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银价今日白银价格-周大福珠宝可以代工白银吗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 1、周大福珠宝可以代工白银吗
- 2、近代贸易体制含义
- 3、古代四五钱是多少银子
- 4、历代铜钱传世比例
- 5、为什么币制改革增加了对外国资本的依赖
周大福珠宝可以代工白银吗
亲,您好,周大福珠宝是可以代工外来银饰国际银价今日白银价格的,但需要支付一定国际银价今日白银价格的损耗费 大概几元一克
对于外来金银饰,周大福是有相应回收和加工政策的,其中的市场价行情需要国际银价今日白银价格你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了解具体回收政策,每个地方加工价也是不一样的
在普通市场上购买银首饰的价格远远比不上周六福的银首饰价格,但是采用的却是同样材质的银,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这是因为周六福银饰的做工比较好,就拿周大福的银手镯举例,材质同样是采用5-6元/克的银,一个手镯也就几十克,售价却要上千元之高,这样看周六福的银价似乎比市场价要贵将近一倍。而相同档次的老凤祥的银价却几乎和市场价是一样的,并不像周六福的银价那么夸张。
首先,周六福的首饰加工技术是非常成熟的,并且周六福在前期的宣传力度非常之大,之所以今天的消费者对于周六福几乎是人尽皆知,那是因为周六福花费巨资请明星代言,打造周六福的名气,这些成本都是要加到售价里面去的,所以这就导致了周六福银饰价格这么贵,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这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因为消费者买首饰图的是一个时尚、流行,并不是首饰本身值多钱,周六福银饰就是这样一个紧跟时尚潮流的品牌。正是这样才使得周大福银价比市场价贵
就是因为其中利润惊人,所以周大福对于外来银饰也是可以进行加工处理和回收的,您可以放心去店里进行咨询
问题还没解决?快来咨询专业答主~
周大福可以加工外来银饰吗
在线
3596位答主在线答
服务保障
专业
响应快
马上提问
抢首赞
分享评论
真的翡翠手镯多少钱的忌讳-三不买记住这几点
值得一看的翡翠手镯相关信息推荐
大多数人对于翡翠的了解,可能仅限于翡翠成品,却不知道翡翠原石是什么,更不知道翡翠原石会出现在哪些地方,来这手把手教你辨别翡翠
宁波合悦珠宝有限公司广告
银镯子婴儿-京东珠宝首饰,一见倾心!
宝宝银手镯 s925银小孩手镯 银饰女宝宝婴幼儿童镯生日满月周岁礼物女童手镯子 实心银小孩儿手镯 猫咪对头童镯一对 约23.5克(配证书)
¥289 元
宝宝银手镯 s925银小孩手镯 银饰女宝宝婴幼儿童镯生日满月周岁礼物女童手镯子 实心银小孩儿手镯 猫咪天使童镯一对 约27克(配证书)
¥309 元
宝宝银手镯999度银一对婴儿银饰品儿童银镯子新生儿小孩满月男女嘉慕晓 一对聪明伶俐有铃铛G
¥52 元
宝宝银手镯999度银一对婴儿银饰品儿童银镯子新生儿小孩满月男女嘉慕晓 一对聪明伶俐无铃铛G1
¥52 元
京东广告
周大福的银饰店内,可以买到金饰吗?
帐号已注销
服务态度好
周大福的银饰店内,可以买到金饰的,周大福是以卖金饰为主,银饰为辅。
近代贸易体制含义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指的是中国从清代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的半殖民地型的对外贸易。主要表现在协定关税、洋行垄断、长期入超以及进出口商品结构和不等价交换上。
协定关税
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不久又失掉了海关行政权。1843年英国与清政府制定第一个协定税则,主要进口货的税率比以前粤海关的实徵税率降低了一半以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提出值百抽五的原则,再次降低税率。但实征从未达到5%。1902年修订协定后,进口货平均实征在3.2%左右,成为举世罕见的最低税率。这自然极有利于外国商品在华倾销,而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在中华民国时期,经过1924~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民众性的关税自主运动,国民党政府与列强协商,于1929~1934年四次修订税则,进口货的平均实徵税率才逐渐提高到27%左右。
洋行垄断
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一开始就由外国在华的洋行垄断。不但进口全部由洋行经营,即使出口,也是中国将商品卖给口岸的洋行,而非运销国外。所有进出口结汇、信贷、保险和航运,都由外商经办。外国银行掌握了全部外汇,并决定汇率。洋行雇用华人做买办,建立买办制度,并通过买办建立了通商口岸到内地城镇的商业网,为洋行推销洋货和汲取出口物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华商国际贸易业日兴,分享部分利益,但未能改变洋行垄断的局面。1936年,国民党政府应外国政府要求,管制锑、钨等战备物资作为偿还外债之用。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易货偿债范围扩大,国民党政府管制了所有重要出口物资,出口贸易遂大部转入官僚资本之手。
贸易总额
贸易总额和长期入超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除鸦片外,并未能很快在中国打开销路。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取得内地航运通商和免纳厘金等特权后,市场才逐步扩大。1895年甲午战争时,进出口总值达3.1亿余海关两(一海关两合 1.558银元)。而入超达2840万海关两。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已先后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的对华贸易也急速膨胀,1931年贸易总值达23.4亿余海关两,入超达5.2亿余海关两。旋因东北市场被日本占领,以及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贸易额锐减,到1936年仅有10.5亿余海关两。抗日战争时期,币制混乱,若折合美元计算,则1941年后方和沦陷区合计,贸易总额仅保持1931年水平(未计美元贬值)。战后,1946年,贸易总额有了一定增长。中国近代对外贸易情况如表所示。
贸易总额中,各国所占比重则以它们在华的政治、军事、经济势力的消长为转移。大体上,早期是英国执牛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渐居上风,抗日战争后则为美国所独占。
商品结构
进出口商品结构及其价格决定进口商品中,早期除鸦片外,纺织品占绝大比重,随后化工产品、煤油、钢铁机器等渐居重要地位,后期并有不少粮食进口。出口商品中,早期丝、茶占70%以上,其后大豆、桐油、猪鬃日居重要地位,矿产品亦出口日增。这种商品结构充分显示了殖民地性贸易的特点,一度曾演成中国出口棉花、进口棉纱、布以及出口铁矿砂、进口钢铁的格局。这种商品结构,造成工业品与农产品之间的不等价交换,并因价格水平的变动而加剧。
进口商品价格
进口商品价格完全是由国际市场决定。出口商品如丝茶,原有左右市场供需的能力,但自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就丧失了价格主动权。其后的大豆、桐油、猪鬃、钨、锑等也是这样;所有出口价格都决定于国际市场或国际协定,而与国内生产成本无关。加上国外垄断资本和洋行的操纵,于是在价格水平上升时,进口价格上升的幅度常大于出口价格,而在价格水平下降时,出口价格的下降又快于进口价格,这就形成价格剪刀差,使中国在国际交换中遭受长期性的损失。由于前述的商品结构,这种剪刀差又反映为国内市场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以至所受损失大部分是由农民负担。这种现象,又因银价的变动而加剧。1935年以前中国是用银国家,而银价主要由美国操纵。1926~1931年国际银价长期下降,中国物价虽有上升,但反映到农民小生产上则是缓慢的。洋行实际是按照国际价格用贬值了的银元付给农民,收购出口商品,收取双重利益。也在此时,中国的贸易入超达到最高峰。这以后,国际银价上升,中国陷于市场危机,美国于1934年实行购银法案,使中国的白银危机达于顶点;而其直接结果之一,则是造成江南一带农村破产。
古代四五钱是多少银子
一两银子为500元国际银价今日白银价格,五钱是250元
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国际银价今日白银价格?很多人都讨论过。现在很多人其实是毫无概念国际银价今日白银价格的。特别现代某些电视剧误导,好象古时候老百姓随时都带着银子上街,随便买个馒头要一两银子,简单吃顿饭上百两,给小二打赏也十几两,几十两,好象一两白银跟我们现在一块钱似的,显示出当前中国的影视创作人无知和不认真到国际银价今日白银价格了何等程度。要知道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而且还是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才有的数字。其实古代大部分老百姓一辈子都没有见过银子,国际银价今日白银价格他们使用的都是“钱”,即铜板,我们常说的“没有钱”,就是指没有铜钱。
白银和黄金是朝廷明令禁止在民间流通的货币,所以民间大多用钱或钞。钞:就是布做的货币。大量使用铜钱不方便,于是“而商贾沿元之旧习用钞,多不便用钱。”《明史》志第五十七 食货五。所以说,进行大宗货品交易的商人是用钞的,而不是整箱子整箱子的用白银和黄金。
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是明朝末年白银与现在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首先要了解,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这是常常变动的,不同朝代兑换比例不一样,同一朝代不同时期也不一样,不像现在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另外,明朝一斤相当与现在的596.8克,一斤十六两,一两折合现在的37.3克。
根据以下描述:
“每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明史》,志第五十七 食货五。
“於是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 《明史》,志第五十四 食货二。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明朝前中期黄金白银比为1:4或1:5,而1644年前后境外白银大量流入,1两黄金约可兑换8两白银。
得到第一个结论:1两黄金=8两白银=8000铜钱
要讨论货币购买力,一般通行的是两种方法。一种是以黄金的价格作为基准来换算的,以国际金价来推算白银和铜钱今天的价值。另一种方法则是同时使用米价和银价作为基准,来进行推算的。
1) 国际黄金基准牌价,金价基本上在600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我们就以600美元(2006年9月26日)为一盎司。一盎司为31.1克。明朝1两为今天的37.3克。这样一算明代一两黄金相当于719.6美元,以今天(2006年9月26日)的外汇基准价来算,100美元兑换人民币 791.5元来算,相当于5695.75元。根据1两金为8两银,1000钱换算,明末一两白银相当于711.97元,取712元;一文钱等于0.7元。
2) 白银基准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11美元(2006年9月26日)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的换算相仿,一两银子也就是1000铜钱,相当于104.4元人民币,取105元。
3) 米价基准。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米价如下:
明神宗万历时(16,17世纪之际) 白米(石)0.7-1两
明崇祯十四、五年(1641,1642) 米(石)3.6两(南京一带大灾时空前高价);米(石)5两(上海米价)
明崇祯末、清顺治初米(石)2-3两
崇祯后期,灾荒加上战争,粮价上涨很厉害,同样1两白银买粮食可能买不了多少,可是买其他东西的时候却有可能很值钱,因此这阶段的数据不能作为一般购买力的参考。这里采用万历时期的最高价格作为一般物价水平,取每石1两白银来计算。明代1石合94.4公斤,按照现在大米价格3元/公斤计算,一石米折合人民币283元,即1两白银折合283元人民币。
这样,我们最后得到三个数据,1两白银分别可兑换人民币712元,105元和283元。其中黄金的价值历史中一向比较稳定;虽然今天的粮食产量比古代大了很多,但是考虑到中国现在14亿人口在消费,而明朝中后期保守估计人口也有七八千万,因此粮食价格可以做为一个重要基准;考虑到白银的比价在各历史时期变化比较大,可参考性比较弱。
因此,我们取黄金基准的712和粮食基准的283取平均值,即497.5元。为了凑整数,便于换算,也便于大家有个感性的认识,这里取1两白银折合人民币500元。因此按照前一个比价的结论我们得到明朝中后期的货币兑换数据:
这就是我们的第二个结论:
1两黄金=人民币4000元=8两白银
1两白银=人民币500元=1000钱
1钱=人民币0.5元
由于实际上,1两白银至少能兑换1500钱,则1文钱=0.33元,也可以大略地认为是三毛钱。
另外说个小知识,1两=10钱=100分,所以,一钱银子=50元人民币,一分银子=5元人民币,也就是10-15个铜钱左右。
这样,我们对明朝中后期到清前期的物价就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概念。
明朝一个从九品官员的月俸是五石,也就是月薪2500元;未入流官吏月俸三石,合1500元,这是政府最基层公务员的工资。正一品官员月俸八十七石,合人民币43500元/月,年薪52.2万元人民币,这可是当时政府总理的薪水,想来也不过分。
在明代,据说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如果粮食自给自足,钱只用来买点柴米油盐的话,一年750多块钱过日子是挺苦,不过也不是不可能,大家可以问问老一辈,他们过过这样的日子,甚至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现在还在过这样的日子。
袁崇焕杀毛文龙,得到士兵两万八千人,上书皇帝要求:“岁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虽然这是为了笼络毛文龙的旧部而增加了的军饷,但是也能看出个大概。就是说,养活一万人的部队,每年需要军饷15万两,粮食4.86万石即900万斤。用现在的话换算过来就是,2.8万人的一个军,一年的维持费用为7500万元人民币,可以吧?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募兵,规定每人年饷银为10两,到北方蓟镇后,守卫边墙的募兵年饷增至18两。这都是战略要地的募兵价格,如果不是要参加重要战斗,或者不是在重要地域,募兵的价格要更低:明修《武进县志》称当地 “受募者日银一分”,年饷还不足4两的。到崇祯年间,战乱频繁,大量百姓流离失所,食无所依,募兵变得容易,加上朝廷财政紧张,军饷又比同期低了很多。
因此,得到第三个结论:维持一支万人部队的正常消耗应该是每年白银8万两,粮食4万石。
崇祯三年,御史郝晋言:“万历末年,合九边饷止二百八十万。今加派辽饷至九百万。剿饷三百三十万,业已停罢,旋加练饷七百三十馀万。自古有一年而括二千万以输京师,又括京师二千万以输边者乎?”我们来计算一下崇祯三年税赋:辽饷,九百万;练饷,七百三十馀万,加上正常税收二百万,总共是一千八百三十万两。假设国家什么都不干,只养军队的话,能养活180万人的队伍。
综上所述,我们一共得到了三个结论:
第一个结论:1两黄金=8两白银=8000铜钱,
第二个结论:1两白银=人民币500元,1两白银=10钱白银=100分白银,
第三个结论:一支万人部队每年的正常消耗应该是:白银8万两+粮食4万石
历代铜钱传世比例
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
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
民以食为天,所以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白面(斤) 九文,
根据1石=100斤(按现在的重量约6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3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1两白银:约值180元 。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5元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诸多因素并凑整数,便于换算和建立感性认识,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18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18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18元 ,1石米=1两白银
点击
为什么币制改革增加了对外国资本的依赖
内容摘要】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实行法币政策。法币政策的推行是中国近代货币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国民政府建立之初,国内币制混乱,严重影响了工商业以及外贸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严重阻碍了国家的统一。本文着重分析币制改革的原因,说明币制改革是由于当时的形势和国内外综合因素相结合的结果,并且进一步分析币制改革的影响,其影响有利有弊,我们应持以客观的态度。
关键词: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原因影响
南京国民政府在1935 年11 月实施币制改革,有其深刻而复杂的因素。总体来讲,它是顺应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南京政府早就存意要采取的改革措施之一。本文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的原因作客观分析,从两大方面进行论述:一、国内因素;二、国际因素。一、国内因素
第 1 页
工业路由器—映翰通网络
点击立即咨询,了解更多详情
咨询
北京映翰通网络技术.. 广告
其一,废两改元以后,虽然本位币得到统一,但是中国的货币发行权极为分散。不但国家发行,而且私人、中外企业、金融业和非金融业都可以发行,可发行纸币的银行就有30多家,纸币发行额达3亿元。这种状况极不利于国内商品流通、对外贸易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不利于国家财政金融的稳定。更重要的是,各个金融急供发行纸币的准备金又由各发行机构自行保管,没有集中统一的保管制度,准备金不足的现象甚为普遍。清政府和北洋政府对此都缺乏有效管理。这样一来,政府对内不能运用通货保护和发展本国经济,对外又不能利用币值的伸缩争取外汇的主动地位。因此国内社会各阶层要求货币统一的呼声日益高涨,有识之士迫切要求实行币制改革。
其二,当时中国市场上流通的货币种类多样,数量极大。各方发行的钞票五花八门,混乱至极。当时的中国,从货币流通的角度去看,“每埠为一国,吾国实
第 2 页
不于已分为十百千小国”。不但银元、银两种类繁多,重量和成色各不一样,而且银元和银两之间无固定的比率。在辅币方面,也是五花八门,有众多的相差很大的制钱和铜元等。流通的纸币也至为混乱。在通商大埠,流通本国或外国的银元券居多;在内地都会,政府纸币流通为多;在偏僻城乡,多流行各种商店、钱庄或其他非金融组织所发行的私票。这么多的货币,市价各异,计量标准零乱,给商品交换带来极大困难,直接影响着国计民生,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所以长期以往,各地交流减少,商品不能流通,势必导致市场凋零。
其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我国的白银大量外流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稳定。白银的外流引起了银价大幅度上涨,导致国内银根紧缩,银行挤兑,物价猛跌,货物滞销。又由于物价猛跌使商店经营赔本导致商业萧条,工厂倒闭,国民经济陷入崩溃边缘,全国主要
第 3 页
工业营业额大幅度下降。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增加和华侨汇款减少,使中国对外收支逆差增加,直接造成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和困难。财政金融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基础,所以国民政府必须采取紧急救急措施。
其四,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现实的考虑也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增加财政收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来,为了镇压人民,排除异己,大力强化国家机器,扩充军队的实力,并且采用高薪聘请外国军事顾问、开办军官训练团、补充和更新武器设备等办法来加强自己军队的武装。另外,国民党政府还建立了各种庞大的特务组织,利用它们来加紧镇压革命运动,对内部的异己力量进行监视、控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严密的统治网。与此同时,还依靠其庞大的军队,不间断地对革命武装进行进攻。从1930年12月到1934年10月,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围剿”,红军长征后,又布置大批军队对红军和
第 4 页
南方游击队进行围追堵截。维持庞大的军队、进行内战、维护国家机器运转,必然需要庞大的军政开支,军费支出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庞大的财政赤字使国民政府
在1935年前后陷入了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
其五,1930年中原大战后,国民政府虽然在政治上军事上取得了较大的优势,但是,国民政府仍无法掌控或完全控两广、云贵、青海等地。地方实力派仍有较强大的实力,他们不但拥有自己的势力,而且在经济上自行其是,如两广、山西等成立自己的银行,铸造银元,发行纸币,西藏和新疆也在自行铸造货币。地方实力派作为一种潜在的力量,仍可对国民政府构成威胁。他们拥有的地方金融权是对抗或挑战国民政府的经济基础,因此,为了加强对方的掌控,国民政府除努力加强对地方的政治和军事渗透外,必须从经济上取得对地方的控制权。
第 5 页
其六,防备日本扩大对中国侵略的战略需要。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举国震动。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虽一味依赖国联,幻想通过国际调解,以妥协的办法解决东北问题。但面对日本无视国际法准则、咄咄逼人之势,不难看出日本的企图,日本不久之后定会大举侵犯中国。为了及早做好应战准备,未雨绸缪,必须采取可行的措施。如果实行币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与英美的关系,从而牵制日本。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此政策筹备大量的财力。
二、国际因素
其一,美国的白银政策引起中国白银大批外流。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美国为了转嫁国内危机,1933 年12 月和1934 年5 月,美国国会通过了《银购入法》和《白银法案》,宣布白银收归国有,禁止白银出口,发行银券,提高银价,四年内每
第 6 页
年收购白银2442 万盎司。美国白银政策的施行,很快引起世界白银价格的上涨,各国通货(纸币) 对中国通货(银币) 的比价就日益低落,严重影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正常进行,间接促使中国国内物价低落,部指数下降2117 % ,大批工商业破产倒闭,币价高涨,通货紧缩。与此同时,中国的关税税率增加的速度又达不到汇率降低的速度,使中国的国际收支频频出超,使大量中国库存白银外流。
其二,英国为了维护在华的既得利益,防止遭到美国与日本的排挤,支持中国的币制改革。“凡个人或与其他英国人民或非英籍人民,共同以现银偿还全部或一部分之债务者,应以违法论。得处以三个月以内之监禁,或连带苦工,或处以50磅以下之罚金,或处以监禁及罚金。”1法币政策规定外汇通过英镑来计算(法币一元合英镑一先令二便士半)。英国是最早入侵中国的老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华有其特殊的经
第 7 页
济利益,它的态度表示支持中国。1935年2、3月间,英国向美、日等政府建议共同商定方案向中国进行集体援助,美、日拒绝了这一建议。但是后来出自于利益的考虑,美国倾向于支持。
虽然英美等国支持中国的法币改革有其复杂的因素:既有出自自身利益插手中国的币制改革以加强对中国货币制度的影响,又有基于当时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种种考虑。但不管怎样,英美等国支持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是有利于法币在全国推行的。
综上所诉,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不是偶然的,它是国内国际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而产生的。不管是为了解决国内金融危机,增加财政收入,加强军队武装抵御外侵,还是取得有利的国际关系,币制改革获得了成功。
“谈到抗战时期法币予人的印象,通常为通货膨胀造
第 8 页
成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是祸国殃民的祸首,罪无可逭。就法币的结局而言,确实如此,但此情况只是看到果,而非因;且战后的问题更行严重。当法币初行时效果良好。”对于币制改革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部肯定,本文将从两方面来介绍它的影响。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方面。
一、积极影响
其一、实行统一发行,采取管理纸币制度,不仅符合世界货币发展的共同规律,也是货币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进步,有力的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法币改革结束了中国货币混乱的状态,实现了币制的统一。中国在1935 年实行法币之前,货币
制度极度混乱,币制改革实施后,以前众多纷乱的货
第 9 页
币被中央、中国、交通等银行的“法币”所取代,法币的发行一举结束了中国货币混乱的状况,实现了中国币制的统一,整饬了货币流通秩序,这对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其二、法币改革的成功促使了物价回升,促进了国内农、工、商业的发展,为抗战做了较充分的物质准备。1935 年法币改革之前,中国实行银本位制度使中国经济往往由于受到世界市场银价涨落的影响造成经济困境。1929 - 1933 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期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给中国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灾难。中国虽然实行银本位制度,但是中国不是世界主要产银国家,银矿资源贫乏,白银产量有限,大量的白银外流必然造成通货紧缩,其在经济方面的直接恶果就是生产成本加大,工厂亏本,纷纷停工减产,甚至关闭破产。工厂倒闭,停工减产造成大批工人失业,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危机加深。法币改革的
第 10 页
成功增加了货币流通量,促使物价逐渐回升。物价的适度回升,缓和了国内通货紧缩的现象,使商业和生产变得有利可图,因而刺激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
其三、实施了法币改革摆脱了世界银价涨落对中国的影响,缓解了金融危机和财政困难,为准备战时财政,促进全国的实质统一创造了条件。币制改革以前,由于中国实行银本位制度,中国的金融行市时常受到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而发生波动。白银大量外流造成内地白银加速流向上海,造成内地金融市场恐慌。法币实施后,废除银本位制,将全国五亿盎斯白银全部收归国有,既不准买卖,也不许流通,使法币完全与现银脱钩,法币改革割断了中国货币与白银的直接联系。从此,中国货币制度得以稳定,不再受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
其四、法币改革的成功鼓励了国内储蓄的增加,促进
第 11 页
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并使侨汇、外资回流,增强了抗战前期的国力。法币政策的实施确定了法币的对外汇率,方便了国内资本参与国际市场的流动与竞争,有利于国际收支的平衡。法币稳定的对外汇率避免了银本位制下以白银偿还外债时,由于世界银价的波动所带来的损失;而法币稳定的对外汇率也吸引了海外侨汇的增长,增加了国家的外汇收入。同时,法币稳定的对外汇率还避免了过去由于银元币值不稳而带来的贸易风险,刺激了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法币改革的成功,使法币币值和外汇汇率得以稳定,这也有利于鼓励国内储蓄的增加。银行存款的增加,有利于增加对企业的投资和放款,支持了国民政府战时财政军费的开支,这对抗战的支持作用是不能抹杀的。法币的外汇价格的稳定,对提高法币的威信、促进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都有积极作用。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增强抗战前的国力起了积极作用。稳定的国内市场,调低的对外汇率,使曾经因对通货稳定缺乏信心而减少的侨汇也大量增加。同时也促使了外资的回流。
第 12 页
其五、法币改革成功集中了国内资金,有利于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调整和转变,支持了大后方的战时财政,为长期抗战起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币制改革使国民政府可以通过强制推行法币这一手段总揽货币的发行与回笼,从而可以使国家能在抗战中最大幅度地掌握和调度资金,最大可能地掌握现金和集中白银等贵重金属,以作为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军火物资的经费之用。尽管法币实施时,收兑社会持有的白银及银元是强制性的,但这种强有力而且有效集中资金的手段,在某种程度上起着集中全民族的物质力量去战胜日本侵略者、求得民族生存与解放的作用。
其六、法币改革的成功打破了日本侵略者的经济侵略计划,在金融方面给予了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国民政府在法币方面的重要政策调整,使得日本帝国主义不仅没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在货币战———物资争夺战上也没能战胜中国,而这种政策的调整是银元等硬币流通时所做不到的。
第 13 页
其七,法币改革使得英镑和美元与法币挂钩,有利于中国的国际关系,一定程度上是中国的威信有所提高。这也就稳定了民心,是国内的形势稍稍好转。正因为这样,使得日本与英美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于是英美在相当程度上可以牵制日本,这对中国为抗战做准备是有利的。
综上所述,1935 年国民政府法币改革对抗日战争的在经济方面的直接效果是非常显著的:统一了全国货币,终止了中国货币的紊乱状态,摆脱了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稳定了金融市场;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刺激了农、工、商业的发展,使中国国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稳定了外汇汇率,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集中了国内资金,大力支持了大后方战时经济。这些都在金融等方面完成了对日作战的准备,增强了抗战前期的国力,在抗日战争中起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第 14 页
二、消极影响
其一、国民党实施的法币政策为通货膨胀种下了祸根。币制改革之前的银币,它一方面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交换媒介,同时又是具有价值的商品,因此它不可能随意滥发而造成通货膨胀。但是作为纯粹价值符号的纸币,情况就不同了,它在商品流通中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它的发行必须以相当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纸币发行量如果超过这个限度,货币就会贬值,通货就会膨胀,并且法币是一种不兑现纸币,其本身是没有价值的。“有人用实物类比统计过国民党政府的货币贬值情况:百元法币在
公元1937年可买黄牛2头
公元1938年可买黄牛1头
公元1939年可买猪1头
第 15 页
公元1941年可买面粉1袋
公元1943年可买鸡1只
公元1945年可买鸡蛋2个
公元1946年可买1/6块肥皂
公元1947年可买煤球1个
公元1948年 8月19 日仅为五百分之一两大米
公元1949年 5月等于五十亿分之一两大米”
不管这则数据是否精确,但是我们毫无疑问的可以看出法币政策实施后的通货膨胀。国民党这种前所未有的恶性通货膨胀,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广大劳动群众辛苦赚来的钱,转瞬间便化为废纸,其惨状是难以想象的。
第 16 页
其二,法币政策导致的通货膨胀进一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大发国难财。他们利用强制手段夺取人民的财富,导致人心尽失,民众怨极。他们没有很好的调整社会经济,反而挑起内战,使得人民不堪重负,最终导致了国民经济的全盘崩溃。
其三,从对外关系来说,法币政策采取法币与英镑、美元发生固定比价的做法,从而使英美帝国主义攫取了中国的货币权,进一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金融,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这表现在法币对外汇价稳定的条件下,帝国主义国家可以避免汇价涨落的风险,向中国倾销大量的商品,使中国的对外贸易始终处于不利的地位。
综上所述,国民党政府实施的法币改革,有着国内和国际诸多因素。在当时国内币制混乱,白银外流,财政困难,面对国内还未统一,日本企图吞并中国的情
第 17 页
况下以及国际形势所迫等综合因素作用下而实行的。总的来说,法币政策是南京国民党政府在特殊的情况下实行的特殊手段。其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国内市场,缓和了金融危机,解决了财政困难,为抗战积累了物质基础。但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法币政策本身发展的阶级性,以及由于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等客观形势的变化,法币政策影响和作用,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由于它是国民党政府在英美帝国主义的控制下实行的,所以从一产生就打上了殖民主义的烙印,成了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靠,对内搜刮的工具,也给了帝国主义控制中国货币的机会,并且它“生不逢时”在刚刚露出头角之时,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造成中国经济恐慌这就使币制改革的一点点进步性,又被急剧袭来的“通货膨胀”给淹没了,使得人民深受其害,给广大群众带来的灾难。
它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其必然结局就是国民经
第 18 页
济的全面崩溃。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以面概全,其积极作用还是相当突出的,也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的。对我们当今社会经济也是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借鉴和参考意义的。所以对于币制改革我们应一分为二的看待,加以正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