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进酒店消费-僧人为何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后,外出“行脚”只乞食物,不乞金钱?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 1、僧人为何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后,外出“行脚”只乞食物,不乞金钱?
- 2、酒店客房服务员在接待世界上十大宗教的人员应注意哪些礼仪?
- 3、旅游景点坑人的套路
- 4、酒店遇到大群恶和尚强行化缘,怎么办?
- 5、九华山酒店店家联合和尚骗游客钱怎么办
- 6、僧人不劳而获---若有社会人士或不信佛朋友或质问或存疑此话题,作为佛教信众虽可暂远离但如何思维?
僧人为何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后,外出“行脚”只乞食物,不乞金钱?
僧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后,出去“行脚”只是个别的现象,它是出自一所戒律很严明的尼姑寺院,这个寺庙的女僧人一辈子都不摸钱,秉承着佛门真正的清净,她们的戒律是:终身都不存钱,也不摸钱。因此她们外出只乞食物用以果腹,从不去讨要钱财。
这座寺庙的女僧人是非常奇特的,她们的信仰也被很多人尊重和敬仰,她们是如今和尚之中的“清流”,不收香火钱,不搞算命解签收费那一套。她们所有的人都是每天中午吃一次饭,然后过了中午就不再吃东西,每天只用4个小时来睡觉,需要打坐“五支香”的时间。
在她们外出“行脚”的时间,都是结伴而行,集体的穿梭于俗世之间,即使引来路人好奇的目光,也丝毫不为所动。而且她们秉持着众生平等的理念,在路上遇到了动物的尸体,都会用行囊中的方便铲来掩埋它们,让它们也入土为安。
而且她们不会选择住宾馆酒店,也不会去普通人家借宿,直接在野外解决住宿问题,衣服破了也会自己缝补,很多僧人穿的都是“百衲衣”,吃的是百家饭,秉持着古老的佛家戒律,传承着前人的意志。
对比某些在寺庙里大收香火钱,开豪车,戴名表,出入灯红酒绿场所的僧人来说,这样的僧人现在已经非常少了,类似于苦行僧式的修行方式,普通人很难坚持,对于这种纯洁的信仰,我们要予以理解和尊重。
酒店客房服务员在接待世界上十大宗教的人员应注意哪些礼仪?
(1)基督教。进教堂要态度严肃僧人进酒店消费,保持安静。在聚会和崇拜活动中禁止吸烟。基督徒一般饮食中不吃血制品。 (2)天主教。根据教会僧人进酒店消费的传统僧人进酒店消费,天主教的主教、神父、修女是不结婚的。所以,同天主教人士交往时,见到主教、神父、修女不可问他(她们)“有几个子女”、“爱人在哪里工作”等问题。 进入教堂应保持严肃的态度,切忌衣着不整或穿拖鞋、短裤。禁止在堂内来回乱串、大声喧哗、交头接耳、东张西望、打情骂俏、争抢座位等,更不允许在堂内吃东西、抽烟。 (3)伊斯兰教。接待穆斯林客人一定要安排清真席,特别要注意不要出现他们禁食的食物。穆斯林禁食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抵死的、野兽吃剩的动物。此外,还禁食生性凶猛的肉食动物,如:狮、虎、豺、狼、豹等;穴居的肉食动物,如:狐、獾、狸等;猛禽,如鹰、隼、鹞、鹫、猫头鹰等;污浊不洁的动物,如鼠、蜥蜴、穿山甲等;两栖动物,如蛇、蛤蟆、鳄鱼等;以及豢养而不能吃的动物,如:马、驴、骡、狗、猫等。穆斯林严禁饮用一切含酒精的饮料。对他们是不能祝酒的。 虔诚的穆斯林每天都要面向圣城麦加方向礼拜五次,要注意避开他们朝拜的方向。伊斯兰国家规定星期五为休息日(聚礼日),穆斯林晌午要到清真寺集体做礼拜,即聚礼。如果遇星期五注意安排时间让虔诚的穆斯林做礼拜。 穆斯林忌讳用左手给人传递物品,特别是食物。给穆斯林递东西时,注意不要用左手。 (4)佛教。在信奉佛教的国家里,如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人们非常敬重僧侣。僧侣和虔诚的佛教徒一般都是素食者。他们非常注重头部,忌讳别人提着物品从头上掠过;长辈在座,晚辈不能高于他们的头部;小孩子头部也不能随便抚摸,他们认为只有佛和僧长或是父母能摸小孩的头,意为祝福,除此就是不吉利,会生病。当着僧人的面不能杀生、吃肉、喝酒等,男女也不能做过分亲昵的举动。在与僧人有直接面对的场合,女士穿着要端庄,不要穿迷你裙等过于暴露的衣着。 (5)印度教。信仰印度教(比如印度、尼泊尔等国)的教徒奉牛为神,认为牛的奶汁哺育了幼小的生命,牛耕地种出的粮食养育了人类,牛就像人类的母亲一样。他们不吃牛肉,而且也忌讳用牛皮制成的皮鞋、皮带。 (6)犹太教。犹太教认为唯一可以食用的哺乳动物是反刍并有分蹄的动物,如牛肉,而不允许吃猪肉和马肉。大多数饲养禽类(如鸡、鸭、鹅等)是被允许的,但禁食鸵鸟和鸸鹋,食用的鱼类必须有鳃和鳞,禁食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犹太教认为血是“生命的液体”而严禁食用。此外,奶品和肉品必须分开食用。 (7)道教。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包括正一派和全真派两大派别,所有道士不分男女可尊称为道长。农历初一、十五及道教节日期间,道士和虔诚的道教徒一般都要素食。道教活动场所特别是殿堂内禁止人大声喧哗、打闹嬉戏、行为不端。在与道士直接面对的场合和进入道教活动场所,女士衣着要端庄,不能过于暴露。道士的服饰物品特别是法服冠帽等忌讳别人触摸。与道士交往一般行抱拳礼。
旅游景点坑人的套路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每个假期来临前,身体和心灵简直吧迫不及待的想远行。 但在各式各样的 旅游 景点中,有些 旅游 景点却被严重的商业化, 所以一场旅行下来,不仅能掏空身体,还能掏空我们的钱包。我们 如果不多加注意的话就很容易落入他的陷阱之中,白白浪费到了自己的时间和金钱。
旅游 本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但在现实世界中, 旅游 逐渐变化成一种生活上的套路,明知道是假的,是坑人的,但就是让人无法摆脱。 旅游 消费中新涌现出的一些乱象和陷阱让我们不得不防。下面介绍一些 旅游 套路,希望大家在 旅游 的时候能够多多堤防一下。
1. 饮食消费
饮食消费是旅行中的重中之重,高山景区,海边,一顿 美食 足过后支付的金额可能让你肉痛。高山或者偏僻的景点运输问题造成了物价会很高,吃饭前提前看好价格,拍下菜单价格,防止扯皮。
到了海边城市吃海鲜是少不了的,海鲜饭店或者海鲜烧烤是宰客多发地,吃前和你说的价格是按斤计算,吃后就会让你按克结算,价格表拍照,尽量不要点时价的海鲜。(海鲜哪里都可以吃,不一定非要在景区附近吃)。海鲜售卖的时候 本地人外地人两个价格。老板会通过通过口音,衣着样貌,言行举止区分;湿塑料袋装海鲜称重或者直接装水后称重;.趁人不注意调包,调换死的低价的海鲜。
2. 纪念品 消费
出门旅行难免给亲朋还有带些纪念品。跟团游的黑导游会带你进各种购物场所,不买很难出来;景区的玉石珠宝基本都是假的而且价格昂贵,不要去碰,碰瓷宰客多发在购物。如需购买纪念品, 其中具有当地特色的钥匙扣是所有的纪念品中,最轻便、经济的选择。
对于 土特产的话,景区里面的店还能帮忙快递回去,但是景区里面的土特产真的会比淘宝上面的质量好并且便宜嘛?建议和淘宝上面的对比一下。
3.寺庙消费
高僧算命/看手相,烧香祈福,僧人卖东西,僧人/铜像合照这些都是寺庙这里基本上出现的套路。
高僧算命/看手相一般就是跟随游客一段时间听其聊天了解大概情况,然后说你命犯小人,家庭不和,最近有血光之灾等等。然后让你给化缘费,告诉你破解之法。
烧香祈福一般就是先让你进去寺庙里面参观一下,然后就介绍各种佛像,顺便推销祈福套餐这些。
僧人在寺庙门口摆摊,美其名曰亏本出售,跌打损伤,平安挂坠,平安符,圣香等等商品琳琅满目,但是东西全部来自义乌小商场。
僧人/铜像合照就是有人打扮成孙悟空/济公/活佛等装扮,热情的邀请你合照,等你开心的拍完就向你索要合拍费。
4.酒店消费
旅行社往往在广告纸上写上豪华的酒店配置,比如说五星级酒店、精品酒店,但实际上你入住后才发现原来是宾馆甚至是招待所,里面配套设施缺这缺那的,房间小,床单有异味等等问题。 如果你对酒店的星级要求不是很高的话,建议你入住 经济型酒店 ,推荐如家,7天连锁,价位都很划算,一百多 一间房 ,卫生也很不错,1.你可以先到网上,申请该 连锁酒店 的 会员 ,然后再订2.直接 打电话 到销售部 问价 3.网上的订房 中心 查询价格。
酒店遇到大群恶和尚强行化缘,怎么办?
要看看,观察观察,真是很恶,蛮横的就可以报警,或者大批一起耍无赖,就简单打发.如果只是哀求或者缠着,就别那样,最好给他,这有两层意思,一,也许是高僧啊,呵呵,和你有缘;二,出家人还是敬重的好,积点德吧
九华山酒店店家联合和尚骗游客钱怎么办
报警。九龙山酒店店家联合和尚骗游客钱僧人进酒店消费,使用虚构事实的方法骗取财物的行为僧人进酒店消费,属于诈骗行为僧人进酒店消费,需要报警僧人进酒店消费,拿回属于自己的钱。根据刑法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僧人不劳而获---若有社会人士或不信佛朋友或质问或存疑此话题,作为佛教信众虽可暂远离但如何思维?
借文字花香,回答社会人士"僧人不劳而获"的真相 (转载)
对于文字花香在上篇文章里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我个人并不想回答.因为这是个知见上的问题!对于学佛的人来说这是个很可笑的问题,或者说是个无知的问题!但借此机会也对一些有同样疑惑的社会人士解答!其实只要细想一下,不劳而获的僧人们怎么能存在这几千年的呢?难道供养给僧人们饭食衣服,生活起居的人们都是脑子有问题的,甘心做“被剥削阶级”的???!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中国的僧人是劳动的"!从马祖创丛林百丈制清规开始,即以禅坐为中心的寺院制。因之前僧人以乞讨为主的,改后自给自足为主,适应了中华以农为主的立国之本。 “新风推陋俗,百丈创丛林。入地亲耕土,缝衣自备针。木鱼明佛志,金磬诵禅心。德业春秋载,功勋颂到今。”这“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遗训就是最好的证据!
再次应该肯定的是"僧人是劳动的"!南传僧人的确是以乞食过活!现在也是如此。本师释迦时代的僧人也确实是以乞食过活,就本师释迦本人也是亲自乞食的.这在《金刚经》开头就已经讲的很清楚了!中国僧人在唐以前也是以乞食过活的。对于所谓学佛的文字花香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建议文字花香应该多去读点经书。譬如《法句经》什么的!因为在本师时代已经有人问过同样的问题了,而且回答问题的是本师释迦本人!我想比我这个凡夫来回答会更好!
现在来做个简单的名词解释,“和尚”一词来自古印度语。中文的“和尚”是音译。简单的了解和尚的意思:老师!“和尚=老师=导师”!那么,出家人也可以认为是灵魂导师,或精神教育工作者!那他们的直接劳动成果当然就不是创造经济财富了!当然,不是每个僧人都可以被称作和尚的,每个寺院基本只有一个僧人可以称作和尚,那就是方丈!
在南传国家,大家都知道绝大部分的男人是出过家的。譬如在泰国,没有出过家的男人是很难讨到老婆的!那这里,我要告诉大家“寺院”的概念!我们国家有文献记载佛教传入是在汉朝,第一个寺院是白马寺!还在佛法(正法)没有沦为佛教(宗教)的年月里,寺院的社会功能和职责是学俯和培养人才。当然主要是培养能解脱苦恼的人才!
中国寺院,那么从汉朝开始从政府机构开始变为学府机构。这样的学府机构在当今的世界乃可以在印度和一些南传国家乃至其它西方国家找到!这就是为何南传国家的绝大部分男人会有出家经历的原因!就像我们国家的绝大部分人都有上学的经历一般。在南传国家,清晨的时候可以在有寺院的附近街道看见僧侣们排队接受供养,而布施的人们会更早的来到这里。这就是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集体抚养!在当今中国,寺院被政府确定为宗教场所,那也还有其存在的宗教意义和价值!僧人在宗教的传播和道德的教化上依然在辛劳付出,这难道不是劳动么?个人认为:没有信仰的人是不幸的,是可怕的!
借文字花香的那什么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他对劳动是怎样理解的。好像只有下地劳作或是辛劳养家(创造物质财富)才是劳动。如果是下地劳作才是劳动的话,那全中国的城市人口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也可以被称之为“剥削阶级”了!如果只有创造物质财富才是劳动的话,那全部的精神财富创造者们都可以被称之为“剥削阶级”了!按此推理,那文字花香(学生)本人就是个典型的“剥削阶级分子”了!
文字花香的这个问题其实可以看出更是这个社会的问题。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乃至于这个时代和社会里面的人们都在追求着物质的财富和物质的享受!这种感官上的追求带来的势必是精神上的空虚和精神上的贫穷!那这种客观存在的空虚和贫穷对精神财富的创造也势必是无视的,而这无视也势必是否定的!
在饱暖(感官享受)之后的人们,开始思慕起风雅(精神享受)来。那对于把上ktv或泡吧或进夜总会当做是精神享受惯了的当代的人们来说,那古仙人的风姿和诗词歌赋又无疑是一套体现自己与众不同的“高尚情操”的更好的时装。更何况这条禅茶一味的精美领带呢!穿上这套时髦的时装,打上这条前卫的领带。在追求劳动有饭吃(物质感官享受)的光荣大道上大踏步的前进,那么“不劳而获的逍遥”势必成为不可告人的最终目标;而被美丽的唾弃!
那么,这些时尚超然,来往于各大丛林;文笔开悟,慈悲于网路之上的大善知识们。在见性见佛后怎么会有此呵祖骂佛的惊人见识或有此世不懂的那什么,就很是正常了!如此比比皆是的教门龙象,正应了本师当年预言的盛法时代啊!
以上说了僧人是否劳动,但逍不逍遥就不分解了,人家见性见佛的人都说了不劳动是逍遥的,那还会有错么!
戚 未庄
-------------------
前些日子,网络上疯传一系列照片。照片显示,两个穿着僧衣海青的男青年与女伴在地铁内喝酒嬉戏,又和女伴去酒店开房。(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不是事后卖弄,笔者当时就断定,此事必有蹊跷,4月2日我的一条微博提醒朋友:“大家真的相信这个明显栽赃的局?”然而,当时,这些图片在网上被人疯狂传播。而我的评论是针对很多关心公共事务也相当正直的人士的,当时,他们也在转发这些照片,而同时纷纷作痛心疾首状,发出“想不到清静佛教也如此败坏”之感叹。
“和尚兄弟”究竟是什么身份,出于什么动机假冒出家人、践踏佛家大戒,警方正在调查。而我相信,网上正直之士的反应,恐怕就是这两个人追求的最直接目的,尽管其终极目的尚有待调查。
最有趣的问题也正在这里:为什么那些自认为理性、关心公共事务的人,不假思索地相信假冒和尚的行为是真的?原因很复杂,比较直接的原因是,最近若干年,人们看到很多宗教商业化的报道,从而对当代中国宗教、宗教组织的纯洁性产生了怀疑,而这个事件似乎印证了人们的怀疑。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样的报道本身是否存在某种偏见?也许不能不说,在这些报道中,以及人们相信这些报道的事实背后,隐藏着当代中国的一个重要观念事实:网络公众,尤其是知识分子,对于宗教确实存在一系列根深蒂固的偏见。
现代性的核心理念是理性至上,而宗教看起来似乎是不理性的,所以,怀疑和反对宗教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根本诉求。这一点,也正是上个世纪初的中国新文化运动之基础性理念。而启蒙者怀疑和反对宗教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所谓宗教组织商业化。
然而,这个问题真的如知识分子所想象的那样严重么?“和尚兄弟”被拘留后,有人说了这样一句似乎可以代表知识分子看法的话:“宗教信仰是灵魂领域的私人事务,而一个人的灵魂永远都不可能被他人的行为所玷污。”这样的看法很流行,但其实,宣传这种主张的知识分子存在严重的认知偏差:他们不清楚信仰与宗教的区别,也无视宗教组织作为一种社会与政治制度存在的事实。
不错,信仰、信念确实是私人灵魂领域的事务,但是,高级信仰必然借助于经书、仪式等方式实现,因而几乎必然会发育为具有一系列外在制度的宗教。而合群是人的本性,共同喜欢钓鱼的人都会组成一个钓鱼协会,实施共同的宗教活动的人们也几乎不可避免会形成宗教组织。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宗教组织当然相当特殊,但与任何其他组织一样,它要生存和发展,就得筹集资源。因此,宗教组织从一开始就具有经济的一面。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没有钱,你怎么建造寺庙?没有寺庙,如何举行宗教仪式?没有仪式,如何呈现信仰?
当然,在某些时期,某些宗教组织确实可能过分追逐物质利益。但是,究竟何为“过分”,其实是一个很难判断的事情,而现代知识分子似乎相信,宗教组织总是过分地逐利,那主要是因为,他们混淆了信仰、宗教、宗教组织,而相信宗教组织只应当与人的灵魂打交道,不应当与钱打交道;只要与钱打交道,就是“过分”。
当然,知识分子对于宗教、宗教组织还有很多成见。恐怕基于这些成见,现代知识分子十分乐意传播宗教、宗教组织的丑闻,甚至不惜添油加醋,将其予以放大。这也正是“和尚兄弟”的照片被网络知识分子不假思索地转发的理念根源。这些照片满足了转发者的理念需要,他们根本无暇对此进行真伪判断,尽管只要具备基本的常识,就可以做出和尚系假冒的判断。
更有趣的是,当公安机关拘留了这两个假冒和尚之后,有知识分子又在网上为这两个人的权利辩护:“任何宗教的信徒,如果希望享有不受世俗权力干预的信仰自由,那就不应该指望世俗权力来维护宗教的声誉。”可以推测,这种说辞是以政教分离为本的。
然而,政教分离具有十分复杂的含义,它绝不意味着宗教、宗教组织就与政府完全无关。至少,当宗教组织权益遭到侵害的时候,法律及政府必须提供救济。宗教组织既然是有形的社会组织,那么,与任何自然人或者法人一样,它也就有自己的名誉权。这样的名誉权,法律是应当予以保护的。而政府拘留“和尚兄弟”,也正是基于这一逻辑。穿着海青,旁观者就会认为,这是出家人。穿着海青却在大庭广众之下从事与戒律完全相反的事情,旁观者一定会认为,就是出家人在做这样的事情,并产生极为强烈的负面感受,也即佛教宗教组织的名誉权遭到损害。这种损害应当被制止,公共权力为此而出面是必要的。
在“和尚兄弟”被拘留后,笔者曾写过一条微博:“当初那些看到图片不假思索就对佛教作痛心疾首状的人士,是否出来道个歉?”我的意思是,知识分子恐怕应当反省百年来的惟理主义迷信,以更健全的态度对待宗教,简而言之,就是尊重宗教。
过去30多年来,中国出现了一场宗教复兴,在这个急剧变化、因而人心皆惶惶不安的时代,各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正统宗教对于端正人心、创造和维护良性社会秩序,发挥了重大作用。有什么理由不尊重宗教?
2012年04月16日 09:27
来源:南都网 作者: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