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鞠通-吴鞠通的同学在朝廷印高指的是谁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吴鞠通的同学在朝廷印高指的是谁
吴鞠通的同学在朝廷印高指的是谁
吴鞠通(1758--1836),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享年79岁。(见《吴鞠通年岁考》载《江苏中医1964年4期)他是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对中医学的贡献,在于对中医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论上的完善,尤其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他对于理论的发挥和留下的诸多方剂,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生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卒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享年79岁。他是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对中医学的贡献,在于对中医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论上的完善,尤其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他对于理论的发挥和留下的诸多方剂,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吴鞠通出生于淮安市一个穷书生家庭。父吴守让,字逊夫,乾隆辛巳(1761年)秀才(《淮山肄雅录》)。吴鞠通一生悬壶,自26岁离淮后,主要在京城行医,晚年又云游大江南北,虽曾几度回淮,与淮阴名士丁晏、潘德舆、孔继嵘、名医杨福堂为至交好友,但在地方文献中很难找到一篇比较完整的关于他生平的资料。我们只能从他的《温病条辨·自序》等材料中知其生平经历的大概情况。
青年时攻科举习儒,19岁时父亲病故,于是弃儒学医。后被选副贡入京,参与《四库全书》医书部分的抄写检校工作,读了吴又可《温疫论》深受启发,又研读晋唐以降各家学说,收益不浅,于医学知识大有长进。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京都大疫流行,不少病人因治疗不当而死亡,吴鞠通利用叶天士之法奋力抢救,抢救了数十病人,名声大振。
吴鞠通当时学医未成,深感锥心疾首,他的境遇竟与汉代张仲景感于宗族数百人死于伤寒而奋力钻研极其相似。吴鞠通发奋读书,精究医术,终成温病大家,是温病学派的最高成就。
吴鞠通是后迁居河下的吗?
不是。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吴鞠通一直在河下居住,不是后来迁居河的。吴鞠通,男,汉族,名瑭,字配珩,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清代著名医学家。
吴鞠通和纪晓岚的关系

杜子桐 《牙痛》
阅1953转152018.03.28关注

初露锋芒:
“乾隆癸丑春夏间,京中多疫。以张景岳、吴又可之法治之,十死八九,不甚验。”
大才子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记载,1793年这场席卷北京的大瘟疫,医生们用古代名医张景岳的方法治疗,根本不好使。(其实是大家不会活学活用)用前文提到吴又可的大黄泻下排毒也不管用,这个应该是不对症。
吴鞠通是年36岁,学医17载。面对上门求医的患者终于忍不住出手相助,这个个人觉着要感谢古代对于读书人的尊重了,如果是我们今天的人你知道一个人学医17年,没有看过病,谁敢给他看呀。
当时17年读书大家只会觉着吴鞠通学问高深,医术一定厉害。当然也有可能是有的病人其他医生已经束手无策,才“死马当活马医”的交个这个书生医者。
因为这场瘟疫中吴鞠通治病的几个医案都是特别严重的病人。
这次吴医生一出手就停不下来了,一直到这场瘟疫的结束,根据他自己的记载,救活了不到百人,可能在瘟疫中没有起到决定的作用,如果真的有一个人能扑灭一场瘟疫,我觉得那就真的没有西医什么事了。
跟我们做慈善类似,当时那个时代,一个好的医生可以救助眼前的病跟身边的人已经很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