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长度单位-古代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 1、古代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 2、古代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 3、古代是用什么东西计量长度
- 4、古代长度单位
- 5、古代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 6、古代长度单位是什么?
古代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我国古代计量单位有很多种类,具体来说,长度计量单位包括:毫、厘、分、寸、咫、尺、丈、寻、常、仞、武、步等,体积计量单位包括:合、升、斗、斛、豆、区、釜、钟、溢、掬、龠、石等。重量计量单位包括:铢、锱、两、斤、钧、石、镒、引、圭等。面积计量单位包括:顷、亩、角、步等。
在发展早期,古人用黍作为度量衡定制的基本依据,一百黍重量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用百粒黍排列起来,这个长度就作为一尺的标准,叫做黍尺,各个朝代在演变过程中又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了不同的计量单位,方便人们日常生活。
在我国古代的重量计量单位中,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1铢=10圭。除了用钧、圭、铢、斤、两代表重量外,较重、较多量的物的多少更多的是采用容积来代表,按照历史的发展轨迹来看,体积计量单位演变过程大致如下: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有着自己的度量衡制度,互不统一,秦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后,体积计量单位也得到了统一,秦朝实现的容积计量单位换算成现在常用的体积单位,大概是1斛=20000毫升,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汉承秦制,并且有所发展,增加了合、龠、撮、圭等单位,其中1升=10合,1合=2龠,1龠 =5撮,1撮=4圭。从宋朝开始,我国古代的重量计量单位固定位石、斛、斗、升、合,之间的换算为1石=2斛、1斛=5斗、1斗=10升、1升=10合。
在长度单位上,古人常用毫、厘、分、寸、咫、尺、丈、寻、常、仞、武、步作为长度计量单位,成语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咫尺天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讲述的都是与长度有关的故事。古人有时候也会以人的身体长度作为长度单位的依据,比如《孔子家语》就记载着: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正字通》中记载:古以周尺八尺为仞,中人之身,长八尺,两臂寻之,亦八尺,两足步之,亦八尺。度高深以仞,度短长以寻,度地以步。这说明周代八尺为仞,然而到了汉代,又改为七尺为仞。半步为跬,三十里为一舍,1尺=10 寸, 1寸=10 分,1分=10 厘, 1厘=10 毫, 1毫=10 丝, 1丝=10 忽
在面积上,我国古代采用顷、亩、角、步作为计量单位,具体来说1顷=100亩,1亩=4角,1角=60步。
为了规范日常经济生活中计量物体的长度、体积、重量等,古人先民们就创制了度量衡制度,我国度量衡历史悠久。根据历史记载:自夏代以来,不仅有了度量衡器具,而且还建立了度量衡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度量衡单位制度混乱, 战国后期,度量衡制度开始有了由混乱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趋势,秦隋两个经长期混乱后形成的大一统王朝在统一全国后,都采取了统一度量衡制度的措施, 特别是秦朝建立的度量衡制度,对我国以后各代的度量衡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唐宋元明清以及民国都建有度量衡制度,而晚清和民国时期,度量衡单位制极为混乱。民国虽曾颁布《度量衡法》,统一度量衡,但全国度量衡单位制终未统一。
古代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古代的长度单位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
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因而稍短于尺。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
先秦的长度单位还有丈(十尺),寻(八尺),常(二寻),此外还有仞。仞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后来,又产生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丝”与“毫”连用,来源于此。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长度单位的由来
本来我国采用市制计量单位,如长度单位用丈、尺、寸,重量单位用斤、两、钱,面积单位用亩等,这些单位在1990年已废除。现在法定计量单位和国际上通用的计量单位是一致的,便于国际交流。
我国已经统一使用米制作为长度单位.人类为了找到一个适用的长度单位,费了不少周折.人们很早就想找到一种可靠的,不变的尺度,作为量度距离大小的统一标准.最初是以人体作为标准.从3000多年前古埃及的纸草书中,发现了人前臂的图形.用人的前臂作为长度单位叫”腕尺”.
埃及著名的胡夫的前臂作为腕尺建造的,塔高为280腕尺.公元9世纪撒克逊王朝亨利一世规定,他的手臂向前平伸,从鼻尖到指尖的距离定为”1码”.10世纪英国国王埃德加,把他
的拇指关节之间的长度定为”1寸”相传我国古代大禹治水时,曾用自己的身体长度作为长度标准进行治水工程的测量.
唐太宗李世民规定,以他的双步,也就是左右脚各一步作为长度单位,叫做”步”.并规定一步为五尺,三百步为一里;后来又规定把人手中指的当中一节定为”1寸”。到了公元18世纪,人们开始感受到这种用人身体作为长度标准缺点很多,由于人的高矮不同,形成长度单位的长短不同,非常混乱.人们迫切希望找到一种长度固定的度量单位,终于想起了地球.当时认为地球的大小和长度不会变化,如果用地球上的一段距离作为长度单位,就可以得到固定不变的度量单位。我国清朝的康熙皇帝,于1709-1710年在东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测量.由于当时的长度单位不统一,康熙皇帝规定去地球子午线1度为200里,每里为1800尺.
1789年,法国科学院的著名数学家达兰贝尔和海谢茵进行实地测量,得出1米等于0.512074督亚士(法国古尺).米尺采用十进制,长度固定,使用方便,因此很快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1875年,17个国家的代表在法国签署了<米制公约>,正式确定米尺为国际公用尺,并用铂金做成长1020毫米,宽和高各为20毫米的X型标准尺,
在尺的中间面的两端各刻三条线,在0摄氏度时,其中两条线的距离恰好为1米.随着科学
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发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也在变化,因此米尺也不够准确;另外,国际米
尺原型在刻画上也存在着缺陷,影响了米尺的准确性.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大会上,决议废除1889年以来所沿用的国际米尺原型,把同位素气体放电时产生的一种橙色光谱波长的1650763.73倍作为米.这种光米.尺精确度很高,误差只有十亿分之二,如果用它来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误差不超过1.
古代是用什么东西计量长度
1、布手知尺
《孔子家语》古代长度单位:“布手知尺、布指知寸,舒肘知寻,斯不远之则也。” 大意是:中指节上一横纹,叫一寸;拇指同中指一叉相距为一尺;两臂伸长,叫一寻。
咱们的祖先首先拿什么东西测量呢古代长度单位?最直接、简单、粗暴的办法——人的身体。不过“布手知尺”限于男子,女子的手小怎么办呢?古代人管女人拇指指尖到食指指尖的长度为“咫尺”。
2、举足为跬
先秦时商鞅规定“举足为跬,倍跬为步”,即单脚迈出一次为“跬”,双脚相继卖出为“步”。跬是早期社会中,土地面积测量的最小单位。秦代曾规定“六尺为步”相当于现在的1.4米。商鞅说,举足为跬,倍跬为步。也就是单脚迈出一次为跬,双脚相继迈出为步。
3、掬手成升
掬手成升,也是用手来测量。两手合盛就是掬,一只手盛的就是“溢”。人们采用“掬手成升”的原始计量方法使生活中的商品交易等变得有据可依。《小尔雅·广量》曰,“掬四渭之豆”,即4掬=1豆;《左传·昭公三年》说,“四升为豆”,即4升=1豆。
我国度量衡历史悠久。据古书记载:自夏代以来,不仅有古代长度单位了度量衡器具,而且还建立了度量衡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度量衡单位制度混乱。
扩展资料
古代是用计量长度即古代的容量、长度或者重量单位等。常见容量单位有石、豆和斛;常见重量单位有石、钧;常见长度单位有:跬、仞、舍和寻。
1、跬:长度单位,半步为跬。
2、仞: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者八尺为一仞。
3、舍:长度单位,古代行军时以三十里为一舍。
4、寻: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古代容量单位:
1、石:古代的容量或者重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2、豆:容量单位。
3、斛:容量单位,五斗为一斛。
4、钧: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度量单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度制
古代长度单位
中国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有古代长度单位,寻、仞、寸、扶、咫、尺丈、跬、步、常、矢、筵、几、轨、雉、里、毫、厘等。也有以人的身体长度为根据的单位古代长度单位,如肘、虎口、掌。《孔子家语》曰古代长度单位:“布指知寸古代长度单位,布手知尺古代长度单位,舒肘知寻。”
古代长度单位
黍是古时度量衡定制的基本依据。一百黍重量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用百粒黍排列起来,这个长度就作为一尺的标准,叫做"黍尺"。
春秋战国时期,度量衡单位的制度混乱,到了战国后期,度量衡制度慢慢的由混乱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趋势。
在秦、隋统一全国后,都采取了统一度量衡制度的措施,特别是秦朝建立的度量衡制度,对我国以后各代的度量衡制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1、寸
这是小篆中“寸”的写法,“寸”字的上面是“又”,即一手,“又”下一小横为指事符号,指出中医学上诊脉之处,称距离手腕一寸长的部位为“寸口”,简称“寸”,长度单位“寸”就是古人根据这一距离来确定的。
“寸”在长度单位中是较小的长度单位,因此又引申出“极短”或“极小”的意思。如“寸步难行”的“寸”,就是比喻“极短”的意思,还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里的“寸”都是短小的意思。
2、尺
尺的长度是伸开右手,张开拇指与食指后其间的距离。许慎则认为“尺”是在“寸”的长度基础上确定的。《说文解字•尺部》:“尺,十寸也。”一尺等于十寸,所以尺大概是二十厘米到三十几厘米的长度。
3、寻、仞
“寻”也是古代的长度单位。《说文解字•寸部》:“度人之两倍为寻,八尺也。”这是说“寻”相当于一个人两臂张开所示的长度,一寻等于八尺,大概是一米五六到两米四五的长度。《说文解字•人部》:“仞,伸臂一寻。”说明仞和寻的长度是一样的。
4、丈
《说文解字•十部》:“丈,十尺也,从又,持十。”其中的“又”就是“手”,手持“十”,表示十尺就是一丈,所以一丈就是两米到三米多的长度,根据古代的尺码,一个成年的男子约有一丈高,所以古人称成年男子为“丈夫”,而称那些身形高大的男子为“大丈夫”。
后来妻子称自己的男人也叫“丈夫”,其中自然有褒称之意。但是实际上古代很少有人能长到两米,所以这是一种略为夸张的说法。
5、常
常与寻有关,“寻味八尺,倍寻以常”,因此,常是寻的两倍,大概是三米到四米多的长度。正是因为寻与常有关,后来,它们就经常被用在一起,组成“寻常”,意思就是平常、普通。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中写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除此以外,毫、厘、跬、咫、里等长度单位也是古代常用的,例如“咫尺天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这些在使用古代长度的同时,还对它的意思进行了引申,表达了更加深远的意思。
古代长度单位是什么?
中国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有,寻、仞、寸、扶、咫、尺 丈、跬、步、常、矢、筵、几、轨、雉、里、毫、厘等。
古代度量单位即古代的容量、长度或者重量单位等。常见容量单位有石、豆和斛;常见重量单位有石、钧;常见长度单位有:跬、仞、舍和寻。
夏代的主要活动地点在山西、河南一带。在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有手工业作坊和大型宫殿建筑。在这些生产、建设中都离不开度量衡器具。据《夏书·五字歌》,《管子·杨权》,《管子七法篇》等古书记载,夏代已经有了度量衡器具。商、周均建有度量衡制度。
古代长度单位发展历史
《周礼》、《礼记》中都记载了度量衡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度量衡混乱。战国时,各国都有了自己的度量衡制度,单位量值严重混乱。秦国的重量单位是铢、两、斤、钧、石。魏国则用镒、斤。齐国有家量和公量之分。
秦同一升合现在的200毫升,赵同一升合175毫升,韩国一升合169毫升,楚困一升合225毫升。战国后期,随着各国经济交往频繁,度量衡出现了统一的趋势。如齐国将原有的容量单位升、豆、区、釜、钟,改作升、斗,与秦国单位值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