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二拍作者-《三言二拍》的作者是谁?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 1、《三言二拍》的作者是谁?
- 2、三言二拍的作者是谁?
- 3、中国古典名著中,三言二拍的作者是谁
- 4、“三言二拍”分别指的是什么,它的作者是谁?
- 5、《三言二拍》的作者是谁?其生平经历是怎样的?
- 6、明朝晚期的白话短篇小说,有“三言”和“二拍”,其中“二拍”的作者是谁?
《三言二拍》的作者是谁?
“三言”作者是明代冯梦龙,“二拍”作是者凌蒙初。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凌濛初(1580年-1644年),字玄房,号初成,亦名凌波,一字遐厈,别号即空观主人。明代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织里镇晟舍)人,明代文学家、小说家和雕版印书家。
时代背景
“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小说集的合称,包括冯梦龙创作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以及凌濛初创作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以上五部作品皆诞生于明代中后期,这一阶段无论是社会政治还是经济,都处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与转折时期,人民的经济基础和思想状况都发生了较为明显和深刻的变化。它着眼于普通的市民阶层生活现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
上至上层阶级官宦人家的小姐,下至广大普通市民阶层女性、商人妇以及底层的妓女,另外还有许多女中豪杰的侠女形象。在这些形象中,蕴含着女性追求爱情自由、人格平等以及独特的自我意识,体现了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和张扬。
三言二拍的作者是谁?
“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为明代的冯梦龙。
“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明代的凌蒙初。
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
冯梦龙
(1574~1646年),名梦龙,字犹龙,别署龙子犹,明末长洲人,一生致力于通俗文学的创作编辑,作品颇丰,其中以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最为著名。《苏州府志·人物志》中曾称冯梦龙先生为“才情跌宕,诗文丽藻,尤明经学”。
凌濛初
(1580~1644),明末小说家。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自幼聪明好学,12岁入学,18岁补廪膳生。55岁以优贡授上海县丞,63岁任徐州通判,并分署房村。明末农民起义,他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对抗,最后忧愤吐血而死。他一生著述甚多,而以“二拍”最有名。
扩展资料
《喻世明言》:
白话短篇小说集,初刻用名《古今小说》,又称《全像古今小说》。明末冯梦龙纂辑。部分为宋元话本旧作,也有明人拟作。文字可能经过纂修者的加工。题材多来自民间,也有根据历史小说和前人小说改编改写的。
《初刻拍案惊奇》:
是明朝末年凌濛初编著的拟话本小说集。正式成书于1627年(明天启七年),尚友堂书坊于翌年1628年刊行。
《初刻拍案惊奇》是模仿话本小说而创造的小说集,其题材大多取自前人。书的内容比较繁杂,思想倾向前后不尽相同,主要有描写商人思想行径、命运遭际的作品和描写婚恋的作品。
其多出自前代著述,但经过凌濛初的再创作,也一定程度表现出晚明社会现实与时代气息,浸含着凌氏本人的思想观念和愤世不平之气。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言二拍
中国古典名著中,三言二拍的作者是谁
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为明代冯梦龙.“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蒙初.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古今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三言与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凌濛初(1580年-1644年),字玄房,号初成,亦名凌波,一字遐厈(àn),别号即空观主人.汉族,明代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织里镇晟舍)人,明代文学家、小说家和雕版印书家.其著作《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与冯梦龙所著《古今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代表.
“三言二拍”分别指的是什么,它的作者是谁?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作者:冯梦龙。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作者:凌濛初。
“三言”、“二拍”是我国古代流传颇广的短篇小说集。“三言”是指明代冯梦龙所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规模宏大的白话短篇小说总集,也是白话短篇小说发展历程上由民间艺人的口头艺术转为文人作家的案头文学的第一座丰碑。
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从各个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
“二拍”是指凌濛初所编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是作者根据野史笔记、文言小说和当时的社会传闻创作的,主体反映了市民生活中追求财富和享乐的社会风气,同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们渴望爱情和平等的自由主义思想。
“三言二拍”总计四百多万字,收录故事尽200篇。《三言二拍》从中选取71篇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和可读性的故事,可以帮助读者去粗取精、一管窥豹。
扩展资料:
作者介绍:
1,冯梦龙
冯梦龙 (1574年—1646年),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
冯梦龙出身士大夫家庭,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三言与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中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2,凌濛初
凌濛初(1580年6月18日~1644年),字玄房,号初成,亦名凌波,一字彼厈,别号即空观主人。因在家族中排行十九,所以时人又称之为“凌十九”。浙江湖州府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晟舍)人。明代文学家、小说家和套版印书家。
凌濛初十八岁补廪膳生,后多次赴考均未中。崇祯中,以副贡授上海县丞,并署海防事。任内清理盐场积弊,颇有政声。崇祯十五年(1642年),擢徐州通判。崇祯十七年(1644年),被农民起义军围困于房村,率众抵抗,呕血而死。
其著作《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与同时期文学家冯梦龙所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二拍”,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代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言二拍
《三言二拍》的作者是谁?其生平经历是怎样的?
《三言二拍》是警醒世人的明代通俗小说。三言的编者是冯梦龙(1574~1646年),字犹龙,号姑苏词奴、龙子犹、墨憨斋主人,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崇祯三年(1630年)被推举为贡土,后来逐渐升迁为福建寿宁知县,明朝灭亡时,相传他殉节而死。他以明末通俗文坛第一人而著称于世。三言中有的是他自己的创作,有的是改写而成。二拍的编者是凌初(1580~1644年),字玄房,号初成,亦称为空观主人,浙江乌成人,历任上海县尉,代理知县等职,最后升任为征川通判。据传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军逼近时,他吐血而亡,他也是明朝通俗文坛的创作大家。
明朝晚期的白话短篇小说,有“三言”和“二拍”,其中“二拍”的作者是谁?
“二拍”指成书于明朝后期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它们的作者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凌濛初。由于这两部作品的题材和风格都与冯梦龙作品“三言”十分相近,因此被后世合称为“三言二拍 ”,成为明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
一、凌濛初其人
凌濛初生活于明代后期天启、崇祯年间,他不但擅长小说杂剧,还是著名的套版印书家。因为这个原因,他与书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成为“二拍”诞生的契机之一。
凌濛初曾经在作品序言中记述过创作“二拍”的动机:当时,冯梦龙的系列小说集“三言”在市面上反响很好,销量也高,熟识的书商就来向他“约稿”,让他也模仿着写一部风格类似的作品。于是凌濛初就模仿冯梦龙作品的题材和风格,也写了一套拟话本小说集,命名为《拍案惊奇》。这部书名的意思,就是说它汇集了各种情节曲折、充满巧合的故事,能让读者看得拍着桌子啧啧称奇。
由于他本人文字功底了得,将曲折离奇的故事讲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这部书一经出版,就在市面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大卖而特卖。
书商觉得自己找到了财富密码,于是就怂恿凌濛初再写一部续集。五年之后,凌濛初又写出了《二刻拍案惊奇》,为了区别,之前那一部书就被称为《初刻拍案惊奇》。
二、劝人向善,挽救世风
虽然“二拍”的诞生契机来自于书商打造畅销书的想法,但凌濛初自己的目的,却不仅仅是为了挣点稿费。
在他生活的明朝后期,社会风气渐渐走向奢靡,大量格调不高的艳情小说也随之流行开来。凌濛初认为这类小说对于社会风气有损无益,因此希望借助自己的创作来达成惩恶扬善、匡正世风的目的。
三、文学地位
后世研究者一般认为,凌濛初的“二拍”无论语言使用,还是思想水准,都与冯梦龙的“三言 ”存在一定差距,但这也不妨碍“二拍”有着自己的价值。
在凌濛初的两部短篇小说集中,爱情故事占了不少的篇幅。作者对于这些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追求爱情的男性和女性,是抱有一种同情和肯定的态度的。与此同时,作品中也揭露了官场的黑暗,抨击贪官污吏的罪行,这些都是他思想进步性的具体表达。但与此同时,对于这些问题他也给不出解决的方案,只能寄希望于因果报应、恶有恶报之类的迷信办法来解决问题。
此外,他还在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商人形象,作为“士农工商”的最末位,商人在封建王朝的地位不高。但在“二拍”中,商人却占据了大量的篇幅,这也证明明朝末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商人的地位逐渐上升。“二拍”也因此具有了明末风俗实录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