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等级划分-地震等级划分 地震有哪些级别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 1、地震等级划分 地震有哪些级别
- 2、一共几级地震
- 3、地震共分为几个等级? 如何区别每个等级
- 4、地震等级怎么划分?
- 5、地震震级分为几个等级
- 6、地震等级有哪些呢?
地震等级划分 地震有哪些级别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是一种自然灾害。地震等级分为九级,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2.5级以上人有感觉,具体如下: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M≥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如果震源不是很浅,一般不易觉察。M≥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M≥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M≥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M≥7级,小于8级的称为大地震。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一共几级地震
我国将地震烈级分为12个等级
1级:人无感觉,仅仪器能记录到。
2级: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3级:房间中的一小部分人感到它处于静止状态。地震就像一辆大汽车经过,车门和窗户发出轻微的声音,悬挂的物品有些晃动。
4级: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门窗震动作响,器皿发出碰撞声。
5级:房间里的每个人都感觉到了,外面的大多数人都感觉到了,房屋颤抖,房间的屋顶和墙壁上的灰尘或灰泥掉下来了,裂缝出现在墙壁的灰色表面上,并且不稳定的餐具倒过来。
6级:室内群众惊慌失措,纷纷跑出,树木摇动,架上物品掉落,老朽和劣质房屋损坏,个别屋顶掉瓦或墙体微裂。
7级:人惊逃,房屋普遍掉土,壁面裂,房屋局部破坏,不牢固的房屋倾倒。
8级:人们难以行走,砖房中的裂缝,烟囱掉下,普通建筑物受到严重破坏,并出现地面裂缝。
9级:人坐立不稳,地表有地裂,喷水冒砂,水管折裂,建筑物多倒塌,路基裂缝,铁轨局部弯曲,山区出现流土、滚石和崩滑。
10级:人有抛起之感,地表地裂成渠,甚至有基岩裂缝,山崩滑坡,桥梁水坝损坏,铁轨轻弯。
11级:大量的人畜死亡,很少的建筑物存在,铁路被扭曲,地下管道被毁,洪水泛滥。
12级:建筑物毁灭性破坏,地面起伏如波浪,大规模变形,山河改观。
地震共分为几个等级? 如何区别每个等级
一、根据震源深度进行分类:
1、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地震,大多数破坏性地震是浅源地震。
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公里。
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纪录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786公里。
二、按震级大小分类
1、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
2、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
3、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
4、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叫巨大地震。
扩展资料:
一、传播方式
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称为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
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横波是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
二、地震震级
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用“级”来表示。 震级的标度最初是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C.F.Richter)于1935年研究加里福尼亚地方性地震时提出的。
规定以震中距100km处“标准地震仪”(或称“安德生地震仪”、周期0.8s,放大倍数2800,阻尼系数0.8)所记录的水平向最大振幅(单振幅,以μm计)的常用对数为该地震的震级。后来发展为远台及非标准地震仪记录经过换算也可用来确定震级。
震级分面波震级(MS)、体波震级(Mb)、近震震级(ML)等不同类别,彼此之间也可以换算。用里克特的测算办法计算,到2000年已知的最大地震没有超过8.9级的。
最小的地震则已可用高倍率的微震仪测到-3级。按震级的大小又可划分为超微震、微震、弱震(或称小震)、强震(或称中震)和大地震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
地震等级怎么划分?
一、地震等级及破坏力如下:
第一级,人们并未感觉到震动。
第二级,人在高楼才能感觉晃动。
第三级,在地面的室内能感觉到,悬挂对象也晃动。
第四级,连汽车也晃动,严重的话木墙或窗架会出现裂缝。
第五级,容器中的液体溅出,睡觉的人会被震醒,小物体会移位。
第六级,墙上挂的图画会掉下,家具移动,人们会因为害怕纷纷逃到屋外。
第七级,人会站立不稳,池塘出现水波。
第八级,砖石墙部分破裂倒塌,树枝断落。
第九级,是很严重的,地下水管破裂,地面出现裂缝,小建筑物倒塌等等。
第十级,水库出现裂缝、桥梁被破坏,铁路扭曲等。
第十一级,地下水管及阴沟系统全被破坏。
第十二级,全面破坏,连巨石也震动移位。
注:里氏规模4.5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监测到。
二、震级简述:
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
地震震级分为几个等级
地震震级分为九级,一般小于2.5级地震等级划分的地震人无感觉,2.5级以上人有感觉,5级以上地震等级划分的地震会造成破坏。
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划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级。单位是里氏,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释放能量越大,地震震级也越大。
扩展资料:
地震震级是通过仪器给出地震大小的一种量度,考虑到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震级的测定需要考虑地震深度和震中距离。测定地震是依靠仪器记录的地震波。取不同的地震波震相可以求得不同的地震震级。通常所说的里氏震级是一种近震震级。地震等级划分我国使用的是统一震级Ms,最后的结果是取多台的平均震级。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来决定。释放出的能量愈大,则震级愈大。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是通过地震仪记录的震波最大振幅来确定的。由于仪器性能和中距离不同,记录到的振幅也不同,所以必须要以标准地震仪和标准震中距的记录为准。
地震等级有哪些呢?
地震等级有以下几种:
1、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2、M≥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3、M≥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4、M≥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5、M≥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
6、M≥7级,小于8级的称为大地震。
7、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产生的原因:
因为地壳在板块运动的过程中累积应力,当地壳无法继续累积应力时,地壳会破裂,释放出地震波,使地面发生震动,地震可由地震仪透过对地震波的观察来量测,
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地震烈度指地震在该地点造成的震动程度,地震的发生处称为震源,其投影至地表的位置为震中。
并非世界上所有的地区都会发生地震。地震与火山分布一样,主要集中在板块相互作用的地区。目前世界上主要分为三个频繁发生地震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占80%)、从地中海一路向东延伸至喜马拉雅山区和印尼的欧亚地震带、位于各大洋洋中脊的洋中脊地震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