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颗人造卫星-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在哪一年发射成功的?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在哪一年发射成功的?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成功。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于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发射。该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卫星设计的工作寿命20天,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与地面失去了联系。由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近地点高度较高,因此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仍在轨道上。
扩展资料: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上天,使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5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该星不仅全部达到了设计要求,而且质量比前4个国家发射的第1颗卫星质量总和还要超出29.8千克(美国的第1颗卫星只有8.2千克)。
同时,在卫星的跟踪手段、信号传输形式和星上温控系统等技术领域,也都超过了上述国家第1颗卫星的水平。由于能源系统的保证,东方红一号卫星上的各种科学仪器实际工作时间远远超过了设计额定要求,取得了大量的工程遥测参数,为后来的卫星设计和研制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方红一号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它的运行轨道最近点距地球439千米,最远点距地球2384千米,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为68.5度,绕地球一周114分钟。这颗卫星重173千克,用20.009兆赫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它是我国的科技之星,是我国的科技工作者们为祖国做出的杰出贡献之一。
1964年第三届人大召开期间,当年积极倡导我国人造卫星的知名科学家赵九章,写信给周总理,建议尽快开展人造卫星的研究工作。这个建议很快得到聂荣臻等军界领导和竺可桢、钱学森等科学家的支持。
为了开展我国第一颗卫星的研制工作,中国科学院于1965年9月开始组建卫星设计院。在我国科学家钱骥领导下,我国科技人员对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方案进行了论证,并在保证可靠性的基础上,使我国卫星的各项指标比其他国家的第一颗卫星都要先进一些。当时音乐舞蹈《东方红》影响巨大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科学工作者决定采用电磁波来模拟《东方红》乐曲。
1966年5月,国防科工委、中科院和七机部负责人共同商定,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1967年初正式确定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将播送《东方红》乐曲,要让全世界人民都能听到我国的声音。
从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以来,我国的空间技术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我国卫星事业蓬勃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遥感卫星多次发射并回收成功,静止通信卫星发射并定点成功,极轨气象卫星发射成功等。这一系列的科技成果标志着我国卫星技术在许多重要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表明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卫星事业发展之路。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是什么?
01
斯普特尼克一号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在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的斯普特尼克一号是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由前苏联火箭专家科罗廖夫利用导弹改制而成,为铝制球体,直径58厘米,重83.6千克,球体,有4根鞭状天线,内装有科学仪器。
斯普特尼克一号是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由前苏联火箭专家科罗廖夫利用导弹改制而成,为铝制球体,直径58厘米,重83.6千克,球体,有4根鞭状天线,内装有科学仪器。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在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升空后发射了3个星期信号,在轨道中度过3个多月,围绕地球转了1400多圈,最后坠入大气层消失。斯普特尼克一号是航天启蒙时代的产物,是冷战时期太空竞争的标志。
斯普特尼克主要构造:
斯普特斯一号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的构造很简单,卫星本体是一只用铝合金做成的圆球,直径58厘米,重83.5公斤。
圆球外面附着4根弹簧鞭状天线,其中一对长240厘米,另一对长290厘米。卫星内部装有两台无线电发射机——频率分别为20.005及40.002兆周,无线电发射机发出的信号,采用一般电报讯号的形式,每个信号持续时间约0.3秒,间歇时间与此相同。
此外还安装有一台磁强计,一台辐射计数器,一些测量卫星内部温度和压力的感应元件及作为电源的化学电池。它的用途是通过向地球发出信号来提示太空中的气压和温度变化。
历史意义:
斯普特尼克1号毫无先兆而成功的发射,导致美国的极大恐慌,并造成史泼尼克危机,因此亦激起美苏两国之后持续20多年的太空竞赛,成为冷战的一个两强主要竞争点。
斯普特尼克1号升空的意义,在于通过量度其轨道变化,有助研究高空地球大气层的密度,并为于电离层作无线电波传递提供原始的资料。
由于卫星填充了压缩氮,斯普特尼克1号亦因此作了第一次人造物体作陨石探测的尝试, 由于高温的陨石穿透了斯普特尼克1号的表面,导致其内压泄漏,这也为陨石的极端高温提供证据。
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哪年?
第一颗人造卫星是是前苏联于1957年10月4日,发射成功。
人造地球卫星指环绕地球飞行并在空间轨道运行一圈以上的无人航天器。简称人造卫星。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主要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天气预报、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区域规划、通信、跟踪、导航等各个领域。
扩展资料:
从地球参考系上看,地球卫星在一般情况下所受重力大小方向不断变化且并不指向地心,卫星并非做匀速圆周运动.当卫星靠近地面运行时,其所受惯性离心力和科里奥利力较地球引力小得多,重力近似等于地球引力,卫星的运动近似匀速圆周运动。
卫星离地面越远,重力与地球引力差别越大,二者不可等同。只有赤道轨道卫星才绕地做匀速圆周运动(但绕行速度与在地心—恒星系上看到的不同),向心力由大小一定(但不等于地球引力)方向总指向地心的重力提供。而同步卫星所受重力为零,相对于地球静止于空中不动,则是一种更特殊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