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故事-孔雀东南飞故事简介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 1、孔雀东南飞故事简介
- 2、《孔雀东南飞》的民间故事
- 3、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梗概
- 4、孔雀东南飞讲的是什么故事?
- 5、孔雀东南飞的故事
孔雀东南飞故事简介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故事,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孔雀东南飞故事,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
作品简介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故事,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孔雀东南飞故事,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安徽怀宁、潜山一带)的一桩婚姻悲剧。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诗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故又有此名。全诗350余句,1700余字。主要讲述孔雀东南飞故事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
作为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故事繁简剪裁得当,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不仅塑造了焦刘夫妇心心相印、坚贞不屈的形象,也把焦母的顽固和刘兄的蛮横刻画得入木三分。篇尾构思了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后双双化为孔雀的神话,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的建安时期。少女刘兰芝自幼便习女红,善弹琴,能诵诗书。十七岁嫁给焦仲卿为妻,日夜辛劳,勤于家务,却不为婆婆所容,于是就去信给正在庐江郡府做小吏的丈夫,诉说不堪忍受之苦。仲卿回来为妻子求情,却遭母亲斥责,并令其休妻另娶。仲卿长跪,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母亲大怒。因仍要赶回郡府任上,仲卿只得先请妻子回娘家,暂避一时。兰芝自然明白,如此一别,类乎休弃,今后恐难再见,便将自己常用的香囊、妆奁等物留给仲卿以作纪念。
鸡鸣天亮,兰芝精心梳妆之后,上堂别过婆婆和小姑,流泪登车而去。此时仲卿已等候在大道旁,夫妻相见。两情依依,低头耳语道:“誓天不相负。”刘兰芝被遣回家十余日,县令即派媒人来为其子求婚,被兰芝婉言回绝;又数日,太守也托郡丞登门提亲,明言太守的五公子尚未婚配,愿与刘家结为百年之好,又被谢绝。这下早惹恼了兰芝那位性情雷暴的大哥。兄命难违,兰芝被逼迫不过,只得一切任人安排。那边媒人回报,说刘家已允婚事。恰好三天过后便是良辰吉日,太守马上四处派人备下金帛彩礼,人马舟车,以便早日完婚。仲卿在任上闻知此变,急忙乞假告归。
第二天,兰芝整日默默无语,只是和泪裁衣。忽听得一阵熟悉的马嘶声,出门遥相望,知是故人来。兰芝手抚马鞍,一一诉说原委。仲卿提及当日誓言,二人只好相约“黄泉下相见”。各自回家去了。仲卿回家后对母亲说道:“今天大风吹折了树木,院子里的兰花上结满了严霜;孩儿的性命犹如西山的落日,母亲今后一人,要多多保重”,遂再拜长叹而去。这一天,迎亲的车马格外热闹,新妇已进门。黄昏后人群渐渐散去,夜深沉,万籁无声,兰芝揽裙投水自尽。仲卿得知,徘徊树下,亦自缢殉情。后两人合葬于华山旁。
《孔雀东南飞》的民间故事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叙述孔雀东南飞故事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孔雀东南飞》的民间故事 篇1
刘兰芝是东汉末年人,自幼乖巧,《孔雀东南飞》诗中说她:“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可看出她多才多艺、秀外慧中。十七岁时嫁给焦仲卿为妻。焦仲卿的职业是当地一个小官吏,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吧,家里人口简单,只有一个老母和妹妹,经济情况算是小康。乖巧又贤慧的刘兰芝嫁到这样的家庭,照道理讲,生活应该还算顺遂。可是偏偏焦母,也就是刘兰芝的婆婆,严格又苛刻,让这对小夫妻从幸福佳偶变成梁祝的翻版。
刘兰芝从小就接受母亲的女教训练,所以嫁到夫家之后,把家事都做的井井有条,举凡织布、煮饭、洒扫等等,没有哪样做不好的。而焦仲卿也觉得娶到孔雀东南飞故事了好妻子,对刘兰芝更加喜爱。也许是因为感情太好了吧,招致婆婆的妒忌,婆婆就是看她不顺眼。除了加重刘兰芝的工作量之外,还尽找刘兰芝的不是,说媳妇不懂礼貌,做事我行我素,强迫儿子非把刘兰芝休掉不可。
传统社会里,做儿子的不敢轻易忤逆母亲。尽管焦仲卿知道妻子没做错事,但为了缓和母亲的怒气,也只好将就著先把刘兰芝送回娘家。两人临别的时候,焦仲卿承诺一定会再把刘兰芝接回来,也希望刘兰芝坚强等孔雀东南飞故事他。焦仲卿说:“我发誓不与孔雀东南飞故事你断绝关系,你暂时先回娘家去,我现在必须去庐江太守府工作,很快就会回来,我发誓,决不会对不起你的。”
刘兰芝听了很感动,便对焦仲卿说:“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意思是说:你就像磐石一样坚定不可移转,而我就像蒲草和苇子一样,那么的柔软坚韧不易折断。我们对彼此都坚守承诺吧。
想不到回娘家之后没多久,媒人就找上门来,说是县令的儿子看上她,要娶她为妻。刘兰芝坚决不再嫁。可是刘兰芝的哥哥性情暴躁,又看上县令的家世富贵,而母亲年老无法作主,于是哥哥便逼迫刘兰芝答应这门婚事。
刘兰芝即将成婚的前一天,听到消息特地赶来的焦仲卿对此很不谅解,认为刘兰芝没有信守承诺。焦仲卿对刘兰芝说:“祝贺你找到好归宿!我这块磐石很坚固,可以一直放上千年都不坏,可是你这蒲苇呢?只有一时的坚韧,却不能长久保持下去。你的日子将会一天天富贵起来,而我啊,就只好孤单一人到地府去报到吧。”
刘兰芝哭泣对焦仲卿说:“哪里想到你这么狠心竟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你我都是被逼迫的,好吧,那我们就相约到地府去见吧!但愿不要忘记彼此的誓言。”
刘兰芝再婚的日子终于来临,想起过去的一切都无法挽回了,她感到悲伤不已。她独自来到池边,往水池中纵身一跳,就这样结束了她短暂而身不由己的一生。焦仲卿听到刘兰芝投水的消息,也随之在家中院子里,朝着东南方的树枝上吊死了。
焦、刘两人死后合葬于华山旁。在墓地旁有茂密的树林,树林中有一对飞鸟,人称“鸳鸯”,这两只鸟时常仰著头互相倾诉…
《孔雀东南飞》的民间故事 篇2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结局,有它的历史根源。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去理解,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有的人认为男女主人公双双自杀殉情是消极的、不可取的,因而这首诗的主题思想缺少积极意义,这是对当时的封建社会的浓厚的罪恶势力认识不足,甚至把旧社会当做新社会孔雀东南飞故事;有的人认为爱情是至上的,爱情得不到圆满的解决,就应当用自杀去殉情、去表白、去斗争,似乎除了死别无生路,这种不从社会实际出发的轻生之举,无疑也是错误的,都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
据查考《孔雀东南飞》大致创作于东汉建安年间,是当时人根据庐江郡的`一个婚姻悲剧的实事写成的,一直在民间流传。为什么像兰芝这样美丽、温柔,既知书达礼又是劳动能手的女子,竟会受到仲卿母亲无理责备终致遣回娘家,这是由于封建社会门第观念的作崇。兰芝出自平民家庭,仲卿却是个衰落了的大家子弟,他的母亲却念念不忘自家是仕宦于台阁的大家,看不起兰芝这个出身民家的女子,歧视她人贱,嫌她无礼节、自专由,一心想为儿子攀附东家,逼迫仲卿把兰芝遣回娘家。那么,仲卿和兰芝既然十分恩爱,也曾多次向母亲表白、求情,为什么终于不敢采取更强烈的斗争而违心地遣回兰芝呢?小姑对兰芝也十分同情,为什么不能在家庭中组成同一阵线来反对专横无理的焦母呢?这是由于社会门第观念与封建家长制意识占了统治地位,同情和反抗起不了什么作用。兰芝回到娘家,母亲虽然疼爱她、同情她,但哥哥却是封建意识、门第观念强烈的人,他和兰芝的手足之情已完全被封建意识淹没了,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母亲在家庭的地位不如哥哥,所以兰芝回到娘家依然十分委屈。这首著名的长诗,充分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门第观念对青年婚姻幸福破坏的罪恶,对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进行了鞭策。另一方面又赞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兰芝虽然受到焦母的歧视、折磨,但还是忍受折磨、温柔体贴、勤劳善良、顾全礼节,希望能委曲求全,维持与仲卿的夫妇生活;仲卿虽然礼教观念严重,守礼尽孝,但还是多次向母亲表示抗争,因个性比较懦弱,还是不得不与兰芝分离。夫妻分别时缠绵悱恻,海誓山盟。仲卿不另娶,兰芝不再嫁,表示出虽受迫害,而爱情忠贞不渝。但兰芝因哥哥势利,强迫她许婚太守之子,她自知无力反抗,便萌发以死殉情之念。诗中竭力渲染太守家为举办婚事大力张罗,以衬托兰芝的忠贞不渝之情。终于在新婚之夜,兰芝赴水自尽,仲卿也随后自缢身亡。他们是在经过一切努力之后,最后以自己的生命向那个吃人的封建社会进行最后的斗争,表明了他们对婚姻爱情幸福追求的强烈愿望与至死不渝斗争精神。他们的悲剧遭遇和对理想的追求,体现着封建统治下广大青年男女的普遍愿望和反抗要求,具有极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所以这首诗一直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民间。绝不能把它看成简单地以死殉情。这首诗艺术性和思想性都很高,特别是兰芝、仲卿双双殉情,更是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传宗接后的封建意识的沉重打击。基于这一理解,我在教学时曾请同学对诗中主人公的结局展开设想,同学提出了十多种结局,如夫妻出走,公开向社会揭露焦母的无理迫害,让兰芝嫁给太守的儿子使妇女扬眉吐气,让仲卿出家当和尚等等,后来我要求同学根据两条原则:①不能违背历史真实;②不能歪曲主人公性格,开展研讨,结果,还是维持了原诗的结局。经过讨论,大家认识到文学作品只是从一个侧面来反映社会的矛盾冲突,从而给人以启示、教育。分析和理解它,不能忽视历史背景,不能背离文学创作的原则,更不能简单地仿行,消除了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的建安时期。
少女刘兰芝自幼便习女红,善弹琴,能诵诗书。十七岁嫁给焦仲卿为妻,日夜辛劳,勤于家务,却不为婆婆所容,于是就去信给正在庐江郡府做小吏的丈夫,诉说不堪忍受之苦。仲卿回来为妻子求情,却遭母亲斥责,并令其休妻另娶。仲卿长跪,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母亲大怒。因仍要赶回郡府任上,仲卿只得先请妻子回娘家,暂避一时。兰芝自然明白,如此一别,类乎休弃,今后恐难再见,便将自己常用的香囊、妆奁等物留给仲卿以作纪念。
鸡鸣天亮,兰芝精心梳妆之后,上堂别过婆婆和小姑,流泪登车而去。此时仲卿已等候在大道旁,夫妻相见。两情依依,低头耳语道:“誓天不相负。”
刘兰芝被遣回家十余日,县令即派媒人来为其子求婚,被兰芝婉言回绝;又数日,太守也托郡丞登门提亲,明言太守的五公子尚未婚配,愿与刘家结为百年之好,又被谢绝。这下早惹恼了兰芝那位性情雷暴的大哥。兄命难违,兰芝被逼迫不过,只得一切任人安排。那边媒人回报,说刘家已允婚事。恰好三天过后便是良辰吉日,太守马上四处派人备下金帛彩礼,人马舟车,以便早日完婚。仲卿在任上闻知此变,急忙乞假告归。
第二天,兰芝整日默默无语,只是和泪裁衣。忽听得一阵熟悉的马嘶声,出门遥相望,知是故人来。兰芝手抚马鞍,一一诉说原委。仲卿提及当日誓言,二人只好相约“黄泉下相见”。各自回家去了。仲卿回家后对母亲说道:“今天大风吹折了树木,院子里的兰花上结满了严霜;孩儿的性命犹如西山的落日,母亲今后一人,要多多保重”,遂再拜长叹而去。
这一天,迎亲的车马格外热闹,新妇已进门。黄昏后人群渐渐散去,夜深沉,万籁无声,兰芝揽裙投水自尽。仲卿得知,徘徊树下,亦自缢殉情。后两人合葬于华山旁。
孔雀东南飞讲的是什么故事?
《孔雀东南飞》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
《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形象,为后来的青年男女所传颂。
《孔雀东南飞》文学评价: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
《孔雀东南飞》人物分析:
焦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己又在太守府里作吏,虽然职阶卑微,但在严格的门阀社会里已经具有被“品”的资格,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一个比较善良的怯弱的白面书生。
刘兰芝知书达理,她是一个在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有主见的女子,美丽、聪敏、能干,在善良和温顺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人民想像中的被压迫者自觉意识的一种原始形态。
孔雀东南飞的故事
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在汉末建安年间,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对互敬互爱的夫妻;焦仲卿的母亲却对刘兰芝百般不满,威逼焦仲卿将她刘兰芝驱逐出门;焦仲卿迫于母命,让刘兰芝暂时回到娘家躲避,两人分手时约定永不相负;刘兰芝回娘家后,其兄长逼迫她改嫁太守之子,焦仲卿闻讯赶来,在太守儿子迎亲的那天,两人殉情而死。
《孔雀东南飞》的赏析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时期民歌,全文通过个性化的对话塑造出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主人公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塑造出此人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
同样的,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的诚正而软弱、但又有发展的性格。全诗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