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两等于一斤-一斤到底是几两?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一斤到底是几两?
现代一斤是10两,但是以前的计量单位,一斤是16两,所以半斤是八两。
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
扩展资料:
不相上下:分不出高低好坏,形容水平相当。
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 表示平局。
伯仲之间:伯仲:兄弟排行的次第,常用“伯”、“仲”、“叔”、“季”做次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间:中间。比喻差不多,难分优劣。
势均力敌:均,平;敌,相当。形容双方力量相等,不分高低。
旗鼓相当:旗鼓;古代作战以摇旗击鼓指挥进退。相当:差不多,不相上下。比喻双方力量差不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半斤八两
一斤等于多少两?
现在的一斤是10两,斤是我国有特定的计量单位,中国古代的重量单位中,三十斤是一钧几两等于一斤;十圭重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十六两重一斤,1斤等于16两,故有成语“半斤八两”,表示不分上下。
公制几两等于一斤:
1斤 = 10两 = 100钱
1钱 = 5克
市制: 1斤 = 16两 = 160钱
扩展资料
国际标准单位中没有“斤”,这是我国的一个单位。
其次 “斤”“公斤”之类的单位在物理上来讲明显属于重量单位,而决不是质量单位。
再次 从法律,生活的角度来讲,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斤”“公斤”等单位可以看做质量单位在各种场合使用,质量=重量,在法律上等价,具有法律效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重量单位
一斤等于几两?
现代来说一斤等于10两。
西汉时期:十六两为一斤。--《汉书·律历志》
半斤八两是一个汉语成语几两等于一斤,拼音是bàn jīn bā liǎng。意思是指彼此不相上下几两等于一斤,实力相当。
八两:即半斤。一个半斤,一个八两。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
扩展资料: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是:衡制:铢、两、斤、钧、石。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
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
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
半斤八两成语出处
1,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一:“问:‘来时无物去时空,二路俱迷,如何得不迷去?’师曰:‘秤头半斤,秤尾八两。’”
2,宋·释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踏着秤锤硬似铁,八两原来是半斤。”
【示例】
1,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零七回:“ 众将看他两个本事,都是半斤八两的,打扮也差不多。”
2,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28出:“两个半斤八两,各家归去不须嗔。”
【成语辨析】 “半斤八两”和“势均力敌”,都有“彼此相等不分高低”的意思。但半斤八两偏重在形容水平相等几两等于一斤;“势均力敌”偏重在形容力量相等,主要用于敌我双方势力相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半斤八两
一斤是几两
一斤是10两。
一斤等于十两,斤是中国的重量单位,在古代一斤为十六两,直到1929年中国规定的标准单位中一斤为十两。中国有一个成语:半斤八两。半斤是8两,那1斤自然是16两。可是,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1市斤,对应的却是10两,并非16两。
汉朝以前,中国已经形成五种重量单位,分别为铢、两、斤、钧、石。汉代儒生强行将以上重量单位及其换算关系扯到他们心目中的仁义道德和自然规律上去。他们认为:人类社会有五种道德:仁、义、礼、智、信。所以形成了五种重量单位:铢、两、斤、钧、石。
一年有二十四节气,所以1两等于24铢。每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地又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四四一十六,所以1斤等于16两。每月有三十天(原始历法不分大小月),所以1钧等于30斤。
一斤造句:
1、喝白酒一斤,我绝对没感觉,因为喝半斤就已经喝死了。
2、一斤瓜子二斤枣,祝你好运来得早;一斤糖果二斤蕉,祝你吉祥不会跑;一斤花生二斤桃,祝你钱财滚滚进腰包!
3、这样就离不开计量单位,古代把一斤分成16两,应该是你我听说过的什么“半斤八两”的由来吧我想。
"一斤是多少两
1、一斤等于十两。
一斤,数量词,原十六两制,后改为十两制。换算公式:
一市斤=500克,一公斤=1000克,一磅(lb)≈453.6克。
港澳台、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沿用旧制,一斤约600克。
交叉换算:1公斤≈2.2磅。
古代换算表:
2、半斤八两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àn jīn bā liǎng。意思是指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
扩展资料:
衡制沿革:
现行的一斤十两(合500克,0.5公斤)制,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是当时温州人姜周元先生首倡的,十两一斤建议提出后,很快得到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的重视。
1958年,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全国多个地方试点的基础上,开始在全国实施衡器计量全面改革,普遍使用十两秤。
事后,中央政务院还向姜周元颁发了“中国衡器改革建议者”的证书。姜周元 这一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衡器改革的首倡人物,是深受人们爱念的。
2003年春,姜周元先生去世时,有一副特别醒目的挽联是这样写的:“一斤改十两,一斤得十两,做人做账同原则。 十亿出一人,十亿只一人,肯干肯缄不普通。 ”(《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联稿·挽中央政务院“中国衡器改革建议者”证书获得人姜周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一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半斤八两
一斤等于多少两?
现代采取十进制,一斤等于10两,古代采取十六进制,一斤等于16两。故有半斤八两之说,一般用“半斤八两”来形容不相上下。
“斤”也作“觔” 质量单位:市制一~为十两(旧制一斤为十六两),两斤等于一公斤。"觔"另见筋(觔)。中国和东南亚各国所用的各种重量单位中,均在600克左右;亦指中国在1929年规定的标准单位,等于1.1023磅或500克。
扩展资料:
古今换算
资料:
西汉每斤,258.24克;东汉每斤,222.73克;魏晋每斤,222.73克;南齐每斤,334.10克;梁、陈每斤,222.73克;北魏每斤,222.73克;东魏每斤,445.46克;北齐每斤,445.46克;北周每斤,250.66克;隋朝每斤,668.19克;唐朝每斤,596.82克。
从有“斤”这个概念开始,一直到民国结束,历朝历代的“斤”统统是16两,而不是今天的10两。有了“斤”的重量,再去算“两”的重量轻而易举,一律除以16就是。
衡制
西汉成书的《淮南子》中载:12粟为1分,12分为1铢,12铢为半两,24铢为1两,16两为1斤,30斤为1钧,4钧为1石。《孔丛子》中记载:“二十四铢为两,两有半曰捷,倍捷曰举,倍举曰锊,锊谓之锾,二锾四两谓之觔,觔十谓之衡,衡有半谓之秤,秤二谓之钧,钧四谓之石,石四谓之鼓。”
秦统一度量衡后,反映在衡制方面为五权法:即铢、两、斤、钧、石,非十进位制。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汉承秦制,据《汉书·律历志》记载:“权者,铢、两、斤、钶、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24铢),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这就是用黄钟律管所容一千二百黍的重量(7.8克)来定义衡器的单位两的量值。自汉以后至隋代相承不变。唐代重量单位:“累、铢、钱、两、斤、钧、石”,非十进位。宋代以较验乐尺积累法中之分、厘、毫、丝、忽(均以十进位)五个名位,用来命名重量单位以下的小数名称,清未重定度量衡时,重量小权单位止于毫,斤以上不命名。民国18年(1929)《度量衡法》市用制又止于丝,斤以上加石,100斤为石。
古代重量单位及进位关系是:12铢为一龠,两龠(24铢)为两,16两为斤,10斤为衡,15斤为秤,2秤为钧,4钧为石,4石为鼓,200斤为引。
参考资料:斤(东亚传统重量单位)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