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调理脾胃第一方-张仲景的乌梅汤配方是什么?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张仲景的乌梅汤配方是什么?
张仲景乌梅汤配方,包括乌梅肉二两、细辛六钱、干姜一两、黄连一两六钱、当归四钱、桂枝六钱、人参六钱、附子(制)六钱、黄柏六钱、蜀椒(去目)四钱以上十味,共重八两四钱。
1、配料:按处方将上药炮制合格,称量配齐,乌梅肉单放。
2、粉碎与混合:将细辛等九味轧为粗末。另取米醋十两浸渍乌梅肉24小时,加热蒸之,至醋被吸尽取出,同粗末碾碎,晒干或低温干燥,轧为细粉,和匀过80~100目细罗。损耗率约5%。
3、制丸:取炼蜜[每药粉十两,约用炼蜜(110℃)十两,和药时蜜温100C]与上药粉搅拌均匀,成滋润团块,分坨,搓条,制丸。上药一料,约制一钱重蜜丸160丸,公差率±2%。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医圣张仲景这个方子常拿来治胃病,其实它还能这么用
几乎所有药店都买得到的理中丸,附子理中丸,你真的吃对了吗?
说到理中丸,大家可能会很自然想到调脾胃,尤其是脾胃虚寒,怕吃凉的,耐热不耐凉,食欲差,肚子凉喜温的,大便拉稀、拉肚子,那咱们可能就很大概率会用上理中丸。
但也有人反映,我也有类似的情况,怎么用了不见效果,甚至有的反而加重呢?
不说别的,症状之所以会加重,一般就是你用错了。
下面咱们就来给大家拆解一下理中丸这个方子,看看它到底可以怎么用,该怎么用,哪些人适合用,哪些人不适合。
理中丸,是《伤寒论》里的方子,方子很小,只有四味药,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应该说, 理中丸是个温里剂,适合太阴里寒的情况 。
什么是太阴里寒?我们来看看太阴里寒会出现的症状:吃了食物不消化,稍微吃点生冷的、凉的肚子就不舒服,肚子疼、胃痛了,腹胀腹满,呕吐,肚子发硬,拉肚子、大便稀、尿频等。一般来说不渴,不怎么想喝水,饮水量不多,如果要喝水,多喝温热水。
有的人可能会有手脚凉、小肚子摸起来凉、怕冷的症状,这是因为里位有寒,人体的恒温机制被打乱,津液输布出表少,体表温煦不够引起的。
当然,我们也要关注到太阴里寒是很容易出现水饮的问题。
因为里寒,津液缺乏推动能量,那津液就容易停留不流通变成水饮,水饮往下跑,表现出尿频、便稀。水饮往上跑,就可以表现出呕吐,不想喝水。
那么碰到太阴里寒的这种情况,《伤寒论》里讲「 其脏有寒 」,就是里位有寒,那要「 当温之 」,用温里的方法,来驱除这个里位的寒,张仲景就用了理中汤。
也有用理中丸的,丸剂起到一个缓治的作用,比较适合上焦有寒,或者你呕吐泄泻很厉害的时候,吃汤药一下子就吐掉或者拉出去了,就用丸药方便些。
理中汤(或者丸剂)在《伤寒论》里有三种用途。
第一种是霍乱吐利 。古人说的「霍乱」不是今天的传染病,就是指这种又呕吐又拉肚子,上吐下泻的症状,叫做霍乱。
第二种是下利不欲食 ,就是拉肚子,胃口不好,不想吃东西,里寒影响到消化的问题了。
第三种是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 ,唾液增多,频吐之,唾液清稀, 胸上有寒 ,可见胸痹心痛,这个是上焦有寒,还可伴有食欲不佳、吃得少、腹痛、腹胀、便稀、尿频等或然症。
这些情况其 共同点都是有里寒的问题,还伴有胃虚 。
反而言之,如果你不是有里寒胃虚的情况,是阳明里热,表现出不怕冷反怕热,口渴喜凉、口臭、腹胀、大便难、便秘等症,或者是寒热夹杂,上火,口臭口苦,长痘痘,心烦,也可以出现呕吐、肚子痛、大便稀等症,像是这些情况可能就不适合了,大家遇到要注意区别。
然后,我们再来拆解一下理中汤这个方子,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理中汤用 人参 ,是因为出现了「食不消」的问题,出现了胃虚,那用人参调中补津液。(《伤寒论》里如何用人参,也是很有讲究的)
然后还用到了 白术 。《伤寒论》里的白术是生白术,性味苦温,能温里,能燥湿,能去里位的寒饮,处理这个霍乱吐下不止,寒饮引起的下利、呕吐、胸上有寒等。
白术还可以帮助消化,主要是针对这个水饮影响的食欲不佳、吃东西不消化,白术去掉水饮后,消化就会变好。
相比生姜辛散偏表, 干姜 则温里偏里,多用于里寒。能温中止血,还可以用于里位的出血。
甘草和干姜则组成了 甘草干姜汤 ,温里补津液,可用于肺痿偏寒,肺中冷的问题。有句话叫「温里宜四逆辈」,那这个甘草干姜汤、今天说的理中汤,还有比较有名的四逆汤,就都属于四逆辈这一类的方子。
甘草干姜汤看似两味药,一个小方子,但其实上、中、下焦的虚寒,都可以考虑用,如上焦有寒多出现吐涎沫、喜唾,还可以出现胸痹心痛等症;中焦有寒多可见如耐热不耐凉、大便秘或者稀等症;下焦有寒可以见尿频、小便清长、脚挛急、或者是生殖系统的一些问题。 如此一推,其实它能治疗的症状非常广泛,关键是要抓住其方证特点。
话说回来,那也有些人用的不是理中丸,加了一味药附子,用了附子理中丸。那为什么加附子呢?
附子适用于虚而兼有寒邪、冷痛或者是下利、里寒的情况。它可以温里,用于太阴里寒,和干姜一块温里,比如四逆汤,治疗太阴病。那它还可以治表位的寒邪,比如桂枝加附子汤。
所以后世用的 理中丸加附子是为了加强驱除里位寒湿邪气的作用 ,而不是说补阳气,增加脾胃阳气,这么说是不对的。
小小的一个理中丸,很多人认为它是健运脾胃的,多用于脾胃虚寒,怕吃凉的、拉肚子等症,但其实辨证对了,它还可以用于治疗鼻炎、治疗胸痹心痛、治疗心下痞硬、治疗慢性肠炎......
经方的依证治之,有说不出的魅力。
包括我们调理脾胃常见到的四逆散、桂枝汤、小建中汤、泻心汤类方、乌梅丸......究竟怎么用?如何分辨自己属于哪种情况用哪个方子?
一个是要锻炼自己的辨证功夫,知常达变;另外一个是要熟悉《伤寒论》里的方子,知道其药法、方证、应用病症、推荐用量、临床加减变化等,举一反三。
张仲景的当归羊肉汤配方是什么?
张仲景的当归羊肉汤配方张仲景调理脾胃第一方:当归20g,生姜12g,羊肉300g,胡椒粉2g,花椒粉2g,食盐适量。
制作方法:羊肉去骨,剔去筋膜,入沸水锅内焯去血水,捞出晾凉,切成5cm长,2cm宽、1cm厚的条状张仲景调理脾胃第一方;砂锅内加适量清水,下入羊肉,放当归、生姜,武火烧沸,去浮沫,文火炖1个半小时,至羊肉熟烂,加胡椒粉、花椒粉、食盐调味即成。每周2-3次,饮汤食肉。
简介:
这个方子出自于两千多年前张仲景的《伤寒论》,从东汉年间流传到现在,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这道药膳不仅是寒凝气滞、脘腹冷痛之良膳,亦为年老体弱、病后体虚、产后气血不足者之滋补佳品。方中当归甘辛微苦温,入肝、心、脾经,具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之功。
《本草正》谓"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生姜辛温,为温中散寒止呕之要药。
羊肉补中益气,性甘,大热,历来作为补阳佳品。三料配伍,当归温阳活血以通经脉之气,生姜辛温发散以逐凝滞之寒,羊肉温阳养血能补虚以御寒,共奏温阳散寒、养血补虚之功。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仲景当归羊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