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发展-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 1、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 2、什么是人格发展?
- 3、人格形成的八个阶段
- 4、艾瑞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 5、人格发展八个阶段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艾里克森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考察人格的发展:
人格是一种独立的力量,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能把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理合起来,引导心理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决定着个人的命运。
人格的发展包括: 机体的成熟(生物的)、自我成长(生理的)、社会关系(社会的事件发展顺序)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
根据三个成熟程度分阶段向前发展的过程,把人格分为八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由一对冲突或两极对立的性格特质所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或重要转折点)即为个体每个阶段性格发展的主要任务。
如危机得到积极解决,会增强自我的力量,人格就得到健全的发展,有利于个人对环境的适应。
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就会削弱自我的力量,使人格不健全,阻碍个人对环境的适应。
前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扩大后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反之,会缩小后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
第一阶段:婴儿期(0-1岁)最为软弱,需要成人的照顾,对成人依赖最大。
发展主要任务: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从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着身体的康宁,感到了安全;
——反之,如果婴儿的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婴儿从生理需要混乱的满足中体验着身体的不适,产生最初的不安全感。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消极解决,就会形成惧怕感,成年后性格倾向于悲观、多疑、抑郁、烦躁等消极的人格特质。
第二阶段:幼儿期(1-3岁)自主对羞怯和疑虑阶段。
发展主要任务: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获得自主感和自我控制感,克服羞怯和自我疑虑。
——父母等养育着对儿童的行为限制适当,给予儿童一定自由,儿童就会建立起自主性和自我控制意识;
——反之,父母等养育着对儿童限制、批评过多,就会使儿童感到羞怯,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疑虑。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消极解决,就会形成“羞怯感”,成年后性格倾向于意志薄弱、依附、随意、敷衍等消极的人格特质。
——太过纵容,成年易形成肮脏、浪费、无秩序等生活习惯;
——限制太严,则易形成清洁、吝啬、忍耐等强迫性特点。
第三阶段:学前期(4-6岁)主动对内疚阶段,决定个人未来在社会中所能取得的工作上、经济上的成就,都与儿童本阶段主动性发展的程度有关。
此阶段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产生恋父/ 恋母的特殊时期,要求 母亲在此阶段要有意削弱自己在孩子生活中的重要性。
发展主要任务: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此阶段表象性思维发展任务最快的时期,想象力极为丰富,已开始了创造性思维,开始对未来事情的规划。(此阶段儿童富于幻想,喜欢童话故事,通过自己的想象去解释周围的世界)
——若父母肯定和鼓励儿童的主动行为和想象力,儿童就会获得积极的自主性,使其想象力和创造性充分发挥;
——反之,若父母经常限制儿童的主动行为,讥笑儿童不切实际的幻想,儿童就会丧失主动性,变得无所适从,并且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和内疚。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是消极解决,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不思进取、无计划性、优柔寡断等消极的人格特质。
第四阶段:学龄期(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阶段
发展主要任务: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现着“能力”的实现。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体验”从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可以从中产生勤奋感。
——如果这一阶段不发展这种勤奋,会使他们对自己能否成为社会有用的人缺乏信心,从而产生自卑感。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消极解决,会形成“无能”。
此阶段应教育儿童勤奋读书,参加社会活动,在各个感兴趣的领域尝试发现、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才能,同时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五阶段:青春期(13-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
发展主要任务:建立同一感,克服同一感角色混乱,必须思考他掌握的自己和社会信息,为自己确定生活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这一阶段如果能做到“发展的主要任务”这一点,就获得了自我同一性(心理社会同一感)
——反之,就会产生角色混乱即个体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产生消极同一性即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消极解决,就会形成不确定性。
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儿童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标志着个体人格的成熟,只有建立了积极的同一性,才能顺利的度过青春期,也才能顺利的解决成年后三个阶段(结婚、立业、晚年)的性格发展任务。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9-25岁)亲密对孤独的阶段
发展主要任务: 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这一阶段个体受生理发展的影响,开始与异性发生恋情,个体只有在自我同一性巩固的基础上获得共享的同一性,才能导致美满的婚姻而获得亲密感;
——如果这一阶段没有建立自我同一性,则会担心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而失去自我,从而有了孤独感。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消极解决,就会形成混乱的两性关系。
——发展亲密感对个体是否能满意地进入社会有着重要作用。
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6-65岁)繁殖对停滞阶段
发展主要任务:获得繁殖感,克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这时的男女拥有自己的事业,开始成家立业,会努力创造能提高下一代精神和物质生活水平的财富,关心和指导下一代成长,如果这一需求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繁殖感(即成就感)
——反之,若缺乏这种体验的人就会过度专注自己而产生停滞之感。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消极解决,就会导致自私自利。
第八阶段:成年晚期(65岁以后)自我整合对失望阶段
发展主要任务: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这一阶段,若前七个阶段顺利度过的人,具有充实、幸福的生活、对社会有所贡献,才会拥有充实感和完善感;
——反之,会因为生活的主要目标尚未达成而体验到失望。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消极解决,就会有失望和毫无意义之感。
什么是人格发展?
【■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早期童年经验;
(5)自然物理因素;
(6)学校教育因素;
(7)个人主观因素。
其中,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也就是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教育在人格的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自我调空系统即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决定因素。
人格形成的八个阶段
人格形成的八个阶段
艾瑞克·埃里克森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人格发展,是母亲婚外情而生下的孩子。人格发展他跟了母亲丈夫的姓,他并不知道亲生父亲是谁,母亲在他三岁的时候又再婚了。毫无疑问,埃里克森一直在努力解决自己同一性的问题。
他在1968年著作《同一性:青春期与危机》一书中提出:
人格从出生到死亡必然经历八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婴儿出生的第一年,这个阶段孩子经历“信任与不信任”的冲突。如果婴儿的需要无法得到持续满足,那么婴儿将会产生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会在他未来的人际关系中再次出现。
第二阶段:是从1.5岁到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经历“自主与羞耻和怀疑”的冲突。儿童开始学着探索,同时他还需要学着处理因小的失败或家长的惩罚而导致的羞耻和怀疑感。当个体学会平衡成功与失败时,他将会发展出健康的意志力。
第三阶段:是从3-6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要经历“主动与内疚”的冲突,儿童在学习游戏行为的同时也开始做出主动的、有目的的行为。在这个阶段,对儿童实施严厉的惩罚会导致强烈的愧疚感。
第四个阶段:6-12岁,儿童开始接受教育并学习一种社交技能。这便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这个阶段的儿童会产生勤奋感,但对努力的过分强调可能会导致儿童错误地将其自我价值和努力等同起来。
第五个阶段:12-18岁青春期,这个阶段个体进入“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在这个阶段,通过思考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将得到“我是谁”的答案——自我同一性。如果能战胜自我同一性混乱的问题,那么我们在这个阶段就产生统一的自我认同感,但也有可能产生“自我认同危机”的可能。
第六个阶段:18-30岁,要经历“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在这个阶段,我们会体验爱情,并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第七个阶段:35-60岁,会经历“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这个阶段,我们为下一代而努力,或者通过社交、文化等为社会做出贡献。
第八个阶段:最后一个阶段是“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阶段,这一阶段大约从60岁开始,在这一阶段,个体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可能因为对自己的过去感到满意而过着平静的老年生活,也可能对自己的老化和面临死亡感到绝望。如果个体能成功的解决冲突,他将获得超脱。
人格从出生到死亡必然经历八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通过成功解决每个阶段遇到的冲突,我们将发展成为心理健康的人。
如果不能解决每个阶段的冲突,就会出现心理上的问题,如缺乏信任感或强烈的内疚感,这些问题将伴随终生。
【除非学习转换信念完整他。】
对于生存而言,希望是个体最早出现的也是最不可或缺的德行。
——艾瑞克·埃里克森
艾瑞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艾里克森提出人格发展,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从出生到死亡经历人格发展了8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会经历一个重要转折,艾里克森用危机表示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阶段 1: 年龄0~1岁, 发展危机:信赖-不信赖; 品质:希望。
阶段2:年龄1~3岁, 发展危机:自律-羞愧; 品质:自我控制。
阶段3:年龄4~5岁, 发展危机:创新-罪恶; 品质:生活目的。
阶段4:年龄6~11岁, 发展危机:勤奋-自卑; 品质:能力。
阶段5:年龄12~20岁,发展危机: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 品质:忠诚。
阶段6:年龄20~24岁,发展危机:亲密-孤独; 品质: 爱。
阶段7:年龄25~65岁,发展危机:抚育后代-自我关注; 品质:关心人格发展他人。
阶段8:年龄65~死亡,发展危机:自我整合-失望; 品质:智慧。
人格发展八个阶段
学习信任阶段
人格发展任务:发展信任感,克服信任感
完成获得积极品质: 希望
发展障碍者特征:面对新环境时会焦虑不安
成为自主者阶段
人格发展任务:培养自主感,克服羞耻与怀疑
完成获得积极品质: 意志
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性:缺乏信心,行动畏首畏尾。
发展主动性阶段
人格发展任务: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完成获得积极品质: 目的
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畏惧退缩,缺少自我价值感。
变得勤奋阶段
人格发展任务: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完成获得积极品质: 能力
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
建立个人统一性阶段
人格发展任务:建立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完成获得积极品质: 忠诚
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生活无目的、无方向感,常感到彷徨迷失
显示充沛感阶段
人格发展任务: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完成获得积极品质: 品格
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与社会疏离时感到寂寞孤独
承担社会义务阶段
人格发展任务: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
完成获得积极品质: 关心
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不关心别人与社会,缺少生活意义
达到完善阶段
人格发展任务: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完成获得积极品质: 智慧、贤明
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悔恨旧事、否定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