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侵占消费者酒店房款-酒店人员擅闯房间,是否侵犯了消费者权益?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酒店人员擅闯房间,是否侵犯了消费者权益?
在我们住酒店时候,如果酒店工作人员,在未经允许情况下,擅自开门闯入我们的房间,就侵犯了我们的权益。
作为一名消费者,我们可以向酒店投诉,闯入我们房间的员工,并且质问酒店的管理水平。如果是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或者是惊吓时候,还可以向酒店索要适当的赔偿。
就我个人看来,我们在住酒店时候,如果被工作人员擅自闯入,不仅侵犯了我们的权益,而且对于我们的人身安全,也很没有保障。
一、侵犯了我们哪些权益
在我们领到酒店的房卡以后,也就意味着这间房,属于我们个人所有,也就成为了我们的隐私空间。
这种情况下,即便是酒店的工作人员,也不可以在没有经过我们的允许,就擅自进入我们的房间。
他们的这种行为,侵犯了我们的隐私,如果遇上自己不方便的时候,还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精神伤害。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找到酒店的管理,让他们给一个合理的说法。不仅仅是赔礼道歉,就能够让事情就此平息。
二、住酒店如何保障个人隐私
我们在住酒店时候,只要进入到房间内,都应该将房门反锁。每一个酒店房间内,都有相应的反锁插销存在,所以我们也只需要简单的操作,就能够大大的提升,自己的隐私和人身安全。
对于单独居住酒店的女性来讲,更是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安全。在有人敲门时候,不要轻易的开门,应该问清楚是谁以后,再决定是否打开房门。
除此之外还应该尽量,选择一些大型、连锁酒店居住,这类酒店在管理上面非常的严格,很少出现类似的情况。
当然了如果是服务员的无心之失,而又没有对我们造成实际的影响,我想我们也应该得饶人处且饶人,不要一直揪着这件事不放。
酒店在经营中有哪些行为做法和规章制度是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消费者的权利部分,酒店经营过程中不得侵犯消费安全权(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知情权(相关产品和服务的真实情况),自主选择权(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服务方式,经营者,有权进行比较,鉴别等),公平交易权(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准确,拒绝强制消费),赔偿权(因购买商品和服务受到认识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或赔的权力),受尊重权,监督权(对商品和服务)等。
经营者义务中,具体来说有:1提供合格安全的产品,服务,2提供真实信息,明码标价3消费者要求出具票据的,不的拒绝4存在瑕疵,要提前告知(瑕疵,不同于缺陷,有缺陷的商品不得销售),5不得有欺诈行为,6不得已格式合同、声明,通知,店堂公示等做出对消费者不合理,不公平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7不得对经营者进行侮辱
,诽谤,不得搜查消费者的身体及其携带的物品,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身自由等
在线订房“不得取消”消费者权益如何保障?
在预订平台订好酒店后临时有事无法入住,可已经扣掉的酒店房款却很难要回。据报道,近期,人民网旅游3·15投诉平台上陆续接到多个游客关于OTA、酒店互相推诿不退款的投诉。虽然酒店和OTA都有关于取消订单方面的规定,但很多游客仍然觉得要不回自己的房款很冤枉。
消费者在线订房“不得取消”已经成了一个投诉热点,也成了商家侵犯消费者权益的风险点。
消费者预订酒店房间,与商家之间既是消费关系,又是合同关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条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无论是在线旅行社还是酒店,利用其交易强势地位,不顾消费者意愿,单方面制定并推行在线订房“不得取消”规则,违背了自愿、平等、公平的法律原则,涉嫌侵犯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同时,商家制定的在线订房“不得取消”规则,是以格式合同或通知、声明等方式排除或限制了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了经营者责任、加重了消费者责任,属于霸王条款。无论商家在与消费者签订合同时是否告知消费者“不得取消”条款的内容,都无法改变该格式条款的违法属性。
消费者与商家不仅在订立合同时享有自愿、平等、公平等权利,在变更或解除合同时也依法享有这些权利。消费者虽然在订房后预付了全部款项,但尚未入住酒店,酒店也未履行合同义务,未承担相应责任。如果消费者行程有变,不能再前往酒店入住,导致合同无法履行,商家就应该正视消费者遇到的问题,尊重消费者的意愿,在平等基础上与消费者协商订房合同的变更或解除事宜。
消费者提前告知商家变更或解除合同的时间较早,不影响商家的房间服务再次销售,没有给商家造成损失的,商家应该无条件变更或解除合同;消费者告知商家较晚,已经影响了商家的房间服务再次销售,给商家造成一定损失的,商家可以要求消费者赔偿损失。实际上,一些在线旅行社或酒店已经在推行“限时取消、取消扣款、免费取消”等做法,铁路部门、航空部门等针对退票时间给出的阶梯退票策略也值得在线旅行社和酒店借鉴。
近年来,全民旅游日益火爆,在线订房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也关乎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权益。监管部门、消费者组织等应该关注这一热点问题,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出台细则等方式,对消费者和经营者的权利义务进行进一步明确,同时加强行业监管,规范经营者的服务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