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是哪三省-三省六部制三省是哪三省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三省六部制三省是哪三省
三省六部制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中六部指的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始于隋朝五省六曹制,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三省六部制的发展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的一种政治制度。
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汉成帝置“四曹尚书”,即常侍曹、二千石曹、民曹、客曹尚书。此后世六部尚书之滥觞。宋郑樵《通志·职官略》三《尚书总序》:“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书;客曹,主外国夷狄。”
汉光武帝刘秀在尚书台设三公曹、吏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书,为六部前身。西晋时,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属尚书省。
1086年,北宋反变法派执政,改为三省共同议事,奏请取旨,分省治事行下,实际上使三省合一,后习惯上常统称三省。南宋公元1129年,又实行三省合一,二十四司也时或省并,如1129年以礼部兼主客,祠部兼膳部,兵部兼职方,驾部兼库部,比部兼司门,工部兼虞部,屯田兼农部等,还省并若干寺监入六部。公元1163年,又进一步省并六部下属诸司,如以司封兼司勋,礼部兼祠部,兵部兼驾部,都官兼比部,工部兼屯田等。
辽代南面官系统中,设三省六部(其中“中书省”初名“政事省”),设官同于宋制。金、元、明只设一省六部,一省,金为尚书省;元、明为中书省。1380年明朝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至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介绍
三省
隋文帝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内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三省各有明确分工。
1、中书省
中书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初称为“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宋代中书省与门下省合并为一个机构“中书门下”,掌握行政大权,长官为“同平章事”即宰相,其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行政由中书省外派的“行中书省”即“行省”掌握。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丞相、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负责起草诏令,明宣宗后拥有票拟奏章的“票拟权”。
2、门下省
“门下省”为官署名称。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3、尚书省
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为名。负责执行诏令。
六部
三省的长官侍中、中书令、尚书令相当于秦汉时期的宰相。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其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为户)、都官(后改为刑)和工六部,与诸寺、台分别处理各类事务。每部设尚书为最高长官,总管本部政务。
1、吏部
中国古代官署。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司的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其属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等。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 、入籍、复名复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2、户部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 、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各司除掌管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
3、礼部
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4、兵部
官署名。隋始置,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源于三国魏五兵制。曹魏始置五兵(中、外、骑、别、都)尚书,另有有关军事的驾部、车部、库部等曹。各曹设郎。隋始合为兵部,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迄至清末,历代沿袭,职权则不尽相同。宋、辽、金、元兵部不辖兵政。明代兵部尚书号为“本兵”,权最重,凡武卫官军选授简练,均为其掌。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兵部,改设陆军部。
5、刑部
中国古代官署。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隋文帝定六部制度,初沿北齐置都官,主官为尚书;次官,炀帝定为侍郎。后代均以刑部掌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大理寺并列。明清两代,刑部作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刑部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
6、工部
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工部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冬官,汉成帝置尚书五人,其三曰民曹。后汉以民曹兼主缮修、功作、盐池、园苑之事。西晋以后置田曹掌屯田,又有起部掌工程,水部掌航政及水利。后周依《周官》,置冬官府,长官为大司空。隋代开皇二年始设立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
开始的时候,六部叫做六曹,即六个办事机构。六部的长官为尚书。六部的设置成为后代封建国家中央政权的固定制度。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史,赵毅 赵轶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吾日三省吾身”,是哪“三省”?你做到了吗?
我们都知道“吾日三省吾身”三省是哪三省,那么你知道“三省”是哪“三省”吗三省是哪三省?
“三省”分别是:
①工作事业方面: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人际交往方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自我修养方面:传不习乎?
这是出自《论语》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批判三省是哪三省的反思自己是非常重要的自我修养三省是哪三省,很多时候我们沉迷于评价三省是哪三省他人,却忽略了自己的自己的反思,而自我反思才是最重要的。自我反思能够让我们看的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能够扬长避短,可以助力自己修炼成更好的自己。
“为人谋而不忠乎?”
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是否做到了忠心。这里的忠心,并不是单纯的勤奋,任劳任怨,而是带着思想去工作,站在老板的角度考虑问题,考虑如何把事情做到更好。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一方面我们把工作做好,对得起公司;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忠于工作,找到自身的价值,能够使我们自我效能感提升,从而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幸福感爆棚。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诚信。诚信也不是单方的,不是我们自己以为的诚信,而是客观的诚信,是我们自己认为我们做到了,对方也觉得我们做到了才可以。这要求我们给别人承诺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不能儿戏。古人云:极喜时莫与人物,极怒时莫于人书。讲的就是不要在得意的时候乱承诺自己最不到的事情,也不要在自己愤怒的时候骂人。
“传不习乎?”
这个有两种解释:①学生有没有认真学习老师传授的知识?②老师教授知识,能不能做到以身作则?樊登老师说他更倾向于后者,我非常认同。这其实也体现了樊老师的极高的修养。为何这么说呢,还记得我之前说的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两种解释的变迁理解吧,道理是一样的。樊老师现在作为一个向我们传授知识的老师,他倾向于第二种解释,来要求老师以身作则,而不是第一种解释去要求学生,充分体现了他的责任心。我为何也非常赞同呢?因为年过而立,我家庭中已为人妻,为人母,要求孩子的时候,也得要求自己。在工作中也是一样,管理者在要求下属的时候,我们也该自己以身作则。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这就是“三省”的内容。愿我们从知道的此时此刻开始,一起共修,传承圣人经典:吾日三省吾身。
中原三省是哪三省?
中原三省一般指河南、陕西、山西。
除此之外三省是哪三省,在中原范围内三省是哪三省的省份还有山东、河北、湖北三省是哪三省,中原历史上是包括河南省中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及山东省各一部分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广义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指整个黄河流域。
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逐渐向外蔓延,扩大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族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民族以别于四夷而称中夷。
扩展资料三省是哪三省:
中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祥地,是元代以前中国历史的核心区域,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国等先后有20多个朝代。
每当中国内乱时期,群雄逐鹿中原,中原始终是必争之地,“中国”的名称就来源于中心位于中原地带的国家,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中原建都起,孕育了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商丘、南阳、濮阳、许昌、登封、夏邑、偃师、虞城、淮阳、新郑等闻名海内外的中华古都。
并且还成为中国古都数量最多最密集的地区,洛阳(十三朝古都)、开封(八朝古都)、安阳(七朝古都)、商丘(六朝古都)、郑州(五朝古都)等都是千年古都。
参考资料来源三省是哪三省:百度百科—中原
隋朝创立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指哪三省?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唐朝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
东北三省是哪三省
东北三省是指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三省。
东北三省是是东北地区的三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东北三省又称“东三省”,因在山海关以东,故名东三省。东北三省与东北地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东北三省的地形分布格局是山环水绕,被称为“白山黑水”之地。东北三省是我国对东北亚地区开放的窗口,毗邻的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在资源、市场、资本、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方面各有所长。东北毗邻华北,有京、津等大都市支持。
1、黑龙江省:
黑龙江简称黑。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辖12个地级市、1个地区(合计13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65个市辖区、17个县级市、45个县、1个自治县(合计12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省会哈尔滨。
2、吉林省:
吉林简称吉。全省总面积18.74万平方千米。辖8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合计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20个市辖区、21个县级市、16个县、3个自治县(合计60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省会长春市。
3、辽宁省:
辽宁省简称辽。全省总面积约14.57万平方千米。辖14个地级市,56个市辖区、17个县级市、19个县、8个自治县(合计100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省会沈阳市。
东北三省和东北地区的区别:
东北三省范围最为明确,指的便是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而东北地区本身不是行政区划,而是文化地理区域,是一个东北文化区。以行政区划来看的话,东北地区主要指元朝辽阳行省、清朝盛京总管、1947--1954年的东北人民政府。其范围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五盟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和河北省的承德市、秦皇岛市。
东北三省和东四省的区别:
东四省是东北四省的简称。指的是中华民国时期的东北四省:奉天省(范围包括今辽宁、内蒙古通辽、内蒙古兴安盟)、吉林省(今吉林和黑龙江东部)、黑龙江省(今黑龙江中西部和内蒙古呼伦贝尔)和热河省(今河北承德和辽宁义县、锦州和内蒙古赤峰、通辽)。东四省不仅仅比东北三省多了一个热河省,东四省中的黑吉辽远比现在的黑吉辽要大,还包括内蒙古的东五盟。新中国成立后热河省并入河北,即承德。
东北三省和东北九省的区别:
1945年抗战胜利后,民国政府将东四省中的黑吉辽三省划分为9个省:辽宁省、安东省、辽北省、吉林省、松江省、合江省、黑龙江省、嫩江省、兴安省,热河省不变。也就是说,东北九省便是将原来的东北三省每一个省分成三个省:辽宁省分为辽宁省、安东省、辽北省;吉林省分为吉林省、松江省、合江省;黑龙江省分为黑龙江省、嫩江省、兴安省。此外, 除了设置9个省外,在东北还设有三个院辖市,直属于行政院,即大连市、沈阳市和哈尔滨市。
东北三省的由来:
东北三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长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东北地区因为较好的工业基础及优越的地理位置(靠近苏联)成为了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较好发展经济,提升工业产值,建立起一套合理有效的行政区划便成为摆在新政权面前的首要问题。为适应时代需求,共和国在国民政府东北9省的基础上,将东北东部的兴安盟、呼伦贝尔等草原地带划归内蒙古自治区,余下部分另设4省7直辖市,形成东北13省的格局,并在省之上设置东北大区人民政府,统一管理东北各省。1953 年后,东北的政区再次发生变动,东北大区人民政府与7座直辖市被撤销。 1955 年,东北迎来了最后一次省级政区调整,该地区的省份由6省减少至3 省,即辽宁、吉林与黑龙江,此格局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人们口中所谓的“东北三省”。
尽管东北三省在百年间经历了数次省份、区划变迁,但无论省份区划怎样变化,对于世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而言,不变的永远是那个令他们为之骄傲的名字“东北”。因为这里的人民,不仅操着一口相似的方言,有着相同的风俗,更重要的是他们同这片黑土地一起经历过“闯关东”的艰辛、委身他者的屈辱、抗击侵略的悲情乃至作为共和国初期的荣光。正是这些共同经历的过往,将黑土地上的人民以“东北”之名紧紧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