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堡城-石堡城并不大,为何大唐和吐蕃不惜代价,反复争夺?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 1、石堡城并不大,为何大唐和吐蕃不惜代价,反复争夺?
- 2、《长安十二时辰》石堡城是什么地方,连张小敬都不敢攻打?
- 3、唐与吐蕃石堡城争夺战,战争主动权花落谁家?
- 4、石堡城在哪?
- 5、数万将士保疆土,忠魂永留石堡城
- 6、石堡城是哪个城市的别称
石堡城并不大,为何大唐和吐蕃不惜代价,反复争夺?
大唐与吐蕃之间之所以会不惜一切代价反复争夺石堡城,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石堡城:
一是石堡城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石堡城石堡城的位置就在现在的青海省境内,西面是日月山,背后是华石山,前面是药水河,更重要的是,隋炀帝时期曾在城外开辟一条石径,这也让石堡城仅有一条路联通外界,所以称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点儿也不为过。
二是因为唐朝想要借此压制吐蕃的强势崛起。话说吐蕃在唐朝初年才逐渐崛起,而唐朝也处在上升期,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两国之间势必会争斗。对于唐军而言,他们最擅长于精兵突袭,但是唐军一旦进入吐蕃所在的青藏高原之上,一定会产生强烈的高原反应,极大的影响石堡城了部队的战斗力,加之高原上地域辽阔,唐军根本就无法保证充足的后勤供应,而吐蕃以逸待劳,唐朝想要一口气吃掉吐蕃,根本就没有这个可能性。
唐玄宗好大喜功,唐朝的国力在唐玄宗时期也达到了鼎盛,因此他的野心也逐渐膨胀,在与吐蕃的较量中,他并不满足于防守,而是积极扩军,向吐蕃发起进攻。公元729年,唐玄宗下令信王率领部队向吐蕃发起进攻,兵锋直指石堡城。根据史料记载,唐军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石堡城也归于唐朝统治,虽然史书之中并未记载具体的战损数量,但是可以想见的是,这一场战争是打得非常的艰难的。战后,唐玄宗大喜,直接将石堡城更名为“振武军”。
然而,就在公元741年,吐蕃再次向唐朝用兵,由于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盖嘉运昏聩无能,吐蕃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再次拿下了石堡城,石堡城再次易主。此后,唐朝虽然几度用兵,都没能再控制石堡城。
《长安十二时辰》石堡城是什么地方,连张小敬都不敢攻打?
《长安十二时辰》石堡城这个地方因为张小敬都不敢攻打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地方在海拔及其高的地方,因为地理位置占有优势,所以在攻打时需要很多官兵。因为周围都是一些悬崖峭壁,这个优越的地理位置,如果不是内部想要动乱,想要从外部攻打是十分困难的,这也是为什么成就了这个地方易守难攻的特性。
这个地方地理位置优越,自然也就成为了两军必然会争夺的地方,在攻打的时候,只要石堡城内部的官兵自己的粮食充足,武器弹药充足,在高处自然可以清晰的看见敌人的动向,占有足够的优势,与敌军拼死一战,结果也不一定是攻打强者们的胜利。所以张小敬才百般不愿意攻打石堡城这个地方。因为敌军处在低处,而自己在高处,自然无论用什么方法都能使敌军退却。石堡城这个地方在高山上,如果想要耍手段,敌军的水源因为处在低处,水源也一定是来源于高处,只要石堡城内的人在水中下毒,水是人们必不可缺的,这水自然会流淌到敌军的阵营中,在他们还没有防备意识的时候自然会损伤敌军一大部分的力量。
这个地方自然也会引起周围各家的争夺,是个兵家必争之地,也就导致了想要得到这个地方的人数不胜数。无论是谁拥有了这个地方,难免的会被各种人盯住,自然也是充满很多的不稳定性,有可能在自己就要攻打下来之时,又来了一波别处的军队想要坐收渔翁之利,这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未知的。
官家必争的地方,自然被所有人虎视眈眈,这也就是为什么张小敬甘愿接受惩罚,也不愿意去攻打石堡城的地方。
唐与吐蕃石堡城争夺战,战争主动权花落谁家?
开元十四年,唐与吐蕃的战争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从贞观十二年算起的话,到现在已经进行了整整八十八个年头了。这一年,双方的战争中心基本上已经由西南地区向西北地区转移,因为随着吐蕃军事实力的不断扩张,控制唐王朝进出西域的要道已经成为其主要的战略目标。
而在西北地区,河西、陇右一带的战略位置尤为重要。河西是指黄河以西的河西走廊,众所周知,河西走廊不仅是沟通西域的咽喉,更是优良马匹的产地,战略位置自然不用多说;陇右则位于陇山和黄河之间,是首都长安的屏障,一旦陇右地区被吐蕃占领,那么距离长安失陷也就不远了。因此,对于吐蕃出兵侵占这两个地区,唐王朝则是积极备战,对抗吐蕃,但因为双方军事实力相当,遂在该地展开了拉锯战,互相争夺战争主动权。
战争经过
开元十四年冬天,吐蕃正式对河西、陇右地区发起了进攻,吐蕃军队在其大将悉诺逻的带领下,先是对大斗谷发起了进攻,在攻陷大斗谷之后,便将目标对准了甘州,面对强大的吐蕃军队,甘州守军殊死抵抗,然实力相差悬殊,并没有抵抗多长时间,城池便被攻陷。随后,吐蕃军在甘州城内大肆劫掠,在掠夺了大量物资之后,悉诺逻遂率军撤退,返回青藏高原。
但吐蕃军队在返回青藏高原的过程中,有一个人盯上了他们,他就是当时的凉州都督王军瑱。当吐蕃军队在撤退途中时,突然天降大雪,人马冻死众多,王君瑱料定:“此时的吐蕃军队人困马乏,如果在这时发起反攻,必定能重创吐蕃军。”于是,在派出一支骑兵将吐蕃要经过的地方的野草烧尽,等吐蕃军到了大非川一带时,由于没有草料补充,马匹被饿死过半,王君瑱抓住这个机会,率军追击敌军,当追上吐蕃军队的时候,发现吐蕃主力已经全部撤走,只留下了一些辎重部队。唐军随之对剩下的这些军队发起了进攻,大破敌军,俘获物资无数,一举挽回了唐军在河西地区的劣势。
此后,唐朝为加强河西、陇右一带地区的防务,调集了大量兵力部署在此地,防止吐蕃的进一步侵扰。
此后不久,在唐朝河西节度使萧嵩的设计下,利用反间计除掉了唐朝的心腹大患,仅次于论钦陵的吐蕃名将悉诺逻。悉诺逻死后,吐蕃士气备受打击,在随后的几次与唐军交战中,接连失利,唐军由此夺得了河西战场的战争主动权,开始进入战略反击,并计划夺取之前吐蕃所占领的石堡城。
石堡城是一座坚固的堡垒,是河西九曲的重要门户,自从729年李祎攻陷石堡城之后,石堡城被玄宗改为振武军,一直是抵御吐蕃的重要前线堡垒。
然而,十二年后,在冬末春初之际,吐蕃大军突然卷土重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达化县发起了进攻,攻陷县城,大军直指石堡城。
在这次争夺石堡城的战斗中,由于陇右、河西节度使盖嘉运的麻痹大意,致使吐蕃大军在边境线上如入无人之境,然后轻而易举地合围了石堡城。
不久之后,这座位于第一防御线的重要堡垒,在吐蕃的优势兵力之下,最终失守。
石堡城,是唐朝对吐蕃战争的重中之重,是同样河西之地的首个吐蕃城堡,也是吐蕃侵扰河西之地的重要军事基地。因此,石堡城的战略位置对大唐和吐蕃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当唐军在战场上建立了优势之后,便想着收回石堡城。
天宝元年,盖嘉运因为石堡城的失陷被唐玄宗撤销了双料节度使之职,重新任命皇甫惟明担任陇右节度使,王倕出任河西节度使。
皇甫惟明上任后主动出击,先后多次大破吐蕃军队,在吐蕃设置的青海道莽布支军营,击败吐蕃守军三万多人,歼灭五千余人。
与此同时,河西节度使王倕也不甘示弱,攻击吐蕃的渔海、游弈等兵营,均破之。
在逐渐建立了优势之后,皇甫惟明决定,重新夺回石堡城。
天宝四年,石堡城第三次争夺战打响。
在这次战争中,由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亲自带队,对石堡城展开了猛攻。但是,这座易守难攻的城堡又一次抵挡住了唐军的攻势,在唐军进攻的过程中,吐蕃出动了援军支援石堡城的守军,战斗打的异常激烈。尽管唐军的进攻很迅猛,但还是被城内的守军抵挡住了,同时唐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
这次石堡城战役最终以唐军的失败而告终。
虽然这次争夺石堡城的行动失败,但玄宗依然没有放弃这座军事重镇,而是伺机准备夺回。
天宝747年,将军董延光自告奋勇,请求袭取石堡城。玄宗听了,自然极为高兴,于是指示当时的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忠嗣分派一部分兵力,积极协助董延光夺取石堡城。
但王忠嗣很清楚,就当前形势而言,要想夺取石堡城并将其牢牢地控制住,非伤亡数万人的代价不能攻克石堡城。因此,王忠嗣为了将士们不白白送死,就故意拖拖拉拉,不积极配合董延光。
最终,在王忠嗣的消极配合下,此次石堡城争夺战并未打响。而王忠嗣也因为这件事被董延光上书弹劾,再加上奸臣李林甫的陷害,被玄宗贬为汉阳太守,一年后意外暴毙。
在王忠嗣被免去陇右、河西节度使后,由王忠嗣的手下哥舒翰接任陇右节度使,原来的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出任河西节度使。
哥舒翰上任后,唐玄宗仍然念念不忘石堡城,他又一次指示前线将领哥舒翰,准备对石堡城发动进攻,夺回这座军事要塞。
天宝八年(749年),第五次规模庞大的石堡城攻坚战开始了。
为了这次能一举夺回石堡城,唐军一方可谓是准备极为充分。动用的军队除了哥舒翰的陇右兵团外,还有河西兵团、河东兵团、朔方军团以及突厥降将阿布思的军队,参战人数共计六万三千人。
此次进攻石堡城,哥舒翰采用的围点打援的战术。因为石堡城之所以如此难以攻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此地三面均是悬崖峭壁,只有一条路可以行走,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另外,最重要的是在石堡城的后面,即是土地肥沃的河西九曲之地,吐蕃在该地有大量的驻军,可以随时支援石堡城。因此,唐军要想攻克石堡城,必须围点打援同时进行,在半路截住吐蕃大军的增援,然后尽快夺取石堡城。
而哥舒翰这次用的就是该战术。开战前,哥舒翰命令部下高秀岩、张守翰率部进攻石堡城,其余部将的任务是抵御吐蕃的援军。但是,高、张二人连续数日猛攻石堡城,石堡城依然是固若金汤,吐蕃守军在城中准备了大量的滚石、巨木,居高临下,猛砸下来,唐军付出了巨大的伤亡。
眼看石堡城久攻不下,哥舒翰生气了,准备军法从事高、张二人,高、张请求在宽限三日,如若三日之后再攻不下来,甘愿受死,哥舒翰同意了。
在哥舒翰的压力之下,高秀岩、张守翰为了保住脑袋,什么也顾不得了,只是严令士兵不计代价、不分昼夜的攻城,在唐军死伤一波又一波之后,终于在三天后攻下了石堡城,俘虏了吐蕃守将铁刃悉诺逻以及四百名士兵。
另一边,阻击吐蕃援军的将士也是浴血奋战,最终将敌人挡在了前来增援的路上, 石堡城失陷的消息传来,吐蕃军便引军西撤。
这次石堡城争夺战,唐军付出了伤亡数万人的代价。
最终,石堡城在玄宗时代经过五次与吐蕃的拉锯战之后,又回到了唐朝手中。然而,在石堡城陷落几个月后,冬季来临,青海湖湖面结冰。吐蕃大军趁唐军不备,秘密集结军队,渡过青海湖,一举攻破哥舒翰在龙驹岛上的城堡,城中两千余人唐朝守军非死即伤。如此一来,吐蕃虽然失去石堡城,但重新控制青海湖一带,在战略上并不吃亏。
唐朝与吐蕃漫长而又艰苦的战事。在论钦陵时代,吐蕃完全是占据上风的,连续歼灭唐朝主力军团。到了唐玄宗时代,唐朝开始占据上风,但总体上来说,双方是处于战略相持阶段。
石堡城在哪?
石堡城背靠华石山,面临药水河,坐落在一座褐红色的悬崖峭壁上面。正面崖壁陡峭,两侧山峦逶迤多姿,如苍鹰展翅,令人生畏。
石堡城之战,让唐代名将哥舒翰威名大震,这次战役改写了大唐的版图。同样,石堡城之战让诗人杜甫留下了《兵车行》这一千古名篇。
乍暖还寒时节,记者邀请青海地方史学者前往石堡城,寻找青海古战场上遗留的痕迹,探访青海四大名古城之一。
4月3日,湟源县日月藏族乡莫多吉村的村民,已经开始在这片土地上播种希望了。春风吹过脸颊,却很难感觉到暖意。在西风中,远处褐红色的悬崖峭壁上的石堡城似牦牛雄峙,岿然不动。
我们远眺黯淡了刀光剑影的石堡城,金戈铁马、硝烟弥漫早已在历史的岁月中远去。但是,是什么原因让它成为了唐朝和吐蕃之间著名的战例,并且纳入了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考试题库,让学生都记住这一历史事件?为什么唐玄宗令自己的爱将哥舒翰率领六万多雄兵攻打石堡城,最终以“战死数万人”的代价,取得了一个王忠嗣认为“无关战局的小城”?它和不远处的哈城在当时的地理位置上“互为犄角”,它们之间是否有着某种必要的军事联系?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在寻找石堡城战场之前,青海地方史研究学者李逢春先生说,湟源石堡城相传为隋文帝时所修,由于它地处交通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是当时设置屯兵的重要军事据点。可是,按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攻占这样的一座城池根本就没有必要。以今天的交通工具,从西宁出发到达石堡城根本就用不了多少时间。而且,从现在的地理位置来看,石堡城只不过是路边一座在青海任何地方都可以见到的山,翻越日月山与它似乎没有任何关系,也看不出军事要塞的地位。然而,路边一位当地人的言语打消了我们心头种种的疑虑。
马云是一位出租车司机,他们祖辈都生活在石堡城下的莫多吉村,热心的他得知我们是采访石堡城的事情后,告诉了我们许多当地人对石堡城的印象。原来,当地人把石堡城叫大、小方台,它们上面有许多残砖碎瓦。大方台上是一个三角形方台,面积很大,可见堡内可容纳上千人驻守。城堡沿着三面断崖垒建而成,城墙是用长条形巨石堆砌起来的,非常坚固。离大方台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个小方台,中间只有一条山脊小径,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从他记事的时候起,村子里就有许多人不断在石堡城附近,捡到一些铜币或者印章一类的东西,还有锈迹斑斑的箭头出土。山脚下的小路旁有一些残存的木栅栏,木栅栏相互间用铁器固定着,村子里的人都用来拴马。
今天,我们不知道当年石堡城附近的地理环境如何,根据当地人马云的讲述,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的道路绝对不是今天高速公路通过的地方,这些地方可能是沼泽地或者是药水河,要到达日月山,必须通过大、小方台之间的山脊小径,不然,唐朝和吐蕃不会大动干戈,兵戎相见,最终出现“新鬼烦厌旧鬼哭”的悲歌。
六万唐兵四百戍兵
石堡城险要的地理位置阻挡了越野车行进的路线。攀越它的唯一道路就是一条羊肠小道,马云看着我们的样子,说村子里的年轻人上山都很吃力,我们肯定是爬不上去的。的确,今天以单人之力上山都很困难,可见当年攻打石堡城时的艰难不言而喻。
现在看来,石堡城虽然无城可言,但是它以悬崖为城,有金汤之固,不怕对方架云梯、打隧道,没有一般城池所具有的顾虑,大型攻城器械也因为道路的不便而失去作用。它居高临下,扼守着军事要道,易守难攻。怪不得当年陇右节度王忠嗣,对朝廷攻打战略要地石堡城的军事策略有“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唐玄宗没有理会这位名震西北将帅的军事策略,依然坚持他的战略眼光。这种情况下,王忠嗣只有配合出征,后来又因为“出击不力”,被圣上下令处斩。曾得到过王忠嗣的赏识与提携的哥舒翰,入朝力保王忠嗣,王忠嗣才得以活命。
唐代名将哥舒翰,是突厥族哥舒部人,以勇猛善战闻名,曾在王忠嗣麾下任职。那时候,吐蕃军队常常抢收积石军(今贵德等地)的庄稼,哥舒翰率兵击退了吐蕃兵,保护了该地村民的庄稼。因此有“北斗七星高,歌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的著名民歌。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唐玄宗命哥舒翰统领陇右、河西及突厥阿布思之兵,又增朔方、河东等部兵马共六万多,向石堡城发起进攻。由于石堡城三面临山,均为悬岩峭壁,无法攀登,唐军只有通过唯一的山路进攻,兵力无法展开。而吐蕃守军虽只有四百人,但在此却贮有大量粮饷凭险据守,以檑木、滚石牢牢封锁通往城中的唯一山道。唐军进攻数日,伤亡惨重,仍无法破城。最后,哥舒翰副将以偷袭的方式占领了石堡城。唐军以死伤数万人的代价,占领石堡城,俘虏吐蕃军四百人。战争的结果,真的不出王忠嗣所预料,唐军损失惨重。
两城相望互为犄角
石堡城之战,对于唐军来说有点得不偿失。李智信先生对青海的古城了解甚多,著有《青海古城考辨》一书,他对唐军攻打石堡城有独特的观点。因为,在当时来说,从青海湖至鄯州(今乐都)有三条路,一条从青海湖北岸沿湟水南下至鄯城,一条从青海湖南岸翻越日月山,顺着药水河西行至鄯城,另一条是过赤岭后,沿着今天的拉脊山南麓而下。石堡城仅扼守在湟水道上,不能完全制止唐军西进或者吐蕃东来。
但是,若从积极的一方看,对吐蕃的打击是巨大的。此次战役之后,唐朝又派兵在赤岭(今日月山)以西屯兵。从此,河西、陇右的防卫力量大为加强。后来,唐蕃两国的分界线向西推进到了青海湖至黄河河曲以西一线。至此,唐朝在河陇战场上已经占明显优势。同时,唐军在高仙芝、封常清的率领下,也是捷报频传,唐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全面胜利。唐朝也在这段时间发展到了顶峰,尤其是哥舒翰所在的陇右地区,史称“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采访结束的时候,一位姓王的老人告诉记者,不远处也有一座古城叫哈城,这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石堡城和不远处的哈城是不是“互为犄角”,它们之间是否有着某种必要的军事联系?带着疑问我们又驱车来到哈城。登上哈城后,残存的古城墙永恒地沉默着,城墙上的野草在西风中左右摆动。我们不知道,当年它和石堡城有着怎样的军事联系,但是从它位于药水河、日月山、拉脊山等交通要道的交汇处,而且又是今天通往贵德的咽喉处所,军事地位可见一斑。
数万将士保疆土,忠魂永留石堡城
数万将士保疆土,忠魂永留石堡城
文/杨永春
(一)
石堡城也称“铁仞城”。坐落于今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西南25公里处的日月藏族乡莫多吉,石堡城就建在高约300米的东山上,其顶部海拔3600米,地势相对平缓,东、西、南三面为悬崖绝壁,构成了三角形状的天然城堡。只有一小径通其顶部,极其险要,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而石堡城再向南15公里,就是日月山,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叠合区,是青海省内外流域的天然分界线,划分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
莫多吉村,蒙古语为森林多的意思,恰好就是石堡城山角下一个美丽的小村庄。
据史书记载,隋朝五年(公元581年),隋军在石堡城(今莫多吉村),修建石堡城设戍屯兵。1983年体制改革更名为日月藏族乡莫多吉村。全村总户数为261户,总人口为1040人,有汉、藏、土、蒙古族等民族。总面积为4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为1.5平方千米。农业以种植青稞、油菜籽为主。主要经济来源为养殖业、外出打工等。
别看莫多吉村不大,但该村辈辈出英才 ,代代有能人,特别是解放后,莫多吉村受传统思想及文化教育的影响,每年考上大学的人数不胜数,毕业后走上领导岗位及投身教育事业的人大有人在。
改革开放后,莫多吉村人材流失严重,大部分人随着工作环境的变化,而定居在县、市及外省城市。现在留守莫多吉村的村民只占原村民的60%左右。
上初高中时我曾和小伙伴们几次去莫多吉村北面的石堡城玩,那时候从大人们口中知道它叫方台,还不知道方台还有个小名叫石堡城。更不知道它还有个别名叫“铁仞城”。
去石堡城玩不为别的,只为像其他人说的那样,里面有许多古钱币(麻钱),可我太贪玩,虽去了几次,却一枚铜钱都没找到,只捡到几片瓦罐或砖的碎片。
另外还有一个想去的理由就是上石堡城的石缝里有条锈迹斑斑的铁链,这里怎么会有铁链?是谁放上去的一直是个迷。少年时往往经不住诱惑,为了一探究竟,我们就相约去爬石堡城。
每次去石堡城玩都是瞒着大人们偷着去的。因为大人们都说那里是“死人沟” “万人台”。石堡城下面埋了无数的死人,但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吱吱唔唔地也说不清楚。当然,有时我们也会从那里发现一些大骨头,可我们并不害怕,相反总认为那是从山顶上摔下来的牛或其它动物的骨头。
直到高中毕业后才知道,原来那里是古战场,方台原名叫石堡城, 历史 上这里发生了无数次的争夺战,死伤的人不计其数,其中最大,最残酷的一场战争是由哥舒翰率领的唐朝军队与土蕃守军的较量,此次争夺战,死人数万,石堡城下的山沟里血流成河。当时,石堡城山下还没有人居住,这里自然就成了哥舒翰临时驻扎的兵营。
如果你有勇气攀登上石堡城山顶,你就会发现,山上有大小不一的两个平台,北边为小方台,长宽均约40米,南部为大方台,长约50米、宽约15米,两平台之间有一条狭窄的山脊相连。台上还有两个石砌小高台,据传是烽火台,紧邻悬崖边上有残存的房屋基址,周边放布着大量的砖瓦残片。
考古工作者曾在大小方台上采集到唐代开元通宝钱币。在附近的照壁山上有兵行道,山下有料瓣台、点将台、万人坑、马场台、马场弯等军事遗址。
传说石堡城这座军事要塞是隋朝五年(609 年),隋炀帝统兵西征吐谷浑时依山构筑,“石城门峻谁开辟,更鼓误闻风落石。界天白岭胜金汤,镇压西南天半壁”。这首隋朝名将史万岁笔下的《石堡山》诗,可以验证石堡城是当时非常重要的一个军事据点。
唐开元五年(717年)为吐蕃所据。
从开元十七年(729年)起,唐朝与吐蕃在这里开展拉锯战,双方反复争夺此城。唐军占领石堡城后,曾在此城设振武军、神武军、天威军。
(二)
后来,石堡城又被吐蕃军队占领, 占领石堡城后,即派重兵把守,并以此为前哨阵地,屡屡出兵,攻扰唐河西、陇右等地区。为此,唐朝视石堡城的吐蕃军队为心腹大患。
唐开元十七年三月 (729年3月),唐玄宗李隆基命朔方节度使、信安王李祎与河西、陇右地区驻防将帅共议攻城大计。但诸将均以石堡城道远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孤军深入,恐遭覆灭为由,提出应谨慎行驶 ,从长计议。只有李炜不以为然,他认为,石堡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必须尽快夺回,虽有危险,为国而战,死不足惜 。
唐玄宗李隆基认为李袆的建议可行,当即将重任交给朔方节度使、信安王李袆。李袆则大胆采取远距离奔袭战术,日夜兼程杀奔至石堡城。由于,吐蕃守城官兵一时大意,被唐军打了个措手不及,石堡城再度落入唐军之手。唐玄宗遂改石堡城为振武军,并留兵设防。
自此,唐河西、陇右地区连成一片。吐蕃军队却连战连败,便再次派使节求和请婚,远嫁吐蕃的金城公主也从中干旋,唐答应吐蕃要求。十八年,双方约定以赤岭(日月山)为界,并在此进行茶马互市。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唐朝和吐蕃在赤岭树碑纪念。
可后来,吐蕃军队亡大唐之心不死,趁唐朝军队防备松懈,再次占领石堡城,并以此为据点,攻击唐朝河湟等地。
为了尽快收回失去的土地,唐军曾多次向石堡城发起进攻,可终因山道险远,且易守难攻,而未能取胜。
吐蕃和唐朝军队经过多年的拉锯战之后, 有一段时间吐蕃占据了石堡城,并不断加固城堡,没想到这一占,唐朝军队竟然很久都没拿下来。
为此, 在大唐与吐蕃的交战史上,石堡城曾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一个令人心酸之地……
盛世大唐,重人才,广纳贤才,对各方人才采取开放的态度,特别是西北边疆,许多异族名将,慕名而来,为大唐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突厥人哥舒翰就是其中之一。
哥舒翰未发迹时,是当时长安城中著名的公子哥,他的父亲是部落首领,母亲是于阗国的公主。出身高贵的他,整日喝酒赌博,无所不为。此时的哥舒翰已经四十岁了,谁也不会想到他还能咸鱼翻身。
一次,哥舒翰和长安县尉发生了冲突。他没想到一个小小县尉,根本不认识他这个公子哥,更别说尊敬了。又羞又怒的哥舒翰一气之下跑到了河西,发誓不混出个人样绝不回长安。
哥舒翰投靠在河西节度使王倕帐下。他生性豪爽而又轻财仗义,很有军事才干。在王倕的军中,他治军有方,号令严明,很受士兵们爱戴,但也只是个籍籍无名之辈。
常言道,有福之人不用忙。 公元746年河西节度使换成了王忠嗣,哥舒翰这匹千里马,终于遇到自己的伯乐——王忠嗣。王忠嗣十分看重哥舒翰,短时间内便提拔他为大斗军副使。
王忠嗣派哥舒翰去征讨吐蕃。有个副将见哥舒翰时礼节傲慢,不听哥舒翰的指挥,哥舒翰就用木棒将他就地正法,其他军士亲眼目睹了这一幕,再不敢轻视他的命令。
吐蕃大军三路来犯,哥舒翰率部一马当先,抵住来敌。苦战中,哥舒翰手中的长枪都断为两截,但他丝毫不以为然,手持断枪,如出海蛟龙 ,击溃了吐蕃三路大军,从此哥舒翰名扬天下。
哥舒翰打仗有个特点,常常用枪搭在对方的肩上大声呵斥,对方一回头,他便用枪刺中对方咽喉,然后用枪挑到空中摔在地下。几次下来,对方没有不死的。他的仆人名叫左车,这时就下马斩首,主仆配合默契,可以说无往而不利。
唐玄宗到了晚年,仍对开拓疆土,十分有兴致。他命令王忠嗣攻打吐蕃据守的石堡城。可王忠嗣觉得石堡城地形险固,吐蕃举国而守。攻城不易,而且得不偿失,不如厉兵秣马,等待机会,相机而动。最后,王忠嗣微微一笑,说出了那句掷地有声的豪言:“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哉!”
唐玄宗听了这话,很不高兴。加之后期,王忠嗣又不积极配合攻城行动,以致于石堡城迟迟未能攻克。唐玄宗盛怒之下,将王忠嗣召回京中,严加审讯。
哥舒翰听说王忠嗣被逮回京中问罪,不顾皇帝的盛怒,毅然决定前往营救。部下提醒他多带点钱去打点,可哥舒翰明白,皇帝要收拾王忠嗣,带多少钱都无济于事。他慨然说道:“如果正道尚存,王公一定不会冤死。如其正道沦丧,多贿赂又有什么用。”于是便空着手回到京中。
哥舒翰不顾一路困乏,进宫面圣,跪在唐玄宗面前,苦苦哀求,表示愿意以自己的全部官爵来换王忠嗣一条命。
唐玄宗很欣赏哥舒翰的一片忠心,让他接任王忠嗣的职位,可就是不同意饶恕王忠嗣。哥舒翰仍再三恳请,史书上说他慷慨陈词,声泪俱下,让堂上文武百官为之动容。
唐玄宗也有些感动,同意饶王忠嗣一命,不过有个条件,那就是必须拿下石堡城。
皇命难违,加之救王忠嗣性命要紧,唐天宝八载(749年)六月,哥舒翰只好率领十万大军围攻吐蕃举全国之力固守的石堡城。
石堡城名为城,实则一个军事堡垒,弹丸之地,却因其地理位置之重要和地形之险峻,为唐朝和吐蕃所看重,并展开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死伤惨烈。
要攀上石堡城,绝非易事。山壁上几乎没有通道,而且荆棘杂草丛生,多数地方必须手脚并用。攀上山脊,小道仅容一人通过,吐蕃当年依三面断崖、一条窄径而筑此石堡险城,其目的就在于扼守青陇,控制河湟。
唐朝大军驻扎在石堡城山下,经过详细的地形了解和考查后,哥舒翰认为石堡城三面临山,都是悬岩峭壁,爬不上去,如想取胜,唐军只能走一条山路进攻,除了强攻,别无它法,为此,哥舒翰派兵攻打了几次,可是在吐蕃军队的檑木滚石下大唐军队死伤残重,无功而返。
哥舒翰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靠夜晚偷袭的方式拿下石堡城!”
当晚,也许天上的星星不忍再睹唐朝与吐蕃军队的血腥残杀,都躲进了厚厚的云层,石堡城四周一片漆黑,当 夜深人静时 哥舒翰随下令攻城。
当时,吐蕃守军虽仅有数百人,但凭险据守,以檑木、滚石牢牢封锁通往城中的唯一山道。这一方小小平台成了唐蕃双方士兵激烈争夺的核心。唐军死伤残重,不得不撤回。
简短休整后,唐军再次猛攻数日,伤亡惨重,仍难破城。此时,大唐将土势气低落,私下里已有无数怨言。
为扭转这一局面,重新激发将土们的斗志。次日,哥舒翰欲杀一儆百,斩攻城先锋官副将高秀岩、张守瑜。高、张两将请求再予三日期限,倘不能破城,再杀不迟。
哥舒翰也已急红了眼,亲自在后面督促军队进攻,“谁敢后撤一步就立马处决”。
终于在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后,拿下了石堡城。据说,攻破石堡城的那一天,整座城都被唐军的鲜血给染红了。
唐朝军队最终以死伤数万人的代价,如期占领了石堡城,俘虏吐蕃大将铁刃悉诺罗等400人。战后,唐易城名为神武军,驻兵戍守。
哥舒翰的石堡城之战虽然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意义重大,唐朝以此为契机,步步进逼,而吐蕃则失去了东进的跳板。自此以后,唐朝在河西、陇右的战场上占据了优势。
如今这一带的老百姓大多不知道 历史 上这场著名大战的来龙去脉,但对其惨烈程度却略知一二,他们把石堡城叫作“万人台”,还说山下有“万人坑”。
石堡城的胜利,使王忠嗣得于获救,被贬为汉阳(今湖北)太守。这已经是当时最轻的处罚了。要知道就在不久前,唐玄宗曾因为同样的原因,毫不犹豫地杀掉了三个儿子,还有一个女婿。
哥舒翰激于忠义,怒攻石堡城的事迹在军中传扬开来,将士们无不钦服,愿意为他而战。哥舒翰也成为唐玄宗在位期间举足轻重的名将。
为掌控此地,唐蕃之间在80年里共计发生过四次大规模的争夺战,双方死伤不下十万人,以致杜甫发出千古悲叹:“君不见黄河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决定性的一战,对吐蕃的打击是巨大的。因为这一战之后,唐朝又派兵在日月山以西屯兵,以及在其他地方纷纷取得胜利,从此,河西、陇右的防卫力量也大为加强。
这样一来,唐蕃两国的分界线向西一直推进到了青海湖到黄河河曲以西一带。唐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全面胜利,唐朝的地图版块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哥舒翰加官进爵了,王忠嗣却湖长眠于湖北。
于是就有了李白嘲讽的咏叹:“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城取紫袍。”
因为王忠嗣出局了,唐朝也就失去了制约安禄山藩镇的重要力量,以至于七年后安禄山扯旗造反,唐王朝初期竟然无将可挡,大败亏输。同时,长眠在石堡城的数万大唐军人,多是唐朝的边地老兵,老兵命金贵,关键时刻一个顶十个,这个上过战场的人都知道。更为讽刺的是,不惜代价夺取石堡城的唐王朝,并没有因此守住河西走廊。随着安禄山的叛乱,唐朝调西北军回中原平叛,吐蕃乘虚而入,兵不血刃的占有了河西地带,这就是唐朝中期以后让无数人扼腕叹息的“河湟之耻”。
数万多条人命就这样长眠在青海高原上。荒草凄凄间,人们会忆起什么?忆起王忠嗣悲惨的命运,忆起李白辛辣的嘲讽,忆起哥舒翰那张心急火燎的脸。但是有谁忆起了那个悲剧,让数万军人,用残死的方式换取一个小小石堡城的悲剧。
电视里的战争片有句介绍词说:“他们是注定要拿去被牺牲掉的炮灰团……”
可我只想起了王忠嗣的那句豪言,那句超越了战场胜负,穿过 历史 尘封,却依旧振聋发聩的豪言,寂寞的,在药水河边,与这荒凉的石堡城为伴。
不过王忠嗣将军是英雄不寂寞的,因为一千多年后的朝鲜,三八线边,一个叫彭德怀的老帅,面对苏联顾问气急败坏的质问,做出了类似的回答:“百姓养大个娃不容易,送给我当兵,我要为他们负责。”
我相信,战争面前,只有对生命负责的人,才能得到战争永远的尊重。
(三)
凡是放过牧的人都知道,放牧人常常按春夏秋冬的季节不同而进行“转场”,也就是搬家。
据老人们相传,曾经有位叫公保的放牧人,赶着一群牦牛经过这里,见莫多吉村有条清澈的河,水量充足,而且四周草滩上的草长的特别旺盛,便在石堡城山下搭起了帐篷,想永久定居在此,并占领此地为自已的牧场。
可接下来发生的怪事让公保无法理解,原来,从公宝搭起帐篷的当天起,他所赶的牛群都不约而同地跪在石堡城山下的一个大坑旁嚎叫,而且所有的牛都是水草不进。
同时,还有无数只乌鸦在空中盘旋。乌鸦嘶哑的叫声配合着牦牛的嚎叫,声声入耳,声声不断,感天动地。公宝赶着牛群走南闯北到过许多地方,也算见多识广了,可这种情景还是第一次见。
发现此事后,公宝想把牛群从此处赶走,可他再怎么努力也赶不动牛群,而且,牛群的嚎叫声越来越让他感到恐怖。
“难道这些牛都中了邪? ”公宝越想越后怕 ,他只好骑马飞奔到东科寺,请求寺里的“阿卡”(出家人),给他的牛念经去邪。
寺院里当即派了八名“阿卡”随公宝来到石堡城下,搭起帐篷,念经七七四十九天。天空,乌鸦的嘶哑声消失了,它们全都飞走了;地上,牛群也停止了嚎叫,并拖着虚弱的身体缓慢转身,去四处吃草喝水了。
经过几天的吃草,牛群 基本上恢复了体力,公宝按“阿卡”的叮嘱,当即给两头白牦牛头上,脖子上,拴上无数条洁白的哈达 后放生了(将两头白牦牛留在大坑附近)。并在当天赶着所有剩下的牛离开了莫多吉村。至于公宝和他的牛群到底从何而来,又去了哪里?谁也不知道。
后来,人们从东科寺“阿卡”那里知道了此事,才明白石堡城下的莫多吉有一个“万人坑”,疑是当年征战掩埋将士死尸的坟坑。据说,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那个地方别说是人,连天上飞的小鸟也不会从这里飞过,就连野兽、牛羊也不会靠近。因此,长期以来人们都不敢来此修建住宅,直到清朝时期才有人在此居住。
日月乡哈城村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唐朝与吐蕃、海西蒙古部落等地界的分割线,是边防重要的军事重镇,而莫多吉的石堡城及兔尔台、日月山等地的烽火台都是哈城的 观察哨。它们互为犄角,共同担负着防御重任。
清未民国初期的十几年间,除莫多吉有三姓人家外,其他几个地方都无人居住。
莫多吉虽从清道光、咸丰时就有人来住,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有宗、向、谈三姓人家,故那时当地一带都叫三姓庄。
据推算,清末时(1911年)也总不过十户,这些孤零的外围村,确实禁不起当时条件下的意外袭击、抢劫和欺凌。在过去这些村稍有事故,即跑去哈城诉告求援,而每次哈城的老者们就会立即组织村民赶赴救援。
这样的情况,直至解放前几年尚不鲜见。解放前十多年时,这周边村的一切上面摊派都包括在哈城内,由哈城安排。那时老人们都说哈城从未欺骗过邻村。所以过去对哈城的一些老者头人们,邻村人都不分彼此的视为自己村的头目人,年节送礼、逢年过节都会去看望,各村都十分重视。
三姓庄莫多吉尽管人户少,但是这块古老的住地,和哈城是有关联的。莫多吉现存有古砖民窑的遗址有两处。野士沟口的塌坑,这是一处极古老的遗址,原有的数孔窑址,近年虽被开挖不存,尚有一座窑顶,窑顶明显能办。如考古者重视,能断出烧制年代的(明方台和老古城的碎砖烂瓦是否和这有关)那就更有意义了。
另一处在临村头的瓦窑地,现因取土、修路一切都不存在了,只是名叫瓦窑,这是一处晚清时的瓦窑,最后的烧制是在光绪中期,即是哈城修复庙宇的最后期,据老辈人讲,这是河州的窑匠烧的,哈城庙宇用的所有砖瓦都从这里烧制。后来,河州老师傅临走时,给莫多吉村民每户人家都送了一对瓦狮子以做记念(和哈城庙宇脊上的瓦狮子一模一样),原来的老住户家的大门头顶或正房檐上都摆放着,据说能保佑家宅平安。
祈求平安,只是人们的一种意愿和自我安慰罢了,如果真遇到自然灾害或战争,一切都将归零。
如今战火已息,国泰民安,站在石堡城遗址上,可以俯瞰山下的壮丽景色,远处的日月山遥遥在望。东南的哈城,山角下的莫多吉村等都以 崭新的姿态,展现在眼前,不由让人感叹,让人浮想联翩。
本文参考文献资料 :
李国权,海桀著的《海藏咽喉.丹噶尔》
任玉贵编著的《沧桑岁月的记忆》
湟源政协编辑出版的《印迹》
湟源县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石堡城的山背后)
(石堡城北面的山泉水,一直流向药水河)
(站在石堡城向南远望日月山)
(唐蕃古道——日月山)
(站在哈城远望西北可见石堡城)
(从莫多吉南面的兔尔台村远拍石堡城)
石堡城是哪个城市的别称
石堡城为青海省西宁市别称石堡城,缘由为青海西宁市西南处有唐曾置振武军、神武军、天威军。唐与吐蕃争此城,屡得屡失。
1开元十七年 石堡城之战
唐开元十七年(729年)三月,在 唐与吐蕃石堡城的战争中, 唐军为夺取军事重镇——石堡城(又称铁刃城,在今 青海湟源西南)进行的远距离奔袭战。
初,吐蕃军占领唐朝辖地石堡城后,即派重兵把守,并以此为前哨阵地,屡展出兵,攻扰唐 河西、陇右等地区。唐朝视其为心腹之患。十七年三月, 唐玄宗李隆基命 朔方节度使、信安王 李祎与 河西、陇右地区驻防将帅共议攻城大计。但诸将均以石堡城道远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孤军深入,恐遭覆灭为由,提出还应从长计议。李讳以为,石堡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必须尽快夺回,虽有危险,为国捐躯亦在所不惜。三月二十四日, 李祎大胆采取远距离奔袭战术,日夜兼程杀奔石堡城。吐蕃守城官兵措手不及,伤亡甚众,石堡城再落 唐军之手。 唐玄宗遂改石堡城为振武军,留兵设防。自此,唐 河西、陇右地区连成一片。吐蕃连战连败,国内大哗,遂再次派使求和请婚,远嫁吐蕃的 金城公主亦从中斡旋。唐亦应吐蕃要求,送与诗书。十八年,双方约以 赤岭(今 青海 日月山)为界,并于甘松岭(今四川松潘境)及赤岭互市。二十一年,唐蕃在 赤岭树碑纪念,双方边将均参加了这一庆典。
2天宝八年 石堡城之战
唐天宝八载(749年)六月,在唐与吐番的战争中,唐 陇右节度使 哥舒翰夺取吐蕃所占军事要地 ——石堡城(今青海湟源西南)的攻坚战。
石堡城被吐蕃军占领后,成为其攻击唐河湟等地的据点。 唐军曾多次向该城发起进攻,终因山道险远,易守难攻,而未奏效。八载六月, 唐玄宗 李隆基再命新任 陇右节度使 哥舒翰统领陇右、 河西、朔方等部兵马及 突厥 阿布思部共6.3万人,再攻石堡城。吐蕃守军虽仅数百人,但凭险据守,以檑木、滚石牢牢封锁通往城中的唯一山道。唐军进攻数日,伤亡惨重,仍难破城。 哥舒翰欲杀一儆百,斩攻城先锋官副将高秀岩、张守瑜。高、张两将请求再予三日期限,倘不能破城,再杀不迟。最终以死伤数万人的代价,如期占领石堡城,俘虏吐蕃大将铁刃悉诺罗等400人。战后,唐易城名为 神武军,驻兵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