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后果及注意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后果及注意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一个综合征,其血液学特点是周围血中性粒细胞数在成人减少到1,800/立方毫米以下,儿童减少到1,500/立方毫米以下。在婴幼儿时期,因其中性粒细胞在生理状态下即偏低,故应减为1,000/立方毫米以下才能诊断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本病可同时伴有白细胞减少,即白细胞总数在4,000/立方毫米以下;或不伴有白细胞数减少。当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甚至完全缺如,同时伴有白细胞数减少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这时往往伴有其他型白细胞绝对数减少,但红细胞及血小板数一般无改变。遗传是重要原因。
临床较易见到的有两种:
①婴儿遗传性粒细胞减少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早年发病,反复感染,常于婴儿期死亡。白细胞数可能正常或轻度增加,但中性粒细胞消失或极少见。骨髓增生各异,粒细胞系往往仅见少数中幼粒以前的幼粒细胞,成熟粒细胞缺如。
②家族性良性粒细胞减少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发病年龄较大,经过良好,呈间歇发作,粒细胞中度减少,骨髓象粒系停滞于中幼和晚幼粒阶段,随年龄增长可自行缓解。
求教中性粒细胞偏低为什么有什么危害
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内抵抗细菌感染的卫兵,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容易招致细菌重感染,比如出现发烧、肺炎等各种疾病。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平时还会表现为疲乏无力等症状。一般的不会有影响的,可以服用中药调理的,建议到具体看看中医大夫,中医治疗要由医生辩证进行,各人体质不同,用药也会有加减的。
中性粒细胞生成缺陷,破坏或消耗过多,分布异常可引起本病。生成减少,细胞毒性药物、化学药物、电离辐射是最常见的原因,血液系统疾病,如再障贫血,白血病、骨髓瘤等会影响造血干细胞缺陷导致减少。异常免疫和感染。
扩展资料:
中性粒细胞减少,往往有几种情况。
某种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没有并发症的时候,中性粒细胞会减少。
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感染,或者是原虫性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
某些血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性白血病,粒细胞减少及缺乏症。
还有些理化因素,如接触了一些放射线,应用了一些氯霉素,抗肿瘤药,有机磷,汞,铅等化学毒物都可以使中性粒细胞减少。而其他如脾功能亢进,也可以引起中性粒细胞的减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性粒细胞比率偏低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有:
(1)感染:革兰阴性杆菌及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多见。
(2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X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等物理因素,某些化学药物如氯霉素等某些化学物质如苯等。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肿大及其功能亢进。
(5)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产生自身抗体致白细胞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