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词的由来-中国二字的由来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二字的由来
中国一词的由来: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而相当于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可见春秋时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中国一词的由来
“中国”一词中国一词的由来的出现,历史是相当悠久的,学术界有认为,最早应该是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占卜辞中。而这里所说的“中国”,还不是一个国家的名字,而是老祖宗们用来表达地理位置的形容词。
古人那时认为,我们生活的地球是由天和地组成的,天在上地在下,天是圆的地是方的,高高在上的天空笼罩着正方形的大地,就叫作“普天之下”,简称“天下”。
而东西南北各多出的地方是大海,称为“四海”。天下在四海之内,简称“海内”。四四方方的大地的中心点,则为“天下之中”,而在那里建设起来的城市和政权,就叫“中国”。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的文物证据
“中国”一词最早可以查到文献或者文物证据的,是1963年在陕西宝鸡贾村出土的一口“何尊”上的铭文,成品时间大约是在西周初年。该铭文中写道,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中国一词的由来:“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
这段铭文的大意是,武王已经攻灭了商国,灭商后则告祭于天:我将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好自己的民众。显然,这里的“中国”指的是当时的“天下中心”,政权朝廷的所在地洛阳的。可见,在周武王和中国一词的由来他的儿子周成王时期,的确已经在使用“中国”一词了(“或”即“国”)。
中国的来历
“中国”一词,最早起源于汉代对中原称呼,后来民国重启用简称中国。
自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都自称“中国”,彼此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严格地说,古代“中国”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专有名词。当然,历史上的“中国”不等于今天“中国”的范围。我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
中国史前时代
中国历史悠久,如果自河洛古国(文明的胚胎)算起,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两个,即: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中华文明主要是由这两种区域文明交流、升华的果实。有历史学者认为,在人类文明史中,“历史时代”的定义是从产生文字之后算起,之前的时期称之为“史前时代”。史前时期的:有巢氏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 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中国的原始社会,起自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氏族公社又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