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果的来历-清明果的由来?清明果的做法?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清明果的由来?清明果的做法?
清明果又叫青团,是清明节的传统食物之一,清明果味道鲜美,寓意深远,有养生功效。清明果的由来是什么?清明果怎么做?
清明果的由来
清明果又名青团、“清明粑”(江西)、“清明馍馍”,“清明蒿子粑”等,是中国南部、中东部汉族特色食品之一。清明果外皮绿色,多用艾草或鼠鞠草做成,较软,久置后变硬。馅分咸甜等种类,形状有类“元宝形”和圆形之分。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走出门,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
清明果多用艾草或鼠曲草和米粉作为原料,目的是“以压时气”,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艾草特殊的气味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作用。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鼠曲草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压、去风功效。
清明果的做法
事先将雪菜、咸肉都用温水泡泡(因两者都是腌制的咸菜)去掉一些咸气味,然后把雪菜、咸肉都切成细丁。(咸肉中的瘦肥分开切,肥丁可适度大点)
豆干横刀片成3片薄片
豆干片切成干丝,再切成丁,这样切出的豆干丁细小易入味
剥春笋皮也有窍门。先在春笋上从上到下竖切一刀
然后手入刀痕处,往两边剥离笋衣即可。这种方法剥笋衣特别轻松特别快
雪菜、春笋、豆干、咸肉均分别切好丁
炒锅烧热,倒入食用油(最好比平常炒菜多放点)烧热,先下肥咸肉丁小火煸出油
转大火,下剩余的咸肉丁翻炒变色
放雪菜末翻炒出酸香味
放春笋丁不停炒至断生江西清明果的做法
放豆干丁炒匀断生
放辣椒油、麻辣鲜、海南黄椒酱增鲜增味,此时嘴尝尝咸淡,酌情加糖中和咸
准备好各种粉料
艾草洗理干净
锅中煮开水,下艾草煮1分钟,一消毒(艾是野菜,难免粘染脏物),二去除艾的苦味
将煮过的艾冲淋冷水后,用手揉挤以去其苦汁。按照个人的力气大小把艾草揉挤成一个个小团(如果艾买多了,就把用不完的艾团单个装进塑料袋入冰箱冷冻,想吃时再取出)
把挤去苦汁的艾团根根撕开放进煮锅里,倒上适量的水(水稍没过艾叶即可,不能多)和白糖,大火煮开后转小火
放小苏打继续煮,至艾叶变成软糊状(此时用手捏一根,若艾叶在指头上很快化开)即关火
准备一碗,盛倒出煎好的艾汁,艾叶留在煮锅中
边倒入糙米粉,边搅动粉与锅中的艾
将糙米粉同艾叶揉在一起,若感觉干,可把碗中的艾汁撒点到面团上
不停揉,直到面团光滑,软硬适度
将糯米粉撒到揉好的面团上
把糯米粉一点点揉进糙粉面团里,两种粉要充分揉匀。(揉两种粉团时,要一点点加艾汁,面团就不会干硬。装艾汁的碗最好放在有热水的蒸锅里,一定要保持艾汁是热的。)
不停揉,直到感觉手中的清明果面团有韧劲,软硬适度即可
每次从大面团里揪一小剂
在掌心中揉成小圆球
压扁
双手把面皮捏成边沿薄中心厚的圆面皮
面皮中间放入馅
像包饺子那样对折、粘合,一个清明果就做成了
清明果底部刷一层食用油
蒸锅架上垫上粽叶(没粽叶用屉布),大火烧开水后,转中小火,摆上清明果蒸15分钟
清明果的由来和意义
清明果又叫蒿果和青团,源于太平天国陈太平的故事,清明果是清明节的象征,吃清明果就是为了纪念清明节。
一、清明果的特征
二、清明果的由来
清明节吃清明果的来历,清明节为什么要吃清明果
大部分人都知道在清明节的时候有吃青果的习惯,虽然吃了东西但是对于具体的来历还不是很清楚,也不知为什么需要吃,所以这里就专门针对清明节吃清明果的来历,清明节为什么要吃清明果?等进行详细的介绍。
清明节吃清明果主要是为了纪念当年发生的义和团运动。在清末的时候太平天国的陈太平发起的一次起义行动失败了,被清政府到处通缉和追拿,没办法他之后带着自己的士兵四处躲藏,最后来到一个村庄里面隐姓埋名和大家一起劳动,不过最后还是被追查到了这里,大家为了帮助他们就将青草和糯米粉混合在做成食物给士兵吃,清兵在吃完之后感觉很美味,就放松了警惕才成功让陈天平等逃掉了,后来为了避免出现打仗挨饿的情况,让所有人做清明果最后就有力吃清明果的习惯。
清明节吃清明果其实就是大家现在所说的青团,只是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之后,其口味以及制作方式得到了不错的改良,味道也是越来越好了。
上述就是关于清明节吃清明果的相关介绍,这不马上就要到清明节了,大家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的或是买来吃。
清明果的来历
清明果又叫蒿果和青团,是安徽这边的食物,在清明节吃的。
清明果的特征
清明果的传说
清明果的历史由来
清明果的历史由来
你知道清明果的历史由来是什么吗?清明果是一种以面粉,艾草汁为主要原材料制成的特色小吃,在很多地方,清明节前后就有食用这种食物的习俗。很多朋友想知道清明果的历史由来,下面是清明果的来历我收集的相关内容,感兴趣的朋友赶紧来清明果的来历了解一下吧。
清明果的历史由来1
清明果的历史由来
在中国清明其意义非凡,清明果作为清明节的重要食俗与节日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清明果最初是寒食,是中国南部、中东部汉族特色小吃。人们又称之“清明粑”(江西)、“清明馍馍”,“清明蒿子粑”等。尤其是江浙沪一带,清明果被人称作清明团子,艾米果。 福建省和广东省小部分地区,江西、湖南、安徽部分地区均有制作食用清明果的习俗。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清明果的来历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走出门,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清明果的来历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
清明果多用艾草或鼠曲草和米粉作为原料,目的是“以压时气”,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艾草特殊的气味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作用。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清明果的来历: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鼠曲草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压、去风功效。后因清明节与寒食节的发展,被赋予了清明节。
从文献资料记载来看,最初的寒食节食俗只是最普通的麦粥,后来才慢慢多样化,青团的历史记载仅以现有材料来看,可以追溯南朝梁代。到了明清开始流行于江浙和上海,也是安徽、福建、广东及其他部分地区的传统小吃,一般在清明前后制作食用。现代更多的是应令尝鲜,清明果的祭祖功能逐渐的淡薄,而更多的被人们用来当春天的时令点心来食用,也可以馈赠或款待亲友。
二、清明果的做法
清明果果形似饺子,外皮用鼠鞠草做成。鼠鞠草即清明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开黄色小花,叶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一篷篷,一簇簇的。清明果是在清明前后制作的一种食物,据说是用来祭奠先人的。清明前后是采摘清明草的好季节。绵软的淡粉团在手里捏揉,隐隐有清香气。民间采用古老的制作方法,用原始的石器工具捣制,软糯有嚼劲,回味更悠长。
是用清明草、大米、糯米磨成粉后做成皮子,白色的米粉加上清明草的绿色汁液立刻就变成了碧绿色,然后包入豆沙馅,这时候还需要一个有圆形刻花的木质模子,将包好的清明果压入模子中,再拿出来时就会有一面印上了漂亮的花纹。一般一块木板上会有三个不同花纹的模子,做好的清明果也会各有特色。上锅蒸好后的'清明果是碧绿的像馅饼一样的东西,没有印花的`那一面会垫着一张圆形的竹叶,小小的点心透着股清香,看上去到更像一件精美的玉器。吃在嘴里更是清香滑糯。
清明果的历史由来2
清明节的习俗
一、祭祖扫墓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带上水果食品、纸钱等物品来到墓地,将供品摆放在墓地前面,将纸钱焚化,为坟墓添一些新土,然后再在墓前磕头祭拜,就可以收拾供品打道回府了。
二、折柳赠别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曳的杨柳,总能给人一种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感觉。自汉朝以来,人们就逐渐形成了折柳赠别的习俗,借此互祝平安,因“柳”与“留”谐音,所以也取恋恋不舍、尽情挽留之意。同时希望离别的亲友,到了他乡也如离枝的柳条,能够很快地生根发芽,随处存活,这些都寄托着对亲友的美好祝福之情。
三、荡秋千
清明节荡秋千的习俗由来已久,历史相对古老,最早叫做千秋,后来为了避免某些方面的忌讳,才改为秋千。最早的秋千一般都是以树枝为架,然后再拴上彩带。后来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做成的秋千。荡秋千的习俗传承至今,深受人们喜爱,不仅能锻炼身体,也可以借此锻炼自己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