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战争-宋辽战争的故事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 1、宋辽战争的故事
- 2、宋朝与辽国打了多少年的仗?
- 3、宋辽之战是怎么回事?
- 4、历史上宋辽战争到底有多残酷,答案却出人意料
- 5、辽宋合战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 6、赢了面子输了里子,宋辽战争谁是最大的赢家?
宋辽战争的故事
北宋自立国之始,便与辽处于战争状态之中。公元975年宋辽通和。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宋在按照先南后北、统一中国的战略削平南方诸国后,移兵进攻依附于辽的北汉。辽出兵援助北汉。
该年3月,宋军在白马岭(今山西盂县北)大败辽援军耶律沙、塔尔部,辽军败退,不能再出兵援救北汉。5月,北汉降宋。至此,各割据政权都被削平,收复幽云便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之上。
6月,北汉平定后,宋太宗赵光义在事先毫无思想准备和军事准备的情况下,不顾宋军经过数月的艰苦攻战,士卒疲乏;兵力消耗颇多,战胜后又未获得例行的赏赐;士气松懈,天气炎热的不利因素,企图乘战胜之威,立即攻取幽蓟。诸将因师疲饷匮,皆不愿行。只有崔翰认为时不可失,机不再来,如能乘此破竹之势,下幽州如探囊取物。
赵光义遂决计在镇州(今河北正定)集结兵力,出发进攻幽州(今北京)。
6月13日,宋太宗没有等北伐大军全部抵达集结地点,便迫不及待地率军北上。19日,宋军进入辽境。次日,宋军在沙河(今河北易县易水北)击败辽军。辽东易州刺史岐沟关(今河北涿县西南)守将刘禹以州降宋。21日,宋太宗进至涿州(今河北涿县),辽涿州刺史刘原德降宋。23日,宋军抵达幽州城南,击败驻守城北的辽军一万余人。26日,赵光义命宋偓,崔彦进、刘遇、孟玄喆等率军四面攻城。辽南京韩德让和耶律学古一面安抚军民,一面据城固守,以待援军。耶律斜轸等部则屯驻清沙河(今北京昌平境内)北,以声援幽州。6月末,辽发五院军,以耶律沙和耶律休哥为将进援幽州。宋军攻城十余日,虽一度乘夜登上幽州城垣,但旋即败退,未能攻入城内。
七月初六,耶律沙率辽援军进抵幽州城下,与宋军大战于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边。辽军初战不利,少却。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军及时赶到,分左右翼横击宋军。幽州城内的辽军也开门出击。宋军大败,赵光义中箭负伤,仅以身免。辽军乘胜逐北,追至涿州,缴获大量的军械资粮,挫败了宋军的第一次北伐。
赵光义第一次北伐失败的原因在于宋军进抵幽州前已历经苦战,消耗颇多,又未得到充分的补充,部队的战斗力已有所削弱。辽军则兵强马壮,战斗力和士气并未因白马岭一战而大伤元气。宋太宗昧于知己,又不能知彼。在平定北汉后即忘乎所以,犯下了轻敌的错误,竟希冀能轻而易举地一举扫平幽云诸州。在遇到辽军的坚决抵抗后,宋军既缺乏足够的攻城器械和攻城决心,及不部署充足的阻击敌援军的兵力,占据阻扼敌援的战略要地。当辽援军毫无阻挡地进至幽州城下后,宋军就只能抽调业已疲劳不堪,正在攻城的部队匆匆应战。其结果也就只能是在辽军的内外合击下,大败而归。
高梁河之战后,辽军曾数度越界南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辽景宗去世,辽军即停止南侵。双方处于休战状态。不过在此期间,宋太宗一直在准备二度北伐,以收复幽州,报仇雪耻。
雍熙三年(986年),宋知雄州(今河北雄县)贺令图等上言,说辽主少国疑,母后专权,宠臣用事,国人怨疾,建议乘此机会,直取幽云。其实这时辽统治集团君臣协和,政治贤明,并不存在什么可乘之机。但赵光义却信以为真,不顾参知政事李至的反对,不顾粮草、军械缺乏、北伐准备不足、开战胜算不多的实际情况,不和宰相商量,即决定对辽用兵,兵分三路,大举北伐。
宋东路军以曹彬为主将,崔彦进为副将;另一支以米信为主将,杜彦圭为副将。共拥有十余万兵力,是北伐的主力。
全军由雄州直指幽州。中路军以田重进为主将,由定州(今河北定县)进攻飞狐(今河北涞源)、蔚州(今河北蔚县)。西路军以潘美为主将,杨业为副将,出雁门(今山西代县),进攻云(今山西大同)、朔(今山西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马邑镇)、应(今山西应县)诸州。
宋太宗的战略是,东路军一面扬言进攻幽州,一面持重缓行,吸引辽军主力,使其无暇西顾。待中、西二路攻占山后诸州,东进与东路军会师,再合力攻取幽州。
辽军的战略部署是以南京留守耶律休哥部抵御宋东路军,以耶律斜轸部抗击宋中路和西路军,以勤德部守卫平州(今河北卢龙),保卫侧后方的安全。辽圣宗和萧太后则率战略预备队驻幽州。其战略是以偏师牵制宋中路、西路军,先以主力击破宋东路军,再逐一击退另二路宋军。
战事初起,宋中、西二路军进展顺利,势如破竹,连下飞狐、蔚、寰、朔、应、云诸州。东路军于三月初攻克固安、新城(今河北新城东南),并于十三日占领涿州。耶律休哥避免与宋军决战,仅以小部队骚扰宋军,阻断其粮道。曹彬至涿州,持重不前。
十余日后,因粮草不继,退往雄州。赵光义得报后认为大敌当前,回军就粮乃兵家所忌,立即下令东路军不得后退,亦不准再进,并命曹彬率部沿白沟与米信部会合,待中路、西路攻占山地之后,再会师北上。但曹彬所部诸将听到中、西二路连战皆捷的消息后,唯恐落他路之后,无不积极求战,力主北上。曹彬无法控制,只得再次率部北进。宋军沿途迭遭辽军阻击,且战且行。
时值天气炎热,将士体力消耗颇大,抵达涿州时全军上下均已疲乏不堪。
这时,与曹彬正面抗衡的是耶律休哥部,萧太后、辽圣宗所率辽军已从幽州北郊进至涿州以东25公里的驼罗口,攻占固安。曹彬所率宋军粮草将尽,难以固守拒战,又面临辽军主力合击的威胁,向西南方向撤退。五月初三,辽军在岐沟关追上宋军,大败曹彬、米信军,并乘胜追至拒马河,宋军溺死无数。余众奔高阳,又受到辽军骑兵的冲击,死者达数万之众,遗弃的兵甲堆积如山。
辽在岐沟关一役后,即移兵西向,攻克飞狐和蔚、寰、应诸州。宋将杨业重伤被俘,不屈而死。山后诸州又落到辽的控制之下。
宋太宗第二次北伐失败的原因,仍然是昧于知彼和准备不足。辽在萧太后摄政时期,正处于国势强盛的阶段。宋太宗看不到这一切,不愿认真作好充分的战争准备,未能建立一支拥有众多骑兵的强大军队,并依靠这支军队去摧毁辽军的主力,而只想凭侥幸取胜,以步兵对抗骑兵,其结果就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他的分进合击的战略虽然可行,但选择曹彬这样缺乏足够军事才能的庸将来实施这一战略,又没有强大的战略预备队的支持,他的`失败乃是必然的。
辽军取胜的主要原因是内部协和,兵强马壮,指挥正确,能在宋军合击的态势形成前集中兵力,把握战机,在平原开阔地带利用己方的骑兵优袭,攻击战斗力已大大削弱的宋军,并敢于勇猛追击,以扩大战果。
辽军在再次挫败宋军的进攻后,又一次转而采取攻势。
咸平二年(999年),辽军大举南下,前锋抵达邢(今河北邢台)、洺(今河北永年东南)、淄(今山东淄博南)、齐(今山东济南)一线。
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辽军在萧太后和辽圣宗的统率下再度大举南下。辽军在侵入宋境后,即派出使者请和。十月,辽军在击败部署在边境一线的宋军主力后,移兵东攻瀛州(今河北河间)。宋知州李延漏率众坚守。辽军围攻多日,昼夜猛攻,死者达三万余人,城仍固守不下,只得移军南下,同时又遣使请和。十一月,辽军进抵澶州(今河南濮阳),大将萧挺凛中伏弩死。辽军一面屯兵澶州城下,与宋真宗所统宋军主力对峙,一面与宋方谈和。此时,辽军虽已击败宋军第一线的主力,长驱直入,攻克祁(今河北安国)、德清军(今河南清丰)和通利军(今河南浚县)三城,但广大的河北地区仍在宋人之手。
辽军前有坚城大河及宋军主力,后有伺机而动的宋河北军民,全军已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加以瀛州一战后,辽军损失颇重,大将身死,锐气受挫,虏掠又无所得,战败则全局不堪收拾,也就不敢在胜算不大的情况下孤注一掷,与士气高涨的宋军新锐决一胜负,而只想通过和谈解决争端。宋人也因争战多年,无法击败辽军,取得最后的胜利,而决意议和。
十二月,宋辽讲和,双方约为兄弟之国,承认边界现实,宋每年予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澶渊之盟”。从此,宋辽二国维持了一百余年的和平通好关系。
宋朝与辽国打了多少年的仗?
打了几十年,和平了几十年。太宗皇帝开始打。中间有个颤渊之盟,然后和平了几十年。在辽末,金人联合宋朝一起攻辽。宋军依然打败。之后辽被金国所灭。
宋辽之战是怎么回事?
北汉灭亡后,宋太宗乘胜挥师北进,企图一鼓作气,收复后晋割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当宋军进至燕京(今北京)外围时,辽国东易州(河北易县)、涿州(河北涿县)等地方官纷纷降宋,以牛酒犒军,燕京城内人心浮动,宋军很快包围了燕军。辽派大将耶律休哥率援军赶到,在城西门外的高梁河大败宋军,宋太宗乘驴车逃走,宋军溃不成军,丢弃大量兵器和粮食等物资,第一次收复燕云之战失败。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再次下令北伐。主要军队分成三路,东路以曹彬为统帅,率军十万出雄州,进逼燕京:中路军由田重进率领。由定州取蔚州;西路以潘美为主帅,杨业为副,出雁门关,攻山后诸州。宋军计划在中、西两路得手后,与东路军会师燕京,同辽国一决胜负。战争一开始,中、西两路进军神速,尤其两路军杨业所部,连下云(山西大同)、应(山西应县)、寰(山西朔县东)、朔(山西朔县)四州。而东路军急于争功,打乱了原来的部署,结果弱点暴露,为辽军所乘,大败亏输,影响全线战争计划,宋军开始全面撤退,辽军从东向西展开攻势,潘美、杨业等退守代州。
宋太宗正当辽军西进之时,云、朔等州的百姓不愿再受辽国的压迫,要求迁入宋朝境内。为此,宋太宗下令宋军保护边民安全撤离。潘美、杨业等在代州召开一次紧急会议,商讨对策。当时,辽国以倾国之兵压向云州地区,前锋已攻下寰州。杨业对潘美说,此时辽军正盛,不可正面战斗,建议宋军出代州,从太石路向应州进发,对辽军作一个邀击的态势,等辽军来战,减慢其西进速度,使边民有时间从容准备。等辽军来战时,宋军则及时转移,使辽军扑空,这样既完成任务,又不伤害军民。这一正确主张,遭到监军王诜和刘文裕的反对,他们指责杨业领兵数万而畏懦如此。而错误地主张宋军直走雁门关外北川中,大张旗鼓,迎击辽军。杨业认为,现在时机不利,白白地令士卒去牺牲,而功业不能建立。杨业被责无奈,只得以必死的决心出战。杨业要求潘美在陈家谷口设兵为援,否则将会全军覆没。但当杨业出兵之后,潘美在陈家谷口等了一段时间便撤离。杨业率兵力战,自午至晚,及至谷口,不见潘美援军,知事已无法挽救,再率部死战,身被创伤数十处,士卒伤亡殆尽,犹杀敌数十人。马重伤不能走,遂为敌所俘,绝食三日而死。其部将王贵亦杀敌数十人,矢尽而亡,所部无一生还者,闻者皆流涕。这次北伐又告失败,此后,宋军不敢北向,对辽采取守势,以求苟安。
十八年后,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九月,辽国大举侵宋。辽景宗及其母萧太后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攻城略地,于十一月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河南濮阳),宋朝廷大震,经过一番争论,宋真宗决定亲征,至澶州。澶州城夹黄河而筑,分成南北二城,中间有一座浮桥相联系。真宗行至南城,感到辽军正盛,许多随行的官员请求暂驻,以便进一步观察形势。宰相寇准则坚决请求真宗立即过黄河,进驻北城。寇准认为,如不过黄河,则宋军人心越发有危机之感,辽军也感不到有震慑的威力,这不是取威决胜的办法。寇准还分析了宋军形势,王超领劲兵屯驻中山(今河北定县),扼敌军深入之咽喉;李继隆、石保吉等分率大军遏制敌军左右肘,其他四方援军不断赶到,为什么疑而不进?经过争论,又得到太尉高琼的支持,终使真宗过河,登上北城门楼。当宋军看到皇帝专用的黄伞盖出现在城门楼时,远近之人,欢呼雀跃,声闻数十里,士气为之大振。而辽军见到这种情况,则相互惊愕,军不成列。
在这关键时刻,宋真宗把军事指挥权交给寇准负责,大得人心,号令明肃,上下一致,增强了抗敌的决心。正在此时,辽军数千骑乘胜突至城下,宋军将士奋勇迎击,斩获大半,其余狼狈而逃。宋辽两军在澶州相持十余日,辽统军萧挞览出兵督战,被宋军用床子弩射死。萧挞览为辽名将,临阵而死,辽兵锐气顿挫,并有孤军深入之感,不敢再战,乃拟和谈,压宋屈服。辽方向宋暗送密书,提出条件,求订盟约。寇准提出不能接受,他要求把辽军驱赶出境,辽方向宋称臣,并献出幽州地,才能讲和,但宋真宗有厌兵意向,不愿用战争办法解决辽兵入侵问题,特许订盟。宋真宗派曹利用等到辽营谈判。经过讨价还价,双方最后订立盟约,因澶州的郡望称澶渊,史称“澶渊之盟”。其主要条款是;(一)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宋真宗年长为兄,辽主年幼为弟,又以萧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双方沿边州县各守边界,两边人户不得互相侵犯等条款。“澶渊之盟”,在政治上双方是平等的,有利于双方民族之间的团结,具有积极意义。宋辽两国的紧张关系趋于缓和,战争得以停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澶渊之盟”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宋辽两国再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历史上宋辽战争到底有多残酷,答案却出人意料
【宋辽战争】
宋辽战争,一般是指自979年宋朝北伐以来,终于1004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的一系列宋辽间以燕云地区领地争端为主的长期战争。
最终宋辽双方约为兄弟之国,结束了25年宋辽战争。百年后金朝建立,宋徽宗与金太祖订立海上之盟,于1122年派童贯、种师道、刘延庆率军联合金朝攻打辽国南京,未能成功。
【战争结果】
辽却乘真宗新理国事,屡屡兴兵攻宋。咸平二年(999年),辽圣宗率军攻保州(今河北保定)、威虏军不克,转兵进袭宁边军(今河北蠡县)、祁州、赵州(今河北赵县)等地,游骑远袭至邢州(治龙冈,今河北邢台)、焰州(治广年,今河北永年东南)。 咸平三年正月,败宋军于瀛州西南,遂自德州、棣州(今山东惠民南)渡河,掠淄州(今山东淄博淄川)、齐州(治历城,今山东济南)而归。咸平四年冬,辽军攻长城口,被宋军击败,丧师2万人。咸平五年,攻静戎军(今河北徐水)及保州,获胜而返。咸平六年,攻望都,俘宋副都部署王继忠,歼其所部。
辽宋合战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公元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在双方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盟约规定:
1.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2.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3.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4.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当初学历史的时候,认为这单纯是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但是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另外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岁币(30万)的支出与用兵的费用(3000万)相差百倍,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当然坏处也不是没有,就是军队战斗力更差了,文官的长期掌权导致武将毫无地位,尽管有西夏的威胁还存在一些练兵机会,总体来说中后期的北宋军队与开国初期的战斗力不可同日而语,加上当权者的昏庸,吏治腐败,天灾人祸不断,人民被迫起义等等。最终辽和北宋由于长期和平导致内部出现重大问题,军队一盘散沙,被后起的金国先后灭掉。
赢了面子输了里子,宋辽战争谁是最大的赢家?
历史上的宋辽“澶渊之战”就是胜败颠倒的典型战例。北宋政权在击杀辽军统帅时,辽军已孤军深入宋境数百里,而由于北宋瀛洲固守战的胜利,辽军已经犯下大忌绕开瀛洲于身后,这样的有利背景下,委屈求和,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虽然此盟约以极小的岁贡换取了宋辽之间百年和平的局面,但北宋彻底失去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在政治上获胜,在军事战略上属于彻彻底底的失败。
燕云十六州
宋辽之间的战争主要就是围绕燕云十六州的争夺,那么幽云十六州的战略地位有多重要呢?
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王维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它主要指的是现今北京、天津北部地区以及河北、山西北部地区。根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它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十六州。其中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称作“山前七州”;剩余的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称作“山后九州”。
对于从中原王朝来说,燕云十六州的得失,直接影响江山社稷的安危。从长城的布局来看,居庸关以东,往西南方向分支的一条长城是在太行山脊上绵延的,直到到朔州以西再长城汇合,这便是内长城。故而中原王朝失“山后”,尚有内长城的雁门关可守,但失“山前”则再无险可守,河北地区广阔的平原任由游牧民族的铁骑驰骋。
对于辽而言,燕云十六州是规模相当可观的产粮区,此地农业、手工业都比契丹本部发达,因此将幽州定为辽国的“南京”,设府立官,成为辽国虎视北宋的前沿腹地。再者经过萧太后的治理内政,辽国内部逐渐稳定,于是辽国便想尽取“关南之地”,全盘掌控燕云十六州。
战争经过
公元1004年,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为名,亲自集结大军深入宋境。在定州失陷、云州告急时,宋廷内部言南逃者众多,宋真宗本人也是偏向议和南逃的态度,但在宰相寇准的强烈建议下,宋真宗也不得不御驾亲征。
辽军方面,辽军出征的意图非常明显,是想完全占领河北之地,于是从军事动员上,不仅是皇帝的亲卫全部到场,还召集了渤海人、奚人和党项人,辽圣宗还下令国内领主携私兵于前线集结。辽大军推至定州时,与宋军出现相峙局面,辽军深入宋境,人困马乏,于是主动请求议和,而宋真宗并未允许。
时至十一月,辽军于朔州为宋军大败,辽军岢岚军所部因粮草不继而撤退。辽军再集中主力部队围攻瀛州,企图拔下这个重镇以待养兵,宋军守将季延渥死守城池,床弩、投石机、焦油等能用的装备全部派上城头,辽军围城十数日不得下,损伤严重。
但在另一战场,辽统帅萧挞凛与萧观音奴二人攻克了祁州,辽圣宗于是放弃围攻瀛洲,饶开此城率军与萧挞凛会合,进而合力攻打冀州、贝州,另一路辽军在攻克德州后亦汇合主力部队向澶州进围,宋将李继隆则死守澶州,宋廷则“诏督诸路兵及澶州戌卒会天雄军”。
“将与宋战,挞凛中弩,我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辽史》
在战事关键时期,萧挞凛冒然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被宋军大将张环(也说周文质)以伏驽射杀,萧太后闻后痛哭不已,为之“辍朝五日”。此时正逢宋真宗御驾亲征至澶州,在寇准建议下,宋真宗登城督战,为宋军鼓舞,根据《宋史》记载,“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宋军士气大增。
澶渊之盟
此时的宋辽双方形势对比已然明了,宋军士气大振,而辽军深入宋境,丧失统帅,人困马乏,供给困难,身后还有一座坚城,极有可能陷入腹背受敌的形势。当辽萧太后派王继忠前往宋营表达退兵言和之意后,寇准极力阻止,边防大将杨延昭也派人上书称“应趁机扼守各路要道,对敌围而歼之,然后再乘胜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
无奈宋真宗与萧太后的政治默契一拍即合,萧太后方面败势已定,在这么僵持着说不定会出大事,但毕竟打这么远了,北宋也看见辽的军事实力了,怎么也得要一些好处再退兵;宋真宗方面,幸好辽统帅死了,澶州再破,下面就到开封了,赶紧停战,花钱买个安心不也挺好么,若不是寇准,也许不到澶州就停战了。
事实证明二者的整治眼光是不错的,辽国见好就收,并未多要,据说敲定和约的使者回来汇报岁贡30万的时候,还受到了宋真宗的表扬,堂堂大宋,一年给个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是很轻松的,以小代价博取了百年的边境稳定确实是稳赚不赔。
但看似双方互惠共赢的“澶渊之盟”实际上并非有利于北宋,一时的贸易往来,边民互通是和平发展的表面现象,对于国家战略上,燕云十六州的控制权并未掌握,这始终是北方边境的威胁,虽后来有金国“海上之盟”的许诺,但金国后代君主却不会买这个帐,依旧是北境最为薄弱的环节。再者“和平”表相下带来的“忘战去兵”成了大宋积弱的开端,以至后来“禁军、河北军、京师军武备皆废,只剩陕西军可用”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