服——
132年,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发明制造地动仪的原理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地动仪的原理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张衡将候风地动仪安置在都城洛阳。
起初,满朝文武都不相信这台地动仪能够测出地震的方向。凑巧138年3月1日(汉永和三年二月初三)地动仪中有一个龙头机件突然发动,朝向西北方向的铜珠落了下来,掉进仪器下面的蟾蜍口里。几天后,陇西驿者日夜奔驰来京师,报告陇西地震,二郡山崩(震级约为6.5级)。陇西正好在洛阳的西北方向。在事实面前,大家都不得不承认候风地动仪的灵验,佩服张衡的发明。而相隔1700多年,欧洲人才制造出“第一台”地动仪,古波斯直到公元11世纪才有类似的地震仪器。
东汉特色:用地震除掉政治对手
东汉时期,地震比较频繁,公元96-125年的30年中,就曾发生了23次比较强烈的地震,震区有时大到几十个郡。而张衡所处的时期,恰是历史上地震频率最高发期,几乎连年发生地震,地裂地陷,江河泛滥,房屋倒塌。京城也出现了多震的现象。
在神学极盛的东汉时代,地震研究是举步维艰的。东汉建武二十二年九月,光武帝刘秀家乡南阳大地震,刘秀便下诏自责,说:“而今震裂,咎在君上,鬼神不顺无德,灾殃及吏人,朕甚惧焉。”此后,东汉围绕地震展开了多次政治斗争。在《后汉书·五行志》中记载:和帝永元四年六月丙辰,郡国十三地震,是因“女主盛,臣制命,则地动,畔震起,山崩沦”。当时窦太后摄政,其兄窦宪专权,因而导致上天的惩罚,于是“后五日,诏收宪印绶,兄弟就国,逼迫皆自杀”。这就是典型的借地震灾害铲除政治对手的事件。此后,借灾言政、排除政敌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张衡让大家改变观念
张衡出于史官的职守,也常借地震来发表“政善则休祥降,政恶则咎征见”的言论,但他在太史令任上,研究而创制出地震仪,又显然与当时的神学观针锋相对,其阻力之大可以想象。朝廷上下都将其称为异类、叛逆,并极力排挤张衡。直到138年,地动仪证实了陇西的大地震后,众人“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张衡公元78年出生在河南的南阳。他的祖父曾经官至太守,显赫一时,但是到张衡这一代,已经家道中落。清苦的家境使张衡能够潜下心来做学问。少年时代的张衡饱读诗书,从16岁起,他走出家乡,游历名山大川、古城巷陌,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也了解了民众的疾苦。
东汉时期,中国发生地震的次数较多。为了测定地震方位,及时通知官府做出赈灾行动,张衡在担任太史令一职时,开始研制能够报告地震的装置。经过多年的钻研,终于在公元132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科学仪器———地动仪。利用它,不但可以知道何时发生地震,而且还可以测出地震的方位。从古书中对地动仪的描述来看,张衡的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地震是从远处一定方向传过来的地面震动。他把震动看成是可以通过固体的大地传输的一种事物。虽然现在我们都知道地震波的存在,但是东汉时期张衡就能意识到这一点,是需要经过推理和思考的。
解析地动仪原理
地动仪由精铜铸成,外形像一个大酒壶,中间的圆径八尺,仪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龟、鸟、兽等图形。
仪器内部中央立着一根铜质都柱(上粗下细的棍)。仪器外部周围铸着八条龙。龙头和内部信道中的发动机关相连,每个龙头嘴里衔有一粒小铜珠。地上对准龙嘴处,蹲着八个铜蟾蜍,昂着头,张着嘴。当某处发生地震,都柱便倒向那一方,触动机关,使发生地震方向的龙头张开嘴巴,吐出铜珠。铜珠落到铜蟾蜍嘴里,发出声响,人们就知道哪里发生地震了。
可惜的是,后人只能根据古籍中的记载猜测张衡的精妙设计。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什么原理?真的能预测地震吗?
历史记录了。在张恒发明地动仪之后地动仪的原理,有一次铜珠掉落,断定了这种方向存在地震。几天后,当地飓风鞭发了一条消息,该职位地动仪的原理的位置确实有地震。从其结构,应用效果,没有地震功能预测了几幅度,但偏向于震荡广播,用于引导救灾活动。现代科学家还试图恢复冲压仪器,但几个版本没有预测地震的功能,即使龙拼图铜珠也不会下降,而且它们不能用于地震后报告。
据说现代人远远超出了一个大,古人认为是古人认为在现代科学和技术中的“陆战龙”。它是地址过脱离层的移动和破坏。它是一种能量积累和释放过程。一旦平衡破裂,它将以机械波的形式传播。但是,由于地址现役人员通常位于地下更深,因此不可能判断能量积累的释放。虽然根据历史中地震的强度是不准确的,但它不准确,并且不可能执行地震。严格预测。张恒在这个时代,人类不明白地震的原因,如何制作预测的地震装置?
张恒基的具体组成目前丧失。原因是它太长了。它近1700年,古人“强加莫继金”。它不关注这种“工作”。我只知道原理和常见的地震,使用金属杆锤感觉振动,并进行到切割机构以吐出铜珠。
张恒的地动仪的机器是一种地震监测装置。它不是地震预测装置。地动仪的原理他通过了杠杆原理,让机器保持平衡,如果哪种方向有地震,杠杆的平衡将被破坏,杠杆将在此时扣牙,它将在龙口占据铜珠在外面落入蹲下的嘴巴,但它只能监控信息交通时代地震的一般方向。
它只能在地震中,由于地面摇动,柱子被触发,并且触发柱子,即将球进入道路,这条路将被触发,机器将球将球发送到丸,龙头吐到相应的蛤蟆!因此,职责人员知道有震中的震动!因此,张恒露台只是一个邪恶的探测器!也就是说,它可以在地震后提供设备的空定向!因此,预测地震是完全不可能的!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有什么作用?
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便可测出发生地震地动仪的原理的方向。
地动仪是中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创造地动仪的原理的传世杰作。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地动仪的原理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动仪。
地动仪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口含龙珠的龙头,在每条龙头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龙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
候风地动仪绝不是地震预测仪。它只有在地震发生之后才起作用,只不过能比从驿卒更早地通知京城的人士罢了。这就好比看到闪电,就知道接下来很可能会听到雷声,但在闪电发生时,雷声也已经同时发生,只不过还没有传到耳朵里罢了。
扩展资料地动仪的原理:
汉顺帝阳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公元134年12月13日),地动仪的一个龙机突然发动,吐出了铜球,掉进了那个蟾蜍的嘴里。
当时在京师(洛阳)的人们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地震的迹象,于是有人开始议论纷纷,责怪地动仪不灵验。没过几天,陇西(今甘肃省天水地区)有人快马来报,证实那里前几天确实发生了地震,于是人们开始对张衡的高超技术极为信服。陇西距洛阳有一千多里,地动仪标示无误,说明它的测震灵敏度是比较高的。
但由于历史久远张衡地动仪已经失传,只留下一百多字的文字记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动仪
张衡是利用什么原理发明出地动仪的
惯性原理。
候风地动仪是公元132年张衡利用惯性原理发明制造地动仪的原理的世界第一台以摆和杠杆机械为主要结构模式地动仪的原理,测定地震方向地动仪的原理的感知地震地动仪的原理的仪器。
张衡的地动仪、浑天仪现在还有吗?原理是什么呢?
张衡地动仪是人类历史上地动仪的原理的第一台验震器地动仪的原理,在1700多年前神秘消失,它的外观和原理长期成为人们心中的谜团。所幸《后汉书.张衡传》对地动仪作地动仪的原理了记载,但总共只有196个字,“……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根据这一史料,中外科学家一直试图复原它。
19世纪末,日本和英国的科学家先后绘制出复原模型。目前家喻户晓的地动仪模型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科技文物专家王振铎于1951年设计的,其内部结构采用直立杆原理。但是,几十年来,国内外地震学界一直对它的科学性表示怀疑,因为它不能检测地震。20世纪70年代后,国内外相继提出了6种新的复原模型,但这些都属于概念模型。
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应该是“悬垂摆原理”,即地动仪是利用了一根悬挂柱体的惯性来验震的,而非当今历史教科书所说的在仪器底部简单地竖立一根直立杆。这个原理的科学性得到了专家的明确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