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清肝汤-栀子仁的功效与作用点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 1、栀子仁的功效与作用点
- 2、栀子的吃法 栀子的吃法介绍
- 3、虚火肝火旺盛吃什么药
- 4、栀子清肝汤的方剂组成
- 5、外耳道炎的治疗药方有哪些?
栀子仁的功效与作用点
栀子仁栀子清肝汤的功效与作用点
栀子仁栀子清肝汤的功效与作用点,栀子花栀子清肝汤的果实就是栀子仁,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洁白的栀子花,它的果实居然是一种重要,对于栀子仁的功效很多人也不清楚,下面分享栀子仁的功效与作用点。
栀子仁的功效与作用点1
中药材栀子别名:黄栀子、山栀、白蟾,是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实。栀子的果实是传统中药,属卫生部颁布的批药食两用资源,具有护肝、利胆、降压、镇静、止血、消肿等作用。在中医临床常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扭挫伤 、高血压、糖尿病等症。
栀子的作用:
1、栀子疗心经客热,除烦躁,去上焦虚热,治风。《医学启源》
2、栀子治火丹毒:栀子,捣和水调敷之。(《梅师集验方》)
3、栀子治热水肿:山栀子五钱,木香一钱半,白术二钱半。细切,水煎服。(《丹溪心法》)
4、栀子治肺风鼻赤酒齄:老山栀为末,黄蜡等分溶和。为丸弹子大。空心茶、酒嚼下。忌酒、炙?。(《本事方》)
5、栀子治尿淋,血淋:鲜栀子二两,冰糖一两。煎服。(《闽东本草》)
6、栀子治折伤肿痛:栀子、白面同捣,涂之。(《濒湖集简方》)
7、栀子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纲目》
8、栀子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栀子十四个(剖),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柜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伤寒论》栀子豉汤)
9、栀子治湿热黄疸:山栀四钱,鸡骨草、田基黄各一两。水煎,日分三次服。(《广西中草药》)
10、栀子疗目热亦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别录》
栀子禁忌编辑本段回目录
禁忌
脾虚便溏者忌服。
①《本草汇言》:"吐血衄血,非阳火暴发者忌之。"
②《得配本草》:"邪在表,虚火上升,二者禁用。"
栀子的食用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栀子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栀子用药禁忌:脾虚便溏者忌服。
栀子清肝汤
功效:主治肝火风热上攻,遂成鬓疽,痛连颈项、胸乳,太阳等处,或寒热晡甚,胸胁满闷,口苦舌干者。
组成:牛蒡子3克、柴胡3克、川芎3克、白芍3克、石膏3克、当归3克、山栀3克、牡丹皮3克、黄芩1.5、黄连1.5、甘草1.5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煎取320毫升,食后服。
来源:《外科正宗》卷二
香附栀子粥 功效:舒肝理气,清热泻火。
配方:香附6克,栀子10克,粳米100克。
制法:先把香附、栀子加水煎煮,去渣取汁,用药汁与粳米一起煮粥。
用法:早晚分食。
栀子厚朴汤
功效:主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组成:栀子9个(劈) 厚朴12克(炙,去皮) 枳实9克(水浸,炙令黄)
用法:以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
后服。
来源:《伤寒论》
栀子豉汤 功效:清热除烦。
主治:发汗吐下后,余热郁于胸膈,身热懊?,虚烦不得眠,胸脘痞闷,按之软而不痛,嘈杂似饥,但不欲食,舌质红,苔微黄,脉数。
组成:栀子9克(擘)、香豉4克(绵裹)
用法:以水400毫升,先煮栀子,得250毫升,纳鼓煮取150毫升,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止后服。
方论:方中栀子味苦性寒,泄热除烦,降中有宣;香豉体轻气寒,升散调中,宜中有降。二药相合,共奏清热除烦之功。
来源:《伤寒论》
栀子仁的功效与作用点2
栀子搭配什么泡水喝好栀子清肝汤?
栀子可以搭配菊花、决明子、金银花茶等一起饮用,但是不宜长期喝,也不可大量饮用,适量品饮即可。
栀子花茶简单泡法
材料:烘干的栀子花、开水。
做法:将烘干的栀子花取出来两三朵放入开水中,随后加上开水冲泡,十分钟后就可以揭盖服用了。除此之外,生活中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适量的蜂蜜或者是冰糖。
喝栀子花茶的好处
现代研究证实,栀子含栀子素、栀子甙、去羟栀子甙和藏红花素、藏红花酸、熊果酸等。栀子煎剂及醇提取液有利胆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并能降低血中胆红素,可促进血液中胆红素迅速排泄;对溶血性链球菌和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有解热、镇痛、镇静、降压及止血作用。
1、化痰止咳:栀子花的有效成分能够抑制细菌生长,释痰液而通畅气道,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可用作热痰壅而致咳嗽者的食疗品。
2、清热凉血:栀子花苦寒,能人血分而清邪热,是疮肿毒,肠风下痢,血热妄行等病症的辅助治疗食品。
3、宽肠通便:栀子花含有纤维素,能促进大肠蠕动,帮助大便的排泄,预防痔疮的发作。
栀子花茶功效不错,适量饮用的益处很多。但是要注意,栀子花茶不适合长期大量饮用,脾虚便溏的人群也不能喝,肾阳不足的患者也要注意,喝栀子花茶也有禁忌,需正确合理的饮用。
栀子仁的.功效与作用点3
栀子又叫黄栀子、山栀、白蟾,是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实。栀子的果实是一种传统中药,属于卫生部颁布的第一批药食两用的资源,它具有护肝、利胆、降压、镇静、止血、消肿等作用。在中医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扭挫伤、高血压、糖尿病等症状。栀子中还富含丰富的番红花色素苷基,可以用作黄色染料。栀子可以搭配菊花、决明子、金银花茶等一起泡水喝,效果极好。
栀子的作用
1、将新鲜的栀子果捏碎后泡水,过滤,可以获取染液,或者将干栀子果,放在热水中浸泡一夜,泡软后捏碎,加火煎煮,也可以获得染液。
2、栀子性苦寒,主要可以降泄,又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可以用来血热吐衄、目赤肿痛。
3、还可以将栀子外敷,可以有清热消肿止痛的作用,因此可以治疗扭挫伤痛。
栀子花茶的泡法及好处
1、泡法,将栀子花晒干,然后取适量晒干的花放入杯子中,倒入开水,泡10分钟左右即可,还可以加入一些菊花等一起泡,再根据个人口味加入糖或蜂蜜等。
2、适量喝栀子花茶,其中的有效成分可以抑制细胞的生长,起到化痰止咳的效果。
3、栀子花性苦,能清热解毒,可以把它用做血热妄行等症状的辅助治疗的食品。
栀子的吃法 栀子的吃法介绍
1、栀子清肝汤。组成:牛蒡子3克、柴胡3克、川芎3克、白芍3克、石膏3克、当归3克、山栀3克、牡丹皮3克、黄芩1.5、黄连1.5、甘草1.5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煎取320毫升,食后服。
2、香附栀子粥。制法:先把香附、栀子加水煎煮,去渣取汁,用药汁与粳米一起煮粥。 用法:早晚分食。
3、栀子厚朴汤。组成:栀子9个(劈) 厚朴12克(炙,去皮) 枳实9克(水浸,炙令黄) 用法:以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虚火肝火旺盛吃什么药
肝火旺盛 颈前喉结两旁轻度或中度肿大突出,手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烦热,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肝气壅结,气郁化火 治法:清肝泄火,消瘦敌结。 代表方:栀子清肝汤合消瘰丸加减。栀子清肝汤清肝泻火,适用于肝郁化火之瘿病;瘰丸清热化痰,软坚散结,适用于痰结化热之瘦病。 常用药:柴胡疏肝解郁;栀子,丹皮清泄肝火;当归养血活血;白芍柔肝;配合牛蒡子散热利咽消肿;生牡蛎。浙贝母化痰软坚散结;玄叁滋阴降火。 肝火旺盛,烦躁易怒,脉弦数者,可加龙胆草,黄芩、青黛、夏拈草;手指颤抖者,加十;决明、钩藤,白蒺藜、天麻平肝熄风;兼见胃热内盛而见多食易饥者,加生石膏,知母;火郁伤阴,阴虚火旺而见烦热,多汗,消瘦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者,可用二冬汤合 消瘰丸加减
栀子清肝汤的方剂组成
组成:党参5克 砂仁5克 栀子10克 山药5克 车前子5克 石膏5克 伏苓5克 黄连5克 东楂5克 甘草5克 葱头3个
用法与用量:用水800毫升栀子清肝汤,煎取400毫升栀子清肝汤,食后服,一日二次。
主治:肝火上攻引起的头晕耳鸣,目赤干涩,口苦舌干,胸满闷气,不思饮食等症。
来源:新方临床参习录,外加实践 组成:牛蒡子3克 柴胡3克 川芎3克 白芍3克 石膏3克 当归3克 山栀3克 丹皮3克 黄芩1.5 黄连1.5 甘草1.5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煎取320毫升,食后服。
主治:肝火风热上攻,遂成鬓疽,痛连颈项、胸乳,太阳等处,或寒热晡甚,胸胁满闷,口苦舌干者。
外耳道炎的治疗药方有哪些?
外耳道炎是由细菌感染所致的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炎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等。挖耳或异物损伤、药物刺激、化脓性中耳炎的脓液或游泳、洗澡等水液浸渍,易引发急性外耳道炎。其它疾病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贫血、维生素缺乏、糖尿病等亦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急性外耳道炎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得当会转为慢性。
【方一】栀子清肝汤
【出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组成】栀子、川芎、当归、柴胡、白芍各3克,牡丹皮、牛蒡子各6克,煅石膏10克,黄芩、黄连、甘草各1.5克。
【功用】清肝泻火,解毒活血。
【主治】治疗肝胆火热上灼而致外耳疾患,如外耳道疖、外耳道炎、外耳湿疹、外耳道乳头状瘤等。
【方解】栀子性寒,味苦,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之功能;柴胡疏肝解郁;当归养血活血;白芍柔肝;配合牛蒡子散热利咽消肿;本品配黄芩,能泻肺火;配以黄芩,能泻三焦火、清心热;配以生地黄、牡丹皮,能凉血止血;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
【药理】栀子能解热、镇痛;牡丹皮具有镇静、催眠、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石膏有解热,消炎作用;黄芩、黄连有解热、抗病毒作用;牛蒡子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白芍具有抗炎、镇痛、消肿、免疫调节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2剂。
【方二】银花解毒汤
【出处】《疡科心得集》
【组成】金银花、紫地丁、赤茯苓、连翘各10克,夏枯草10克,牡丹皮6克,黄连3克,犀角(磨服)0.1克。
【功用】清热解毒,泻火凉血。
【主治】治疗风热邪毒犯上,而致耳疖、耳疮(外耳道炎)。
【方解】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地丁、夏枯草清热,泻肝火;黄连清热泻火;牡丹皮凉血止血;赤茯苓行水,利湿热。
【药理】金银花、连翘具有抗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作用;夏枯草的有效成分对金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肺炎双球菌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黄连有解热、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过敏、促进免疫功能;地丁解热、抗病毒。
【用法】水煎服。犀角若缺乏,可以用水牛角片30克煎服。
【按语】犀角用水牛角代替。
【方三】柴胡清肝汤
【出处】《外科正宗》
【组成】川芎、当归、白芍、生地黄、柴胡、黄芩、山栀、天花粉、防风、牛蒡子、连翘、甘草节各3克。
【功用】清肝散火,活血祛风。
【主治】治疗耳疖、耳疮(外耳道炎),见耳道红肿疼痛,或有少许脓液者。
【方解】生地黄性寒,能凉血清热、滋阴补肾、生津止渴;连翘清热,解毒,散结,消肿;黄芩、牛蒡子清热泻火,解毒利咽;白芍味甘、酸,性微寒,有养血的作用;天花粉养阴生津。
【药理】本方具有镇痛、消炎、解毒、降血压、改善体质等作用。
【用法】上药用用水400毫升,煎至300毫升,空腹时服,每日1~2剂。
【方四】当归川芎散
【出处】《证治准绳·类方》
【组成】当归、川芎、柴胡、白术、芍药各3克,山栀3.5克,牡丹皮、茯苓各2.4克,蔓荆子、甘草各1.5克。
【功用】养血清肝,疏风散热。
【主治】治疗血虚肝旺,耳疮耳内痒痛,溢脓。
【方解】当归、川芎行气活血;白芍养血柔肝;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栀子清热泻火;牡丹皮清热凉血;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甘草缓急,止痛。
【药理】柴胡具有解热、镇静、镇痛、抗菌、抗肝损伤、抗病毒(流感病毒)等作用;茯苓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蔓荆子具有镇痛、抗炎、祛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五】托里消毒散
【出处】《妇人良方》
【组成】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白芍、白术、茯苓各3克,金银花、白芷各2.1克,甘草1.5克。
【功用】托毒排脓。
【主治】治疗耳疖、耳疮,脓耳脓水清稀,能收口干燥,正气不足,神萎乏力者。
【方解】太子参、茯苓、白术、生黄芪、当归,白芍补益气血,托毒外出,白芷托里排脓,甘草缓急止痛。
【药理】茯苓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生地黄具有抑制真菌,利尿,利肝胆作用;白芍有抗炎、镇痛、消肿作用;白芷除了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还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六】芩柏滴耳液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组成】黄芩黄柏各12克,枯矾6克,冰片3克,麻油500毫升。
【功用】清热消肿止痛。
【主治】治疗外耳道炎。
【方解】黄芩、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枯矾外用可以解毒、杀虫、止痒,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药理】黄芩有解热、降压、利尿、镇静、利胆、保肝、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以及抑制肠管蠕动等功能。黄柏对多种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还有利胆、利尿、降压解热等作用,枯矾有收敛、消炎、防腐、止血的作用。冰片有一定的止痛及温和的防腐抑菌作用。
【用法】先将黄芩、黄柏放入麻油中浸泡24小时,然后放入铁锅内煎炸变为黑黄色,取出后研末,与冰片、枯矾细末同时放入麻油中,过滤装瓶备用。用时以棉签蘸药液涂抹患处,或浸小纱布条纱入外耳道。每日换药1~2次。
【方七】消炎膏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组成】乳香、没药、血竭、儿茶各6克,朱砂1.5克。
【功用】活血散瘀消肿。
【主治】治疗外耳道疖。
【方解】乳香活血,没药散血,皆能止痛消肿生肌,故二药可相兼而用。血竭、儿茶活血疗伤,止血生肌敛疮,朱砂镇心安神,清热解毒。
【药理】乳香有镇痛作用,没药对多种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血竭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儿茶有收敛、止泻作用,朱砂有解毒防腐、抑菌作用。
【用法】将乳香、没药麸炒以去油,然后与血竭、儿茶研细末,加适量蜂蜜调匀成膏。用时以药棉制成粗细适合的棉栓,涂上消炎膏后,塞敷于外耳道。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方八】六神丸纱条
【出处】《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组成】六神丸(中成药)30粒液体石蜡适量。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疼。
【主治】治疗外耳道炎,外耳道疖。
【方解】六神丸的组成有天花粉、人工牛黄、青黛、蟾酥、冰片、大黄、珍珠粉。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牛黄熄风止痉,化痰开窍,清热解毒。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蟾酥开窍醒神,止痛,解毒。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珍珠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镇心安神,外用可燥湿敛疮。
【药理】天花粉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牛黄有镇静、镇痉作用。青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霍乱弧菌有抗菌作用。蟾酥平喘、镇咳、抗炎、抗肿瘤、抗放射及升白细胞的作用。冰片有一定的止痛及温和的防腐抑菌作用。大黄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珍珠粉治疗溃疡。
【用法】将六神丸研细末,以液体石蜡调和,浸渍纱布条。用时将纱条放入外耳道,每日换药1次。
【方九】滴耳油
【出处】《医宗金鉴》
【组成】核桃仁。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
【主治】治疗耳疮耳内闷、肿,流脓。
【方解】方中核桃仁补肾,温肺,润肠。
【药理】核桃仁有镇咳作用,可影响胆甾醇的体内合成及其氧化、排泄。
【用法】研烂,拧油去渣,得油3克,兑冰片0.6克。每用少许,滴于耳内。
【方十】清耳膏
【出处】《医方类聚》
【组成】附子尖、石菖蒲、蝉蜕各等份。
【功用】温经通络止痒。
【主治】治疗耳疮(慢性外耳道炎),耳内作痒。
【方解】附子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石菖蒲开窍宁神、化湿和胃。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止痉。
【药理】附子有消炎、镇痛作用。石菖蒲有镇静、抗惊厥、解痉抑菌的作用。蝉蜕有抗惊厥、解热的作用。
【用法】上药为末。耳痛者用麻油调入,耳痒者,用生姜汁调成锭子,用纱布裹好,塞入耳中。药干便换。
【方十一】青敷药
【出处】《青囊秘传》
【组成】大黄500克,姜黄240克,白芷180克,青黛120克,白芨120克,天花粉80克,陈皮120克,甘草60克。
【功用】清热泻火解毒。
【主治】治疗耳疖、耳疮(外耳道炎),局部红肿疼痛,甚则化脓。亦可用于鼻疔、鼻疳(鼻前庭炎)脓肿未成时。
【方解】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姜黄活血行气,通经止痛。白芷解表散风,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浓。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白芨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陈皮理气燥湿、健脾化痰。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药理】大黄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姜黄有抗炎、利胆的作用,白芷对多种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青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霍乱弧菌有抗菌作用;白芨对结核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天花粉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陈皮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防止微细血管出血,能拮抗组织胺,能增强纤维蛋白溶解;甘草有抑酸、解痉、祛痰止咳、抗炎、抗过敏、解毒的作用。
【用法】上药研细末。如红肿者,用野菊鲜叶捣汁,或以茶叶泡汤候冷,或用蜂蜜调敷。每日换药1次。
【方十二】九一丹
【出处】《医宗金鉴》
【组成】煅石膏27克,黄灵药3克。
【功用】提脓生肌。
【主治】治疗耳疖,鼻疔溃后脓腐未净,新肌将生者。
【方解】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黄灵药又叫黄升丹,是水银、火硝、白矾各等分混合升华而成,能拔毒化腐。二者在共奏提脓生肌之效。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石膏能促进吞噬细胞的成熟,缩短凝血时间,促进胆汁排泄,并有利尿作用。黄灵药对绿脓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