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进村-顺丰快递送货进村吗?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顺丰快递送货进村吗?
顺丰快递在城市会送进村的,城中村。如果是老家,乡下大多配送到镇上的快递站点或者菜鸟驿站代收点,需要自己去站点拿。
在农村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上,京东是做得最好的,并且时效性也基本都能保障,这说明京东物流已经有了非常完善的物流体系,物流在不断开发,但是难以满足爆发的物流需求,虽然京东的物流触角已经延伸到村级,但京东物流的唯一不足是京东自营的商品可选性比较少,价格且偏高。
邮寄东西的注意事项:
1、邮寄东西时把东西装进一个纸箱里或者包裹里,用胶带封好。如果没有的话,像邮政会帮客户装进一个箱子里,当然箱子是要另收费的,小东西的话,快递人员也会拿回去帮客户装好。
2、选择快递公司或者邮政。如果是一般开网店寄东西的,大部分是用申通圆通韵达等公司,少部分是顺丰快递。在快递当中,顺丰是相对最快的,而邮政的话比较慢,不过适合寄大物件。
3、快递会要求填写一个订单。然后称一下重量,按公斤计算,不足1KG的按1KG计算。
4、可以选择先付款,或者是收方付款,标快或者加急。快递人员会给一张底单,记得保管好订单,以免物品损坏了可以拿它做证明要求快递公司赔偿,像邮政还会有保险费。
呼和浩特2024快递进村的施行政策有哪些
下半年以来,在呼和浩特市邮政管理局积极推动下,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邮政分公司获得清水河县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重点项目实施及专项资金支持,专项资金计划支持额为231万元,为高质量推进“邮快合作”下乡进村工作提供了资金支持。
今年,作为《“快递进村”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4年)》的收官年,呼和浩特局积极争取“快递进村”扶持政策、资金,整合行业资源,持续完善农村配送网络,切实提升农村边远地区寄递服务水平。一是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在加快县乡村物流体系建设方面,推进各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共建共享、融合发展;在资金政策方面,清水河县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重点项目专项资金计划支持额为231万元。二是持续扩大“邮快合作”覆盖面,不断完善服务网络,切实满足农村群众的寄递需求。三是深化邮快合作,加速推进“商快合作”转“邮快合作”,充分发挥邮政在农村的网络优势,补齐快递服务短板,构建资源整合、市场共享的寄递服务生态链,实现互惠共赢,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步,呼和浩特局将进一步推动“快递进村”工作,持续扩大“邮快合作”覆盖面,切实解决物流体系建设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提升呼和浩特市农村牧区寄递服务水平,打通农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和消费品下乡“最后一公里”,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在快递业发展中的获得感。
快递进村补贴政策是如何规定的
法律分析快递进村:对年处理快件量2000万件以上、实现全县“快递进村”全覆盖的县级快递共配中心给予一次性补贴30万元快递进村;对年处理快件量20万件以上快递进村,实现全镇“快递进村”驻村设点全覆盖的乡镇快递集散中心一次性补贴2万元;对在建制村实现驻村设点的快递进村,每个站点给予一次性补贴1000元。按与物流体系补贴政策对全市农村地区上行及下行邮件快件以上行每单0.5元、下行每单0.2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在全市行政村及符合条件的自然村设置物流(快递)网点快递进村,正常运营满1年,固定经营场所不低于20平方米(快递网点不低于15平方米),具有监控、消防等安全设施及必备的操作平台的网点,给予一次性奖励2万元。
法律依据:《关于实施“两进一出”工程推进邮政快递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第一条 着力推动“快递进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快递进村,延伸快递企业产业链条,打通农村末端“最后一公里”。充分利用闲置村集体场所,积极推进村级快递电商便民服务站建设,在金乡县先行试点“镇政府引导、企业实施、村集体配合”的快递进村模式。深入实施“快递进村”行动计划,采取快递企业单独建网点、联合建网点、邮政快递企业共用村邮站等多种形式,企业单独收投、联合收投、代收代投等多种方式,通过“邮快合作、快快合作、快交合作、快商合作”等模式实现要素资源的流动共享,力争用2年时间完成快递进村任务,提升农村寄递服务能力,补齐城乡快递基础设施短板。以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银铜”牌项目创建为抓手,推动“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助力扶贫脱贫。被国家邮政局授予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银牌和铜牌项目的,由市政府给予奖励。
2024年快递进村补贴政策
各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快递进村”工作。目前,全省累计出台“快递进村”扶持政策措施30余项,德州、济宁、淄博、东营、枣庄、临沂、威海等市累计安排“快递进村”财政补贴资金1.6亿元,济宁、德州、东营等市政府将“快递进村”工作纳入市县综合考核体系,实行挂牌督办,定期通报督导。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 第十四条 邮政企业经营下列业务: (一)邮件寄递(二)邮政汇兑、邮政储蓄(三)邮票发行以及集邮票品制作、销售(四)国内报刊、图书等出版物发行(五)国家规定的其他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