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秦-为什么都说曹丕篡汉,却没人说刘邦篡秦?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都说曹丕篡汉,却没人说刘邦篡秦?
导言
曹丕和刘邦是明显的两种夺权模式,怎么可能都算篡呢?古代人对于篡字之敏感并不是我们现代人所能理解的。能称之为篡肯定是要符合所有的要件才行。那么我们接下来就看看什么叫做篡,以此标准,看看刘邦为何不算篡秦。
篡之本义
《方言》一书中对于篡的定义是:凡取物而逆谓之篡
篡字的本义非法夺取。原指臣子夺取皇位,现指用阴谋夺取地位或权力。
那么很清楚,篡位者必须是臣子。这里第一个篡取皇位的是王莽。因为他符合汉臣的定义,最终建立的是“新”朝。
既然篡是用来指臣子的,那么刘邦算秦朝的臣子吗?按照伦理来说确实是的。可是真正推翻秦朝政权的并不是刘邦为首的起义军。而是挂着楚怀王名义的义军。这样刘邦的角色就不再是秦臣,而是楚臣。那么两个相对的政治军事实体的较量就不再是篡,最多是“夺”。
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就对于刘邦不是篡秦已经有了明确的定论。那么曹丕呢?
曹丕篡汉
曹丕确实是真正意义上的篡汉。理由有三
1.曹丕的官职。
曹丕在曹操死后继任了汉丞相和魏王之职。接着才是汉献帝的禅让该国号为魏,完成最后一块拼图。而此之前他实打实的是汉朝臣子医院,虽然也可以说是魏臣。这就符合了以下犯上的篡位之说。
2.改国号
原来的国号是汉,后来改成了魏,这和王莽是一样的。继任王莽算篡,那么曹丕也是篡,这个标准需要一致。那么孙权算什么?孙权是向魏称臣,名义上魏的臣子而后自立称王。这有点背叛的是魏而不是汉,所以在名节上比曹丕要好一些。
3.汉献帝降格为陈留王。
汉皇并没有被杀掉而是被圈禁起来在曹丕看来没有理由杀掉前朝的皇帝,因为没有人会借着他的旗号来匡扶汉室。即使是刘备也不会说为汉献帝报仇。既然如此何不卖个人情圈禁在那边?狭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干活的也就顺手了。
刘邦推翻的是楚而不是秦
刘邦最先进入咸阳,击败秦国这是事实。但是此时的刘邦并不是独立的武装部队,而是挂靠这楚王的名义下的大军。按理是楚国大将刘邦攻入咸阳完成了灭秦大任。而实际上是秦楚之战。所以灭秦的是楚而不是汉。而之后五年时间的楚汉之争,这就是正规意义上的争霸和夺权。刘邦要推翻的是西楚,也不是秦。
曹丕从献帝手中取天下,被称为篡汉,刘邦从秦取天下,为什么却不是篡秦?
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朝代与朝代之间的更替是常有的事情,但有的人是名正言顺的接替一个新朝代,而有的人却被成为篡夺皇位的乱臣贼子,比如曹操的儿子曹丕,他从曹操手中接过大权,当即废汉自己称帝,因而被称篡汉,而刘邦从秦取天下却被称为建立汉朝,而不是篡秦,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曹丕和其父亲都是汉家臣子,家族时代受汉家恩惠,因而有大逆不道之意,被称篡汉,而刘邦是起义是被迫之举,且有安定天下之功和秦朝建立者以暴政手段统治百姓,早已经人心向背丧失民心,故而也就没有被后世人当作是篡秦。
曹丕和其父亲都是汉家臣子,家族时代受汉家恩惠,因而有大逆不道之意,被称篡汉
东汉末年,虽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原本统治的汉朝早已经名存实亡,丧失对整个国家的统治,但汉朝皇帝依旧存在,故而在传统的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下,他仍旧是国家的象征,仍然有号令天下的作用。
而曹丕他和其父亲曹操,以及他们整个家族都是汉家臣子,在汉朝统治稳固时期,他们常常受到照顾,既是汉臣,又食汉禄,就应该世世代代遵循汉朝的意志,为国家鞠躬尽瘁,故而曹丕的篡汉举动与当时的主流思想背道而驰,又加之其父曹操都只是挟天子而令诸侯,并未有将皇帝取而代之的举动,两者相加曹丕自然成了篡汉。
刘邦起义是被迫之举,且有安定天下之功
刘邦然是秦朝的官吏,但他起义的举动是无奈之举,因为当时他作为亭长身份往骊山输送壮丁时,路上壮丁跑了一大半,精明的刘邦岂会不知按照秦朝的严苛的法律,即使他将手中仅剩的壮丁完全送达骊山他也难逃一死,于是只能辗转蛰伏,直到最后斩白蛇,拉起反抗的大旗。
再者,秦朝末年时候,先是有陈胜、吴广的大泽乡农民起义,再有后来的项羽破釜沉舟,连连不休的战乱让百姓早已经不堪其苦,刘邦在楚汉之争中逼死项羽,建立了统一的汉王朝,终止了战乱,让百姓稍微安定下来,有安定天下之功,两者相加后人自然不会称其为篡汉。
秦朝建立者以暴政手段统治百姓,早已经人心向背,丧失民心
秦朝做所以灭亡除了皇帝昏庸无能让宦官专权以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秦朝实行的轻罪重罚的严刑峻法政策,在严格的法律之中就如许多我们熟悉的,比如说车裂,也就是我们现在知道的五马分尸,此外还有残酷的腰斩,绞刑等等。几乎我们能提上名号,能知道名字的酷刑秦朝都差不多都有,在这样的严刑峻法之下,百姓早已经对秦朝丧失了信心,因此,刘邦举起起义大旗推翻秦朝的统治自然也不算是篡秦。
因此,我们可以说曹丕篡汉,却不能说刘邦篡秦,因为群众的眼睛总是雪亮的,历史也不会让任何一个人蒙受冤枉。
赵高为什么篡秦?
对于秦朝篡秦的灭亡篡秦,赵高显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秦始皇嬴政突然去世后,赵高篡夺了秦朝的大权。他依靠秦二世胡亥的偏袒,扰乱国政,陷害忠良,加速了秦国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