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论-根据清史稿的记载吴有性的瘟疫论取得了哪些成就?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根据清史稿的记载吴有性的瘟疫论取得了哪些成就?
吴有性(?-1661),字又可,明吴县洞庭东山人,明末医学家,其先为东山吴巷人,粹于医。崇祯十四年(1641),南北各省瘟疫(又作温疫,书名亦同)流行。吴有性乃“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受之处,及其传变之体,平日所用历验方法”,治疗瘟疫,并将病理和治疗方法总结成“《温疫论》二卷《补遗》一卷”(据民国《吴县志》著录),创立了我国传染病学基础,是我国温病学奠基人。
据乾隆《吴县志》记载,吴县在崇祯十四年、十五年连续两年大灾之后又大疫,是“宋建炎金兵惨掠后,未有此奇荒”。该志卷26《祥异二》称:“十四年辛巳正月二十日至三月,多大风,扬沙昏蔽天日……五六月,亢旱无雨,蝗来,米价每石贵至三两有奇。秋初,蝗,复生蝻,禾稼食尽。复生五色大虫,啮菽,米益腾贵。自四月至冬,比户疫痢。知县牛若麟市药设局,延医诊视,疗者什三,死者什七。推官倪长圩与若麟日收露尸,给槥瘗土以万计。”又云:“十五年壬午春,米贵石至三两三钱,麦石二两三钱,民益艰食,流离窜徙,老稚抛弃道旁,城乡房舍半空倾倒,死尸枕藉……五月十四日,县西南境大雨雹。嗣后淫潦不止,又大疫。若麟设局施药,得疗者半。”
关于当年大疫的严重性,我们可以从乾隆《吴江县志》卷37《别录》的一则记载得到佐证:“诸生王玉锡,字来宣,当崇祯十四年,邑中大疫,死者阖门相枕藉,无遗类,偶触其气必死。玉锡之师陈君山父子妻孥五人一夜死,亲邻不敢窥其门,玉锡独毅然直入,曰:‘师弟谓何忍坐视耶?’乃率数丐者至尸所,一一棺殓之,止有一襁褓子几死,略有微息,亲抱出乳药得生……”
除了吴江、吴县,昆山同样也是大灾之年,据《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33《人物十六艺术》记载:“李逸,字斐石,性好佛,尤工画佛,尝依《净土经》画《九品往生图》,庄严妙丽,穷极相好。崇祯辛巳,岁大饥,饿莩塞路,逸绘《饥民图》请于巨室,作粥赈之……”
面对史无前例的灾荒,吴有性出于医者本性,悲天悯人,协助官府设局诊视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因为瘟疫爆发实在面广量大——“比户疫痢”,病情又不同于其擅长的伤寒,因而还是出现了“疗者什三,死者什七”“死尸枕藉”的结局。但是吴有性在大疫面前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在不断的临床诊疗中摸索最有效的处方,于是就有了《瘟疫论》的诞生。
《瘟疫论》为何人所作?
明末清初之际,从事中医传染病学研究的著名医学家吴又可,于1642年编写了一部专著《瘟疫论》共2卷,是我国传染病史上的名著。综观《瘟疫论》可知,吴又可著书完全不同于一般医学家之引经据典,或文献综述,或所谓千古文章一大抄之套式,而是对传染病提出了许多新见解,甚至有着改革和创新。他的一些理论认识,可以说是我国传染病学说的一个里程碑。
吴又可瘟疫论原文翻译
吴又可瘟疫论的 《温疫论》揭开瘟疫论了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新篇章,瘟疫论他的温疫学说对其后的戴天章、杨栗山等医家均有重要影响,戴天章等人对吴又可学术思想进一步阐释,从而奠定了温疫学派的学术根基。
《温疫论》是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是中医理论原创思维与临证实用新法的杰出体现。分上下两卷,明代吴又可撰于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吴又可在《温疫论》中创立了“戾气”病因学说,强调温疫与伤寒完全不同,明确指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创立了表里九传辨证论治思维模式,创制了达原饮等治疗温疫的有效方剂。对后世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据《吴江县志》记载,在《温疫论》成书的1642年前后,吴县连年发生疫病流行,一巷百余家,无一家幸免瘟疫论;一门数十口,无一口幸存。吴又可在《温疫论》原序中说“崇祯辛巳,疫气流行,感者多,于五六月益甚,或合门传染。其于始发之时,每见时师误以正伤寒法治之,未有不殆者……医者彷徨无措,病者日近危笃。病愈急,投医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古册之遗忘也。”他在这样的环境中,深感当时医学的不足,发出“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千载以来,何生民之不幸如此”的感叹,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抵之处,与夫传变之体”,著成《温疫论》,提出必须从病因到治疗对温病与伤寒作明确区分。
瘟疫论的作者为
《瘟疫论》是明朝末期的医学家吴有性所写的
整本书分为两卷,第一卷五十章。阐述了瘟疫的病因,病机,证候及治疗,并从多个方面论述了流行与伤寒的区别。第二卷共三十五章,讨论了流行性疾病的并发证候,其中几章讨论了流行性疾病的名称,流行性淋巴结核的证候与治疗。附上一份附录。这本书是清朝乾隆年间,黄晟校刊本。
根据《吴江县志》记载,明代崇祯时期,在撰写《伤寒论》时,吴县每年都有流行性疾病。一条巷子里有100多户人家,没有一户幸存下来;一村有几十户人家,没有一户幸存下来。吴有性在《伤寒论》的原序中也可以说:“崇祯,新寺一带,流行性毒气,有很多人感觉到了
瘟疫论的作者简介
吴有性瘟疫论,字又可瘟疫论,是明末姑苏(今江苏吴县)人。吴有性所处的时代,正是传染病大流行的时候。明末公元1641年,正当吴有性59岁的时候,当时传染病遍及山东、浙江、河南、河北等地。这时许多医生找不到新的治疗办法,以致治疗效果很差。吴有性亲眼目睹当时一些传染病流行地区一巷百余家、无一家瘟疫论;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的惨景,刻苦钻研医学道理,不顾自己安危,深入到传染病流行区,进行医疗实践,通过对当时流行的传染病的详细研究,结合瘟疫论他自己丰富的治疗经验,并进行分析、总结,终于在祟祯15年(公元1642年)写成瘟疫论了《温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