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出自-自相矛盾出自于哪个寓言?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自相矛盾出自于哪个寓言?
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难一》,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不管是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不管是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自己的矛刺你自己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来用以形容别人或自己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又用以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译文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能刺破所有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告诉人们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做事说话皆应三思而后行。
《自相矛盾》出自哪?
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难一》。
古时候自相矛盾出自,矛和盾都是作战用的武器。矛用来刺杀敌人,盾则用来保护身体,以免被对方的矛刺中。
传说很久以前,楚国有个卖兵器的人,在市场上卖矛和盾。为了让人家愿意买自相矛盾出自他的货,他先举起盾向人们夸口道:“你们看,我的盾是世上最坚固的盾,任何锋利的东西都不能刺穿它。”接着又举起他的矛,向人吹嘘说:“你们再看看我的矛,它锋利无比,无坚不摧,无论多么坚硬的盾,都挡不住它,一刺就穿!”
围观的人听了他的话都觉得很好笑,人群中有人问道:“依你的说法,你的矛无论怎样坚硬的盾都能刺穿,而你的盾又是无论多么锋利的矛也不能把它刺穿。那就拿你的矛来刺你的盾吧,看看结果怎么样自相矛盾出自?”
卖兵器的人听了张口结舌,无从回答,只好拿着矛和盾走了。
“自相矛盾”就是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做事、说话前后自相抵触。
自相矛盾出自于那本书 作者是谁
出自《韩非子·难一》自相矛盾出自,作者韩非。
《韩非子·难一》讲的是自相矛盾出自: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自相矛盾出自,说他的盾坚固得很,不管是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不管是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自己的矛刺你自己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来用以形容别人或自己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又用以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并且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名言名著。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运用的基础。韩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著有《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文章,后人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
扩展资料:
自相矛盾揭示道理:
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做事说话皆应三思而后行。
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在这些文章中,韩非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也为以后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自相矛盾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韩非子
自相矛盾成语出自于哪里?
自相矛盾 出自《韩非子》。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翻译: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
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