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是哪十六国-五胡十六国有哪些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五胡十六国有哪些
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是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国、成汉。“十六国”之称源出于北魏史学家崔鸿所撰的《十六国春秋》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并成、夏为十六。
汉末三国时期胡人内迁导致了五胡乱华,西晋灭亡。在五胡十六国诸国混战期间,前秦宣昭帝苻坚一度统一北方、西域、巴蜀等地,周边六十二国皆来朝拜,文教、汉化最为先进,礼乐之盛超越东晋,自此前秦成为十六国最富强的国家,但在南征东晋时,于淝水之战惨败。
“五胡十六国”分别是哪些国家?是谁统一了他们?
十六国:前凉、成汉、前赵、后赵、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
汉末三国时期胡人内迁导致了五胡乱华,西晋灭亡。在五胡十六国诸国混战期间,前秦天王苻坚一度统一北方、西域、巴蜀等地,周边夷狄皆来朝拜,文教、汉化最为先进,自此前秦成为十六国最富强的国家,但在南征东晋时,于淝水之战惨败。其后各族于关东及空虚的关中叛变,加上东晋北伐,前秦全面崩溃,北方再度混乱。北魏立国后,经过拓跋珪、拓跋嗣及拓跋焘的经营,最后于439年统一华北(不含辽东郡),进入南北朝时期。
十六大国都有哪些国家?
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的初叶,古印度出现了以城堡为中心建立的国家。到公元前6世纪,在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及其周围地区已经有了20多个国家,其中又以16个大国闻名,从此开始了古印度史上的列国时代。有关列国时代的史料,主要来源于早期佛教和耆那教的文献。而佛教文献更为重要些,所以列国时代又被称为“早期佛教时代”。
十六大国
约公元前600年,印度次大陆各个部落大部分已经过渡到国家,其中主要的有强大的十六国,佛教文献习惯地称为“十六大国”。它们是:鸯伽、摩揭陀、迦尸、居萨罗、跋沙、阿般提、居楼、般罗、阿湿波、婆蹉、苏罗婆、乾陀罗和剑浮沙。其中乾陀罗、剑浮沙在印度河流域上游,婆蹉在拉贾斯坦,阿般提在温德亚山脉以北,阿湿婆在温德亚山脉以南,其余的都在恒河流域。这说明,随着雅利安人向恒河流域扩张,恒河流域已经取代了印度河流域成为古印度文明主要的活动舞台。十六国是指主要的国家而言,事实上,还有一些小国向国家转变的部落联盟存在,如释迦族的迦毗罗卫国、考利耶国等。所以,十六国只是一个概称。这些国家都以一个较大城市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版图包括周围农村地区,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都属于区域性国家。
就政体而论,在这些林立的国家中君主制占大多数,只有少数是共和制。共和制的主要特点是国家首脑经推选产生,重大事务由一个高级会议决定。参加这个会议的成员为刹帝利、婆罗门贵族家族首领。这是贵族共和政治,是一种向君主制转变的过渡形式。国家机器在逐步发展,部落长老会议和全体成员会议名义上还存在,但已失去作用。军队已成为领津贴的常备军,兵种有步兵、骑兵、战车兵和象军。王权神授观念开始出现,神赋予国家以神性需要婆罗门的中介作用,而婆罗门又需要国王的布施,这就为国王与婆罗门的紧密结合、互相依存提供了新的需要和可能。宗教和行政是分离的,宫廷有主祭司负责祭祀、占卜和充当国王顾问,但他并不是行政官。国王手下有分别管理行政事务和军事事务的官员。地方行政官有千村长、百村长、十村长,最基层是村。那时国家立法和司法制度初具雏形,旧的平等的部落立法已失去作用,新的法令由国王颁布,由此产生的法令具有最高权威性。婆罗门法学家也开始撰写建立在种姓制度基础上的法经法典,逐渐形成在本宗教领域内有影响的宗教法。案件由各级官员审理,国王是最高法官。判案以国王颁布法令为依据,宗教法对判案也有一定作用。
税收是国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税,税率一般为总产量的1/6,所以国王又被形象地称为“六分之一享有者”。已有专门税收官员收税,一般由村社长老协助。
五胡十六国指的是哪几个国家?
一、“五胡十六国”指的是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它们与东晋同时存在,分别是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其范围大致上涵盖汉地中部、东部、西部,最远可达漠北及西域。
二、时间顺序
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汉献帝禅让,立国号为魏,史称曹魏。公元265年,司马炎篡位建立晋朝,史称“西晋”,西晋是大统一王朝。
西晋后为东晋和五胡十六国,东晋在南方,十六国在北方。东晋、五胡十六国后为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南朝朝代更替为宋、齐、梁、陈,北朝北魏,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被北齐和北周取代。
扩展资料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有关历史
五胡十六国时期代表北方(有时包括蜀地)在西晋灭亡到北魏统一华北期间的时期,当时南方则为东晋时期。
“五胡”为匈奴、鲜卑、羯(匈奴分支)、羌和氐。代表建立北方诸国的主要民族,但实际上建立者还有汉族(前凉、西凉等等)、高句丽族(北燕)、丁零族(翟魏)等族。“十六国”则是源自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私下撰写的《十六国春秋》而得名。
此外,北方亦非仅十六国,他自北方所有大大小的政权中选出国祚较长、影响力大、较具代表性的十六国。
上述政权中,后赵、前燕、前秦都曾占据过北方的大部分疆域,尤其是前秦曾一度统一了北方,不过时间都很短暂。在这百年间,北方战乱基本上没有停息。
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汉地巴蜀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后称前赵)时起。在诸国混战期间,前秦苻坚一度统一华北,但在南征东晋时,于淝水之战惨败。其后各族于关东及空虚的关中叛变,加上东晋北伐,前秦全面崩溃,北部再度混乱。
北魏立国后,经过拓跋圭、拓跋嗣及拓跋焘的经营,最后于439年统一华北,进入南北朝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