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为什么这么冷-为什么2024年这么冷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2024年这么冷
总的来说,导致目前我国中东部大部气温偏低的最直接原因是“西高东低”的经向型环流和偏强的东亚冬季风,拉尼娜和秋季北极海冰偏少为今年冬季风偏强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条件。
报道称,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入冬以来有两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与历史同期相比,尽管冷空气(包括寒潮)次数并不偏多,但这两次都是全国型冷空气过程,影响范围大,冷空气强度较强。
专家解释,由于入冬以来,欧亚中高纬被“西高东低”的经向型环流控制,东亚冬季风偏强,且这样的环流型在12月内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持续的“西高东低”经向型环流和持续偏强的冬季风是导致2024年12月以来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偏低的直接原因。
2024年冬天为什么这么冷?
2024年冬天这么冷是因为拉尼娜事件影响。在2024年10月底的时候今年为什么这么冷,国家气候中心就发布消息称,今年为什么这么冷我国在十月就已经进入拉尼娜状态。并且会在今年冬季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
拉尼娜现象形成原因
那么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
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今年冬天为什么冷的那么晚?
说反了
因为今年的气流问题多了几个寒流,拉尼娜现象和北极海冰偏少造成的,所以特别冷。不得不说真的太冷了,北方天气恶劣,南方没有供暖,真的是一个难熬的冬天
为什么今天天气这么冷?
最主要的原因是今年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非常强大,这股强大的孟加拉湾西南暖湿气流携带大量水汽,进入中国境内后,沿东部北部方向一路强势推进,横扫大半个中国,顺畅无阻地抵达长江口流域。与此同时,从西伯利亚乌拉尔山脉北下的强冷空气也顺利抵达了华南北部和江南南部,一旦充足的水汽和比较明确的冷空气,冷暖交战,当地就很容易出现大到暴雪的天气。
今年冬天为什么气温这么低,天气这么冷?
气象专家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经常会有比较极端的天气发生,这些极端天气,包括极端高气温的高温热浪,也包括极端低气温的寒潮、暴雪。气候变化,总的趋势是全球偏暖、气温偏高,但在某一个时段内,某些区域仍会有极端冷的天气发生 某个区域的变冷与全球变暖并不矛盾。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对气候的强迫是全球性的,但其他的因素如自然因子、局地反馈及大气和海洋环流的区域变化能够在某些区域增强这种影响,同时在另外的区域减弱这种影响。例如,在北极的一些地区,加拿大的北极区西部和西伯利亚显著增暖,尽管北极东部在过去50年也略有增温,但其中有些地区的温度有所下降。除这些区域性的变化外,北极区的平均温度还是明显升高。同样,南极东部的一些地区在过去几十年中温度下降,但南极半岛却有显著增温。 因此,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下,局部区域也会出现寒冷时段;而在暖冬季节也会出现寒冷的天气。
南方为什么会这么冷
主要原因是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比往年势力强大,大范围降雪天气是因为冷锋天气系统比往年势力强大,南方暖湿气团水气充足。
虽说全球正处于变暖过程中,但那只是总趋势,其间总会出现波动,有点像“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之类的说法。美国科幻大片《后天》里就表现了全球变暖后出现的暴风雪灾害天气。天气变化经常让人琢磨不透,我们在变化多端的天气变化面前,只能做事后诸葛亮,就像人们无法准确预测股市何时暴跌一样。
冬季降雪主要是因为冷锋天气系统的影响,锋是冷暖气团的交汇处,如果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运动就形成了冷锋,反之为暖锋。
冬季,陆地温度比海洋低,在大陆内部形成强大的冷高压,气流由高压中心向四周辐散,其中向低纬运动的气团在性质上属于冷气团,它与暖气团相遇就形成了冷锋。冷锋过境时,形成阴雨(雪)天气、刮风、降温,过境后,气温湿度骤降,气压升高。冬季冷气团迅速南下(北半球,南半球相反),常形成灾害性的大风降温天气,甚至形成寒潮。
这样看来,冬季降雪区域(夏季降雨区域同理)分布于锋面附近,也就是冷暖气团交界处。这个位置是不固定的,它由两种性质气团势力的强弱决定。冷气团势力弱,锋面及降水区域偏高纬,冷气团势力强,锋面及降水区域偏低纬。
冬季影响我国的陆地冷高压是中心位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的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它的势力范围非常大,对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的天气影响极大。
入冬以来,特别是进入2008年以来,亚洲高压非常活跃,不断形成冷气团南下影响我国,造成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对于季节、年际变率都很大的我国季风气候区来说,这样的天气本来也很正常,但是由于南方今年的暖气团也很活跃,大量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频频光顾南方地区,当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强大冷气团迅速南下至南方地区,并与暖湿气团相遇后,就形成曾了大范围雨雪天气。
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只有强大的冷气团,而没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南方只会出现大风降温天气;如果只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而没有冷气团光临,则根本没有什么灾害性天气。而两者齐备的时候,灾害就降临了。
我国北方地区,在本次灾害性天气中,主要受大风降温天气影响,冷气团途经北方南下,未在此形成锋面,没有大的降雪天气出现,但北方地区随之被纳入到强大的亚洲高压势力范围之中,天气干冷程度是近年来少见的。
我国南方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气温一般在0度以上,农业生产中有越冬作物,居民生活中不需要有取暖设施,一般家庭没有足够的防寒衣物,司机一般也不会担心柴油受冻,凡此种种都对此次灾害性天气的巨大破坏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大量的越冬作物在强大的南下冷气团带来的大风降温天气中被冻死,农业大幅度减产或绝收,包括冬小麦、越冬油菜、绿肥作物等。大量牲畜被冻死。
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中的各种以柴油为燃料的车辆,在低温中,因柴油受冻无法正常运行,进一步影响到相关产业的经济效益。大雪阻断交通,影响面积大。冬雨压断电线,影响电力、通讯。
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低温冻害是大量人员冻伤,甚至冻死。大雪压塌屋顶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大雪阻断交通,影响人们出行,以及影响到日用品的供应,另外还会对家庭供暖、供气、供电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此次灾害告诫我们,要未雨绸缪,要居安思危,否则只能痛定思痛,但早已悔之晚矣。结合本次灾害带来的教训,一定要进行全民性的相关教育,而且今后要从娃娃抓起,另外适时搞一些相关演练,警惕之心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