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丝虫的幼虫生活史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 1、丝虫的幼虫生活史
- 2、丝虫有多少种?寄生人体的
- 3、丝虫是哪一类昆虫?有些什么形态结构特征呢?
- 4、丝虫是什么动物
- 5、丝虫是什么虫
- 6、丝虫的致病
丝虫的幼虫生活史
当蚊叮吸带有微丝蚴的患者血液时,微丝蚴随血液进行蚊胃,约经1~7小时,脱去鞘膜,穿过胃壁经血腔侵入胸肌,在胸肌内经2~4天,虫体活动减弱,缩短变粗,形似腊肠,称腊肠期幼虫。其后虫体继续发育,又变为细长,内部组织分化,其间蜕皮2次,发育为活跃的感染期丝状蚴。丝状蚴离开胸肌,又变为细长,内部组织分化,其间蜕皮2次,发育为活跃的感染期丝状蚴。丝状蚴离开胸肌,进入蚊血腔,其中大多数到达蚊的下唇,当蚊再次叮人吸血时,幼虫自蚊下唇逸出,经吸血伤口或正常皮肤侵入人体。
在蚊体寄生阶段,幼虫仅进行发育并无增殖。微丝蚴侵入蚊体后很多在胃内即可被消灭,有的可随蚊的排泄物排出,最后能形成感染期幼虫而到达蚊下唇者为数不多。微丝蚴对蚊体也有一定影响,如机械损害,吸取蚊体营养等。患者血液中微丝蚴密度较高,可使已感染的蚊死亡率增高。故有人认为微丝蚴在血液中的密度须达到15条/20mmsup3;血以上时,才能使蚊受染,多于100条/20mmsup3;时,常可致蚊死亡。
微丝蚴在蚊体内发育所需的时间,与温度和湿度有关。最适合的温度为20~30℃,相对湿度为75%~90%。在此温、湿度条件下,班氏微丝蚴在易感蚊体内约需10~14天发育成感染期丝状蚴,马来微丝蚴则需6~6.5天。温度高于35℃或低于10℃,则不利于丝虫幼虫在蚊体的发育。感染期丝状蚴入侵人体时,也需较高的温、湿度。 感染期丝状蚴进入人体后的具体移行途径,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幼虫可迅速侵入附近的淋巴管,再移行至大淋巴管及淋巴结,幼虫在此再经2次蜕皮发育为成虫。雌雄成虫常互相缠绕在一起,以淋巴液为食。成虫交配后,雌虫产出微丝蚴,微丝蚴可停留在淋巴系统内,但大多随淋巴液进入血循环。自感染期幼虫侵入人体至发育为成虫产生微丝蚴所需的时间,过去认为班氏丝虫约需1年,但检查患者淋巴结组织,最早于感染后3个月即可查到成虫。据我国学者用周期型马来丝虫丝状蚴人工感染长爪沙鼠的观察,雌虫于接种后57天即发育成熟,63天在鼠腹腔液中可查见微丝蚴。
两种丝虫成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的部位有所不同。班氏丝虫除寄生于浅部淋巴系统外,多寄生于深部淋巴系统中,主要见于下肢、阴囊、精索、腹股沟、腹腔、肾盂等处。马来丝虫多寄生于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以下肢为多见。此外两种丝虫均可有异位寄生,如眼前房、乳房、肺、脾、心包等处,以班氏丝虫较多见。微丝蚴除可在外周血液发现外,也有在乳糜尿,乳糜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和骨髓内等查到的报道。
两种丝虫成虫的寿命一般为4~10年,个别可长达40年。微丝蚴的寿命一般约为2~3个月,有人认为可活2年以上。在实验动物体内微丝蚴可活9个月以上,在体外4℃下可活6周。
人是班氏丝虫唯一的终宿主。但国内外学者用班氏丝虫的感染期幼虫人工感染黑脊叶猴、银叶猴及恒河猴后,均可检获到成虫及微丝蚴。Cross(1973)应用台湾猴作人工感染实验,结果可在猴体发育为成虫,且在末梢血液中检获微丝蚴。马来丝虫除寄生于人体外,还能在多种脊椎动物体内发育成熟。在国外,能自然感染亚周期型马来丝虫的动物,有长尾猴、黑叶猴、群叶猴和叶猴,以及家猫、豹猫、野猫、狸猫、麝猫、穿山甲等,其中叶猴感染率可达70%。它们所引起的森林动物丝虫病,为重要的动物源疾病,可发生动物至人的传播。国内于70年代用周期型马来丝虫接种长爪沙鼠获得成功,建立了动物模型。接种后第57天,雌虫发育成熟,第60和90天可分别在沙鼠腹腔液和外周血液检到微丝蚴。此外,实验证明周期型马来丝虫可在人与恒河猴间相互感染,在恒河猴与长爪沙鼠间亦可相互感染,提示我国似乎亦存在动物传染源的可能性。
人感染丝虫主要是由蚊叮剌吸血经皮肤感染的。在丝虫病动物模型研究中,发现感染期幼虫经口感染亦能成功;还发现从落入水中的死蚊体逸出的感染期幼虫经口或皮肤接种沙鼠均可获成功,提示可能还有其他的感染途径。
根据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出现的时间,可将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分为夜现周期型和亚周期型。周期型的微丝蚴在人体外周血液中的出现有一定的周期性,一般为夜多昼少,它们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晚则出现于外周血液,这种现象称夜现周期性(nocturnal periodicity)。两种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出现的高峰时间略有不同,班氏微丝蚴为晚上10时至次晨2时,马来微丝蚴为晚上8时至次晨4时。世界上流行的丝虫大多具有明显的夜现周期性,但少数地区其周期性可不明显,有些地区的患者无论昼夜均可查到微丝蚴,未见明显高峰。班丝虫还有昼现亚周期型。此外,感染度低者其高峰期也相对地推迟。
关于微丝蚴夜现周期性的机制至今尚未阐明。有人认为与宿主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迷走神经的兴奋、抑制有关。如果丝虫感染者换成夜间工作白天睡眠,经过一段时间后,末梢血液中微丝蚴的出现规律就会颠倒过来,以中午为最多。这是提示微丝蚴的周期性与宿主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有关。进一步的实验证明,注射抑制迷走神经的阿托品,会使血中的微丝蚴减少,反之注射兴奋迷走神经的毛果芸香碱或乙酰胆碱,血中微丝蚴就会增多。人在睡眠时,迷走神经的兴奋度增高,使内脏毛细血管扩张,因此微丝蚴就易从肺毛细血管移行到周期血循环;反之,在人清醒时,迷走神经兴奋度减弱,内脏毛细血管收缩,微丝蚴就不能进入外周血液。也有人认为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与宿主肺血氧含量有关,当夜晚给患者吸氧时,可导致外周血中微丝蚴密度下降;而在白天给低氧时,密度就可升高。进一步的实验证明,控制微丝蚴聚集在肺内的有效刺激不是那里氧压的绝对水平,而是肺动脉内静脉血和肺静脉内的动物血两者间的氧张力之差。当氧张力差在7.3kPa(55mmHg)或更高时,微丝蚴聚集于肺血管内;差异下降到接近5.9kPa(44mmHg)或更低时,微丝蚴则移行至外周血液。国外学者还发现夜现周期性与微丝蚴体内的自发荧光有关。夜现周期性明显的微丝蚴不经染色即可见到弥漫的自发荧光及大量荧光颗粒,而周期性不明显的则体内荧光颗粒较少,有些无周期性及昼现周期性的虫种则无荧光颗粒。上述资料表明,微丝蚴的周期性与宿主的因素有关,也和微丝蚴自身的生物学特点有关。总之,周期性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这是寄生虫与宿主长期互相适应的结果,进一步阐明其机制仍有待深入探讨。此外,国外学者在观察丝虫病人及动物模型中,均发现外周血液中的微丝蚴还具有季节周期性,夏、秋季的密度高于冬、春季,与蚊媒活动季节相吻合,这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值得注意。
丝虫有多少种?寄生人体的
寄生在人体丝虫的丝虫已知有8种丝虫,即:班氏吴策线虫(班氏丝虫)、马来布鲁线虫(马来丝虫)、帝汶布鲁线虫(帝汶丝虫)、旋盘尾丝虫(盘尾丝虫)、罗阿罗阿丝虫(罗阿丝虫)、链尾唇棘线虫(链尾丝虫)、常现唇棘线虫(常现丝虫)、奥氏曼森线虫奥氏丝虫)。
丝虫是哪一类昆虫?有些什么形态结构特征呢?
丝虫也就是线虫,不属于昆虫(三对足),而是(nematode)隶属于线形动物门的线虫纲(Class Nematoda),因虫体呈圆柱形故而得 名,种类繁多,全球约有1万余种。
线形动物门(Nemathelminthes)。体通常呈长圆柱形,两端尖细,不分节,由三胚层组成。有原体腔。消化道不弯曲,前端为口,后端为肛门。雌雄异体。自由生活或寄生;前者如醋线虫,后者如钩虫、蛲虫、蛔虫、丝虫、鞭虫、旋毛虫等。
左边的图所显示的是在一条死鱼卵巢里发现的线虫,可能有几百条之多。
小麦线虫 ()线虫纲,垫刃线虫科。小麦线虫病的病原寄生虫。成虫体呈线形,前后端较尖。雌虫长约5毫米;雄虫长约2.5毫米,尾部有交合刺两枚。混在麦粒中或落入土中的虫瘦,在土壤潮湿时吸水膨胀,幼虫逸出后侵入麦苗,沿植株向上移至子房,发育为成虫,刺激于房,使它形成虫瘿。成虫在虫瘿内交配产卵,卵孵化为幼虫后留在虫瘿中,至翌年再侵染小麦。由小麦线虫引起的小麦线虫病,俗称“马连子”、“浪荡子”、“变麦”、“胡椒子”、“王母瘤”、“麦疣子”。播种后土壤温度在12-16时发病最多,使小麦全部或大部形成虫瘿。防治法:实行轮作或精选麦种,除去虫瘿。
粪类圆线虫 ()也称“肠类圆虫”。线虫纲,类圆线虫科。生活史有两个世代:(1)自生世代,生活于泥土上。食管双球形。雌虫长约10毫米,雄虫长约5毫米。产有胚胎卵。(2)寄生世代,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上部。雌虫长约22毫米,雄虫较短而细。胎生,幼虫随粪便排出体外。
醋线虫 ()线虫纲,醋线虫科。体呈长圆柱形,后端稍细,雄虫长约1.5毫米,胎生雌虫长约2.4毫米。生活于醋酸和发酵液内,亦曾在人的阴道和尿道内发现。人体感染可能是由于用醋酸灌洗阴道所致。
钩虫 ()线虫纲,钩口科。寄生人体的主要有两种:十二指肠钩虫 体呈C形。口内有钩齿二对。雄虫稍小,长7毫米左右,尾端有扩大的交合伞及一对交合刺;雌虫稍大,长11毫米左右,尾端圆锥形。美洲钩虫,体呈S形,较小,口内有一对切板。成虫寄生于小肠内,引起钩虫病。卵呈椭圆形,壳薄,内常含4个细胞。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泥土中孵化为杆状蚴,再发育至丝状蚴,然后经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经血液循环至肺,循气管上升至会厌,吞入消化道,在肠内发育为成虫。
蛲虫 ()线虫纲,尖尾线虫科。体小,形似针,色白。口部有小唇片三个。雄虫长约5毫米,尾端向腹面弯曲,有交合刺一枚。雌虫长可达12毫米,尾部长而尖细。卵呈长圆形,一侧扁平,一侧隆起。寄生在人的盲肠及其附近的肠粘膜上,引起蛲虫病。雌虫夜晚爬至肛门处产卵,引起肛门奇痒。一般儿童感染较多。
蛔虫 ()一作“蚘虫”。线虫纲,蛔虫科。体长圆柱形,体表有两条显著的白色:侧线(背腹线不显)。雄虫长约20厘米,尾部向腹面弯曲,有交台刺两枚。雌虫稍长而粗,尾部圆锥形,不弯曲。卵呈椭圆形,黄绿或黄褐色。成虫寄生在入的小肠里,引起蛔虫病。卵随粪便排出,在泥土中发育为含幼虫的卵,被人吞入后,就在肠道内孵出幼虫。幼虫穿入肠壁血管,随血流经过心而至肺,发育后,再由气管至会厌,经食管到达胃,最后返回肠道,发育为成虫。是最常见的一种人体寄生虫,一般儿童感染较多。
犬蛔虫 ()也称“犬弓蛔虫”。线虫纲,蛔虫科。体白色,雄虫长50一100毫米,尾端卷曲;雌虫长90一120毫米。卵呈短椭圆形,表面有许多点状凹陷。寄生在犬的肠内。从卵发育至成虫的过程,基本上与蛔虫相似。
丝虫 ()因其幼虫即微丝蚴出现于血液中,故也称“血丝虫”。线虫纲,丝虫科。在我国寄生人体的有班氏丝虫 和马来丝虫 两种。形态相似:体细长呈丝状,前端较圆而稍膨大。雄虫长约40毫米,尾端尖,向腹面弯曲。雌虫长达100毫米,尾端钝圆,也向腹面弯曲。成虫寄生于淋巴系统,周期性的产出微丝蚴进入外周血液,引起丝虫病,产生淋巴管炎、乳糜尿和象皮肿等症状。象皮肿发生部位,班氏丝虫多在外生殖器部和下肢,马来丝虫多在上、下肢。微丝蚴多在夜晚出现于外周血循环中,当蚊虫吸血而进入蚊体,经发育为感染性幼虫,再由蚊虫吸血而传染给人。
鞭虫 ()线虫纲,鞭虫科。体前细后粗,状似鞭子,故名。雄虫长30—45毫米,尾端呈螺旋状卷曲。雌虫长35—55毫米。卵呈纺锤形,壳厚,棕黄色,两端各有一结节。寄生在人的盲肠内,以身体前端的尖细部分插入粘膜内固定,引起鞭虫病。卵随粪便排出,在阴湿的泥土上发育后,若被人吞食,即孵化发育为成虫,定居于肠内。
旋毛虫 ()线虫纲,毛线虫科。体小,前细后粗,雄虫长l毫米余,雌虫长达2毫米。寄生在人和猪、鼠、狗等的十二指肠和空肠内。雄虫附着粘膜表层,雌虫侵入肠粘膜,产生幼虫,经淋巴管或小静脉至全身各处,但只有在横纹肌中才能继续发育,形成梭形的包囊。人主要是由于食未煮熟的含有包囊的猪肉而感染,引起旋毛虫病。
猪棘头 ()虫棘头纲,巨吻虫科。体前粗后细,浅灰色。雌、雄大小悬殊,雌虫长可达68厘米,雄虫长仅15厘米。头端有吻突,其上有36个强大的棘,纵列成12行。以头部的棘附着于猪的小肠粘膜上,引起肠炎等症状,阻碍生长发育。虫卵经一种甲虫的幼虫吞食孵化后,发育为侵袭性幼虫,直到甲虫的幼虫变成成虫,仍保持生活力。人也偶有感染。
铁线虫
()铁线虫纲,铁线虫科。成虫细长,棕褐色,形如铁线;有的白色。皮肤平滑,无侧线。消化道前部退化,有似体腔的侧窦,其中有精巢或卵巢。雌虫后端圆,雄虫后端有交合伞。幼虫口缘钩排列象鳃曳虫,寄生于蝗、金龟子等体内,成熟钻出虫体,入水中生活。
丝虫是什么动物
丝虫是爬行类哺乳动物。爬行类哺乳动物丝虫,地球最古老丝虫的生物之一丝虫,早于人类约5亿年诞生于地球。丝虫线虫动物门,尾感器纲,旋尾目动物。丝虫是由节肢动物传播丝虫的一类线虫,寄生于人体丝虫的已知有8种。
成虫是乳白色,细长如丝线,体长不到1厘米,雄虫尾端卷曲半到3圈,具交合刺。雌虫大于雄虫,尾端直。丝虫生活史,丝虫一种寄生线虫,主产于中非、亚洲和太平洋西南部地区。其中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可引起丝虫病。幼虫长约一点四毫米,随着蚊子或螨虫的唾液进入人体。幼虫在淋巴和血管中长成长可达8厘米的成虫。其中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引起的淋巴丝虫病及由盘尾丝虫所致的河盲症对人类危害最严重。
丝虫是什么虫
丝虫(filarial worm),线虫动物门,尾感器纲,旋尾目动物。丝虫是由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线虫,寄生于人体的已知有8种,其中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引起的淋巴丝虫病(Filariasis)及由盘尾丝虫所致的"河盲症"对人类危害最严重。成虫 乳白色,细长如丝线,体长不到1cm;雄虫尾端卷曲半到3圈,具交合刺。雌虫大于雄虫,尾端直。
中文学名
丝虫
拉丁学名
filaria
界
动物界
门
线虫动物门
纲
尾感器纲
快速
导航
寄生丝虫丝虫病形态幼虫生活史致病实验诊断地理分布影响因素防治原则注意事项
物种介绍
丝虫一种寄生线虫(nematode worm)。主产于中非、亚洲和太平洋西南部地区。其中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bancrofti)和马来布鲁线虫(Brugia malayi)可引起丝虫病。幼虫长约1.4毫米,随着蚊子或螨虫的唾液进入人体。幼虫在淋巴和血管中长成长可达8厘米的成虫,可引起肿胀和疼痛(参见“象皮病”〔elephantiasis〕)。
丝虫病
丝虫(filaria)是由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成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终宿主的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等处。雌虫为卵胎生,产出带鞘或不带鞘的微丝蚴(microfilaria)。大多数微丝蚴出现于血液中,少数出现于皮内或皮下组织。幼虫在某些吸血节肢动物中间宿主体内进行发育。当这些中间宿主吸血时,成熟的感染期幼虫即自其喙逸出,经皮肤侵入终宿主体内发育为成虫。
由班氏丝虫及马来丝虫引起的淋巴丝虫病(Lymphatic filariasis)及由盘尾丝虫所致的“河盲症(river blindness)”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丝虫病。在我国仅有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
丝虫的致病
人体感染丝虫后,其发病机制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机体对丝虫抗原性刺激的反应、侵入的虫种和数量、重复感染的次数、虫体的死活情况、寄生部位和有无继发感染等。在丝虫病的发病过程中,成虫尤其是雌虫起主要作用;感染期幼虫在其移行、发育至成虫的过程中也起一定的作用。过去认为血液中的微丝蚴与发病关系不大,但许多资料证明微丝蚴能引起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topical pulmonary eosinophilia,TPE)。在人群中,依据他们有无感染史,以及感染者对丝虫抗原产生的免疫应答能力的不同,患者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幼虫和成虫的分泌物、代谢及虫体分解产物及雌虫子宫排出物等均可刺激机体产生局部和全身性反应。早期在淋巴管可出现内膜肿胀,内皮细胞增生,随之管壁及周围组织发生炎症细胞浸润,导致淋巴管壁增厚,瓣膜功能受损,管内形成淋巴栓。浸润的细胞中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提示急性炎症与过敏反应有关,有人认为属于Ⅰ型或Ⅲ型变态反应。
急性期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及丹毒样皮炎等。淋巴管炎的特征为逆行性,发作时可见皮下一条红线离心性地发展,俗称“流火”或“红线”。 上下肢均可发生,但以下肢为多见。当炎症波及皮肤浅表微细淋巴管时,局部皮肤出现弥漫性红肿,表面光亮,有压痛及灼热感,即为丹毒样皮炎,病变部位多见于小腿中下部。在班氏丝虫,如果成虫寄生于阴囊内淋巴管中,可引起精索炎、附睾炎或睾丸炎。在出现局部症状的同时,患者常伴有畏寒发热、头痛、关节酸痛等,即丝虫热。有些患者可仅有寒热而无局部症状,可能为深部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的表现。
丝虫性淋巴管炎的好发年龄以青壮年为多。首次发作最早可见于感染后几周,但多数见于感染数月至一年后,并常有周期性反复发作,每月或数月发作一次。一般都在受凉、疲劳、下水、气候炎热等引起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发生。 淋巴系统阻塞是引起丝虫病慢性体征的重要因素。由于成虫的刺激,淋巴管扩张,瓣膜关闭不全,淋巴液淤积,出现凹陷性淋巴液肿。以后淋巴管壁出现炎症细胞浸润、内皮细胞增生、管腔变窄而导致淋巴管闭塞。以死亡的成虫和微丝蚴为中心,周期浸润大量炎症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而形成丝虫性肉芽肿,最终导致淋巴管栓塞。阻塞部位远端的淋巴管内压力增高,形成淋巴管曲张甚至破裂,淋巴液流入周期组织。由于阻塞部位不同,患者产生的临床表现也因之而异。
⑴象皮肿(elephantiasis):是晚期丝虫病最多见的体征。象皮肿的初期为淋巴液肿。若在肢体,大多为压凹性水肿,提高肢体位置,可消退。继之,组织纤维化,出现非压凹性水肿,提高肢体位置不能消退,皮肤弹性消失。最后发展为象皮肿,肢体体积增大,有大量纤维组织和脂肪以及扩张的淋巴管和积留的淋巴液,皮肤的上皮角化或出现疣样肥厚。其发病机制一般认为是由于淋巴管阻塞致使淋巴管破裂,淋巴液积聚于皮下组织,刺激纤维组织增生,使局部皮肤明显增厚、变粗、变硬形似象皮。国内外许多学者经淋巴系统造影术证明,象皮肿患者的淋巴通道多数并未阻塞。认为丝虫性象皮肿是由于淋巴管曲张,淋巴循环动力学发生了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而不单是机械性的闭塞不通;也有人认为淋巴管曲张是由于活成虫产生的某些因子与宿主的体液-细胞的炎症反应相互作用而导致淋巴回流不畅所致。因象皮肿患处皮肤变硬变粗,致使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皮肤的抵抗力降低,易引起细菌感染,导致局部急性炎症或慢性溃疡。这些病变反过来加重了象皮肿的发展。象皮肿较多发生于下肢及阴囊,其它如上肢、阴茎、阴唇、阴蒂和乳房等处也可出现。由于两种丝虫寄生部位不同,上下肢象皮肿可见于两种丝虫病,而生殖系统象皮肿则仅见于班氏丝虫病。一般在象皮肿患者血中常不易查到微丝蚴。
⑵睾丸鞘膜积液(hydrocele testis):由于精索、睾丸的淋巴管阻塞,使淋巴液流入鞘膜腔内,引起睾丸鞘膜积液。但也有少数病人系由于急性炎症反应所致,故在消炎后即可恢复。睾丸鞘膜积液在班氏丝虫病中较常见。部份病人可在积液中找到微丝蚴。
⑶乳糜尿(chyluria):是班氏丝虫病患者的泌尿及腹部淋巴管阻塞后所致的病变。阻塞部位在主动脉前淋巴结或肠干淋巴结。若由于胸导管以下、腰干以上的淋巴管瓣膜损伤及炎症纤维化使淋巴管阻塞,造成腰干淋巴压力增高,使从小肠吸收来的乳糜液回流受阻,而经侧支流入肾淋巴管,致使在肾乳头粘膜薄弱处溃破,乳糜液即可流入肾盂,混于尿中排出。与淋巴管伴行的肾毛细血管在肾乳头部溃破时同时破裂,是乳糜尿患者常伴有血尿的原因。乳糜尿常多次间歇发作,发作时尿呈乳白色,混有血液时呈粉红色。乳糜尿中含大量蛋白及脂肪,沉淀物中有时可查到微丝蚴。
除上述病变外,女性乳房的丝虫结节在流行区并不少见。此外,丝虫还偶可引起眼部丝虫病,脾、胸、背、颈、臂等部位的丝虫性肉芽肿,丝虫性心包炎、乳糜胸腔积液,乳糜血痰,以及骨髓内微丝蚴症等。 包括从外周血液、乳糜尿、抽出液中查微丝蚴和成虫。
一、血检微丝蚴:由于微丝蚴具有夜现周期性,取血时间以晚上9时至次晨2时为宜。
1)厚血膜法:取末梢血60micro;l(3大滴)涂成厚片,干后溶血镜检。如经染色可减少遗漏并可鉴别虫种。
2)新鲜血滴法:取末梢血1大滴于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中,加盖片后立即镜检,观察微丝蚴的活动情况。本法适用于教学及卫生宣传活动。
3)浓集法:取静脉血1~2ml,经溶血后离心沉淀,取沉渣镜检。此法可提高检出率,但需取静脉血,且手续较复杂。
4)海群生白天诱出法:白天给被检者口服海群生2~6mg/kg体重,于服后30~60分钟间采血检查。此法可用于夜间取血不方便者,但对低度感染者易漏诊。
二、体液和尿液检查微丝蚴:微丝蚴亦可见于各种体液和尿液,故可于鞘膜积液、淋巴液、腹水、乳糜尿和尿液等查到微丝蚴。可取上列体液直接涂片,染色镜检;或采用离心浓集法、薄膜过滤浓集法等检查。含乳糜的液体可加乙醚使脂肪充分溶解,去除上面的脂肪层,加水稀释10倍后,以1500~2000rpm离心3~5分钟,取沉渣镜检。
三、成虫检查法:
1)直接查虫法:对淋巴系统炎症正在发作的患者,或在治疗后出现淋巴结节的患者,可用注射器从可疑的结节中抽取成虫,或切除可疑结节,在解剖镜下或肉眼下剥离组织检查成虫。取得的虫体,按常规线虫成虫标本制作技术,杀死固定,然后置线虫透明液中,镜检、定种。
2)病理切片检查:将取下的可疑结节,按常规法制成病理切片镜检。若为丝虫性结节,可见结节中心有成虫,其周围为典型的丝虫性病变。 目的:为检测血清中的丝虫抗体和抗原,可用作辅助诊断。
⑴皮内试验:不能用作确诊病人的依据,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⑵检测抗体:试验方法很多,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成虫冰冻切片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及马来丝虫成虫或微丝蚴的可溶性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⑶检测抗原:国内制备抗丝虫抗原的单克隆抗体进行ELISA双抗体法和斑点ELISA法分别检测班氏和马氏丝虫循环抗原的实验研究已获初步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