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古今异义-交通的古义和今义是什么?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 1、交通的古义和今义是什么?
- 2、交通的古今异义是什么?
- 3、“阡陌交通”的“交通”是什么意思?
- 4、交通的古义和今义是什么?
- 5、“阡陌交通”中的“交通”的古今义分别是什么?
- 6、交通的古今意义分别是什么
交通的古义和今义是什么?
一、古义
交通:交错相通。
引证: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三章:“大同之世,全地皆为自治,全地一切大政皆人民公议,电话四达,处处交通。”
二、今义
交通运输;往来;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引证:洪深 《青龙潭》第二幕:“ 林公达 :‘必得等到交通发达,生活才会比前进步,比前宽裕的。’”
笔画
扩展资料
反义词:堵塞
拼音:[ dǔ sè ]
意思:阻塞(洞穴、通道)使不通:公路被坍塌下来的山石~了。~工作中的漏洞。
引证:巴金 《沉落》:“他忽然闭了嘴,仿佛一阵悲痛堵塞了他的咽喉。”
例句:如今那种靠阿谀奉承谋取官职的终南捷径已行不通了,人事制度的改革堵塞了那条邪路。
交通的古今异义是什么?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拼音:[ jiāo tōng ]
释义:
1、各种运输与邮电通信的总称。前者如水运、空运、铁路、公路、管道等;后者如邮递、电报、电话、传真、互联网等。有时仅指运输。
2、往来通达:~要道。
3、特指通信和联络:~员。
4、交往。
例句:音乐可以说是人类交通感情的工具。
扩展资料:
相关近义词:
一、运输
拼音:[ yùn shū ]
释义:人和物的输送。即用交通工具把旅客或物资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
例句:这时,野战军一来因为沙漠上粮食运输困难,大部队不能到长城外边作战。
二、通行
拼音:[ tōng xíng ]
释义:(行人、车马等)在交通线上通过。
例句:只有真理,才能通行天下。
“阡陌交通”的“交通”是什么意思?
意思: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出处:《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原文节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作品鉴赏: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
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交通的古义和今义是什么?
古义交通: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往来;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交通 [jiāo tōng]
释义:交往;往来。
引证:鲁迅 《华盖集续编·杂论管闲事、做学问、灰色等一》:“因为既能通信,也许将来就能交通。”
用法示例:
1、在马路上卖东西妨碍交通。
2、交警应确保交通畅通无阻。
3、小英雄雨来机智勇敢地掩护交通古今异义了交通员李大叔。
交通反义词:
一、堵塞 [dǔ sè]
释义:阻塞、封闭,使不能畅通。
引证:巴金 《沉落》:“他忽然闭交通古今异义了嘴,仿佛一阵悲痛堵塞了他的咽喉。”
二、阻塞 [zǔ sè]
释义:闭塞不通。
引证:杨朔 《黄河之水天上来》:“以往几千年,这一带山岭阻塞,十分荒寒。”
“阡陌交通”中的“交通”的古今义分别是什么?
古义是交错相通。今义是铁路、邮政、电信、航空等公用事业的总称。
“阡陌交通”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桃花源记》,选段原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二、赏析
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
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
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桃花源记
交通的古今意义分别是什么
交通是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古代,人们为了生存,尽量沿河生活,水上交通就成为最早产生的运输方式。“伏羲氏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说明独木舟早已在中国出现。在陆上交通方面驯马牛以为陆运工具出现得最早,此后出现马牛拉车而促进了道路的人工修筑,直至出现丝绸之路。古代地中海的腓尼基人和濒临地中海的希腊人在造船、航海方面均较领先。11世纪中国将指南针用于航海 ,促进了世界航海技术的发展。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的环球航行,都推动了水上运输的进步。公元前 480 年中国开凿了古老的运河邗沟,至秦朝又为粮运连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成为水路自身联运的创举。18世纪下半叶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产业革命,促进了机动船和机车的出现 ,从此开始了近代运输业。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首次将蒸汽机用于克莱蒙脱号明轮上。1825年英国发明家斯蒂芬森制造的蒸汽机车在英国斯托克顿达灵顿铁路上运行成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汽车、飞机相继问世。1885年德国人本茨制成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成第一架内燃机推动的双翼飞机。管道运输在20世纪50年代后,伴随石油和煤炭的大量输送而发展起来。
古代的信息传送主要靠人力进行,用以传达军、政命令,设有邮驿。中世纪出现过私营邮递组织。17世纪后,英、法等国出现专门的邮政,同时为官为民通信服务。1840年英国人希尔提出发行邮票,采用均一邮资制,是近代邮政的开端。中国于1896年建立了近代邮政。近代电信始于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的电报机。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和俄国人波波夫都发明了无线电报。这 些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世纪50年代后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出现 ,形成大规模的现代化通信。
交通运输在社会生产中分为生产过程的运输和流通过程的运输。交通的生产活动是实现人和物的位移及信息传输 ,运输产品是以人公里和吨公里计量,邮电产品是以信息量和距离计量。交通生产设施有固定设施和流动设施之分。固定设施有线路、港、站、场、台等,流动设施指车、船、飞机等 。世界各种运输方式线路总长 3000 多万千米,其中铁路130多万千米,公路2000多万千米,内河航道50多万千米 ,管道150多万千米,航空线路530多万千米。随着现代技术与经济发展,铁路行车时速可达300~400千米,高速公路的汽车时速可达200千米,船舶出现 50 万吨以上的巨型油船。运输工具向高速、大型化方向发展,运输线路逐步构成合理化的运输网、发展联运。邮电则向快速与综合业务数字化方向发展。
各种运输方式各有自己的优势与特点:铁路运输能力较大,速度较快,成本较低,适于中长距离货运;公路运输投资相对为小,机动灵活,可实现门到门的运输,适于短途客货运输;水路运输具有运量大、能耗少、成本低,以及基建设施投资少的优点,但速度慢,适于大宗散货运输;管道成本低,可连续输送,适于流体和其他散粒状某些货物运输 ;航空则速度快,但成本高,适于中、长距离的客运与邮件运输。在世界范围内,公路运输的客、货运量居各种运输方式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