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迁都备选城市-新中国首都候选城市是哪里?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新中国首都候选城市是哪里?
1949年,新中国选择首都,共有11个城市入围,包括哈尔滨、西安、延安、洛阳、开封、成都、重庆、广州、南京、上海和北平(北京)。
1927年民国政府定都南京,将南京称为首都,至此中国第一次有了“首都”的称呼,并将该词沿用至今。政治、经济、文化的汇聚并不是永恒不变的。旧的首都可能由于某些原因而逐渐丧失其重要性,朝代的交替也可能代表首都的迁移。
新中国首都候选城市的相关介绍:
新中国成立前,哈尔滨所处的东北地区交通、经济发达,人口素质高,城市化率高。当时,全国几乎所有的重工业都位于东北,东北也被称为“共和国的长子”,有着强大的经济基础。
东北毗邻苏联,近水楼台先得月,能够最先得到苏联的支持,有利于后期的经济发展。地理位置也是哈尔滨的劣势,因为偏离北方,对于一个统一的国家来说,这显然不利于整个国家的总体规划。
西安和延安同处于陕西省,西安的优势就是它是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悠久。汉唐盛世都发生在这里,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延安是抗日战争的中心,也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当汉唐以后的中国,经济中心已经不再是西北部了,这成为西安和延安明显的缺点。
1949年新中国选首都时,有11个城市入选,为何最后敲定北京?
首都是一个国家政治中心所在地,也是国家主权的象征城市,所以它的定都极为讲究。纵观世界各国的首都,也会出现一些很有意思的特殊情况,比如多首都、无首都甚至外首都,这都是根据国家具体情况慎重考虑后决定的。而中国如今的首都亦是经过多方考虑才最终确定,当时备选城市有11个之多,但最终只有北京脱颖而出,成为了我国无可替代的政治中心。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从公元前2070年左右的夏朝起就出现了“都城”的概念,当时的国都为阳翟,即今天的许昌禹州。在后来几千年的时代更迭中,无数城市都曾经有过建都的历史,1949年建国后,对于新中国国都的位置就成了一个重中之重的难题。
当时北平、哈尔滨、上海、广州、延安、西安、洛阳、开封、成都、重庆和南京这11个城市都是首都的备选项,但最后其他10个城市都因为各种原因被刷了下来。比如哈尔滨,虽然它是当时的发达工业城市,也是最早入选首都的城市,但地理位置不够好,过于靠北而且和邻国非常接近,故没有选择它成为首都。
上海和广州在当时都属于交通便利的港口城市,特别是旧上海,极尽繁华。但这两个城市也有一个显著的缺点,就是海防能力弱。自古以来除了必须临水而居的朝代,国家大多不会选择靠海城市成为都城,也是因为敌人如果选择水攻,那么都城就会成为首当其冲的攻击对象。
延安和西安都是历朝历代有名的古都,延安属于重要政治地区,而西安在西汉、西周、隋唐等等朝代都曾被定为国都,所以也被纳入了考虑范围。然而这两个城市都位于中国内陆腹地,不利于与外界的交流沟通,也并不适宜当时的政治环境。
洛阳、开封两地虽也是古都,但经济落后且黄河水患严重,成都和重庆则是由于交通不便。最后剩下的南京和北平二城中,南京虽然“龙盘虎踞、地理险要”,但在当时离东南沿海太近,并不是个理想定都地点,且历代金陵王朝寿命都很短,故而放弃了定都南京的想法。
当时在确定北平为首都时,王稼祥提出了4个有利条件,最后决定了北平这座古城的命运。第一是经济发达;第二是地理位置良好,位于“扼守联结东北与关内的咽喉地带”;第三是战略位置极佳,既临海交通方便,临的渤海又是较为安全的内海,还有辽宁和山东半岛拱卫;第四是北平为明清帝都,人民心中易于接受。
于是在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北平召开了新中国第一次盛会,一致通过新中国首都定于北平,并于当天改名于北京。就这样,我国的首都在严谨的讨论中确定了下来,北京也成为了我国政治经济的中心,并一步步发展为了人民心中理想的繁荣都城。
如果中国真的要迁都,哪个城市最合适。
从历史上来看,从南往北基本上是因为稳定国家,便于抵御少数名族入侵,由北自南基本上是打不赢少数名族了被迫迁都,当然叶有经济方面的考虑,因为自南北朝起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迁往南方,自西向东很少,主要是从长安迁洛阳,多是战乱原因造成,自动向西近代有一次就是迁重庆陪都。现在中国如果要迁都排除战乱考虑应该是上海,毕竟经济实力很强,但是如果从稳定来看,再借鉴巴西和美国的经验因该迁到小城市。一则可新建一座打城。2则作为政治中心,可避免不必要的干扰。个人认为成都是个不错的选择,气候好环境好,美女多(形象),大后方
很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