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疫-瘟疫的别称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瘟疫的别称
瘟疫的古代称谓。
中国因为历史记载极悠久丰富温疫,所以对瘟疫有9中以上的称谓。
1、疠疾,疠气
《周礼·天官·疾医》温疫:“四时皆有疠疾。” 贾公彦疏:“疠谓疠疫……疠气与人为疫。”
《元史》:或曰:“疠气能染人,勿入也。”
此外,还有疠风等说法。
2、伤寒
《伤寒杂病论》:“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3、温疫(同瘟疫)
《素问·本能病》篇:“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疵废。风生,民病皆肢节痛、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干引饮。”
在史籍中,通常还把温疫,简化成“疫”。
4、五疫,五疠
中医认为瘟疫与五运六气变化异常有一定的关系,故有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五疫”及“五疠”之称。
《类经》 :其后三年化成金疫也,速至壬午,徐至癸未,金疫至也。
5、时疫,时行
元朝医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温疫五》:“瘟疫众一般病者是,又谓天行时疫。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
6、疫疹
清朝余师愚,著有《疫疹一得》。在书中指出“(疫疹)一人得病,传染一家,轻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内,大率如斯。”
7、痘症,即天花。
《明史》:朔漠素无痘症,自嘉靖庚戌深入石州,染此症,犯者辄死。
8、疟疾
《梁书》:郡旧多山疟,更暑必动,自钧在任,郡境无复疟疾。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所说的温疫发生的部位是()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所说的温疫发生的部位是口鼻。
吴有性强调温疫,温疫的特点温疫:非风非寒温疫,非暑非湿,非六淫之邪外侵,而是由于天地间存在有一种异气感人而至,与伤寒病绝然不同。
不论从病因、病机到诊断、治疗均有区别,必须与伤寒病分开另论。吴又可坚定认为,疠气是杂气中之一,每年都存在。疠气的存在盛衰多少,与地区、四时与岁运有关。感受疫疠之气之后,可使老少俱病。
吴又可详细分析了瘟疫侵犯途径、传染方式和流行特点。温疫他确定,温疫疠气侵犯人体的途径,当是从口鼻而入。其侵犯部位既不在表,也不在里,而是由口鼻侵入,停留在半表半里之间,此处称为膜原。
吴又可所说的膜原,是说明温疫之邪在人体之内,有着外可连于表,内可入于里的特点。他指出,温疫之病所以用治外感病的方法治疗不得痊愈,就是因为此病邪的部位不同于一般外感病的在表或在里,而是在于半表半里的膜原,这个部位是一般药物所不能到达的。
由于其既连表又连里,疠气盛时,则可出表或入里,这时才可根据疠气溃散的趋势,因势利导予以治疗。
古代的瘟疫在现代是指什么病
古代的瘟疫在现代是指传染病,瘟疫通常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或者是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一般是自然灾害后,环境卫生不好引起的。瘟疫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有记载,如《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
扩展资料:
传染病的特点是有病原体,传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后常有免疫性。有些传染病还有季节性或地方性。传染病的分类尚未统一,可以按病原体分类,也可以按传播途径分类。
传染病特点如下:
1.再感染、同一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一定时间后,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2.重复感染。某种疾病在发病中,被同一种病原体再度侵袭而受染。血吸病、丝虫病、疟疾最为常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传染病
中医如何理解“温疫”?
“瘟”主要指症状,偏重于静态描述,是名词。
“疫”主要指这种症状的流行,偏重于动态描述,是动词。
“瘟疫”指具有某种特征疾病的流行,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属于主谓结构,比如“感冒流行”,“感冒”是指头疼、发热、无力等症状,“流行”指上述常见症状流行开来,是动词。
清朝
清朝余师愚,著有《疫疹一得》。其在吴又可《温疫论》的基础上,认为疫疹的病因是疠气,指出“一人得病,传染一家,轻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内,大率如斯。”并根据暑热疫的病证特点,创立“清瘟败毒饮”一方,以重用石膏为主,为温疫病的辨证论治开拓了新的境地。
综上所述,中医药学在与温疫长期的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与临床治疗方法。应该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急性传染病的作用。
古时候说的瘟疫到底是什么病?
瘟疫不是某一种特定的疾病,而是对众多流行性疾病的统称,如:鼠疫、天花、流感等。
总的来说,瘟疫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一般是自然灾害后,环境卫生不好引起的。
古时对瘟疫的记载有《丹溪心法·瘟疫五》:“瘟疫,众人一般病者是,又谓之天行时疫。”其发病急剧,证情险恶。若疠气疫毒伏于募原者,初起可见憎寒壮热,旋即但热不寒,头痛身疼,苔白如积粉,舌质红绛,脉数等。
扩展资料:
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瘟疫
1、先秦时期
《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说明当时对瘟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原因之一是由于时令之气的不正常,是由“非时之气”造成的。
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也有记载,如《素问·刺法论》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
2、东汉时期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文中的“伤寒”,除了指外感热病外,还包括了当时的烈性传染病,可见当时瘟疫流行之猖獗。
3、隋朝
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疫疠病诸候》认为疫疠病“其病与时气、温、热等病相类,皆有一岁之内,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风疾雨,雾露不散,则民多疾疫。病无长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厉之气,故云疫疠病。”
他认为岭南地区的青草瘴、黄芒瘴等瘴气也属疫疠病范围。并进一步指出:“此病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故须预服药及为法术以防之。”
4、唐朝
唐朝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九·伤寒》立“辟温”一章,记载治疗瘟疫的方剂。出于唐朝王冰以后的《素问》遗篇,认为温疫与五运六气变化异常有一定的关系,故有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五疫”及“五疠”之称。
这些都说明古人已经意识到瘟疫的致病原因不同于一般的六淫外邪,而是一种疫毒之气。
5、宋代
宋代医家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一·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气在上,瘟疫大作,必先头痛或骨节疼,与伤寒、时气、冒暑、风湿及中酒之人其状皆相类。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药治之。??夫瘟疫在表不可下,况巴豆之丸乎。”
6、元朝
元朝医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温疫五》:“瘟疫众一般病者是,又谓天行时疫。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总结了瘟疫的治疗方法。
7、明朝
明朝医家吴又可目睹当时疫病流行的惨状,在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温疫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探讨。
其所著的《温疫论》是我国论述温疫的专著,对温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认为“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指出温疫的致病因子是“异气”,是对温疫病因的创新性见解。
8、清朝
清朝余师愚,著有《疫疹一得》。其在吴又可《温疫论》的基础上,认为疫疹的病因是疠气,指出“一人得病,传染一家,轻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内,大率如斯。”
他根据暑热疫的病证特点,创立“清瘟败毒饮”一方,以重用石膏为主,为温疫病的辨证论治开拓了新的境地。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