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轶-2024年管轶如何看待香港疫情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2024年管轶如何看待香港疫情
2024年管轶对香港疫情的看法如下:要做好应对新冠变异病毒的长期准备。因为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2024年管轶对香港疫情的看法是不要动不动就全员检测核酸,检测抗体比较重要,这可以让每个人都了解一下自己的免疫状态。要做好应对新冠变异病毒的长期准备。对于这个病毒,不要太早地宣布胜利,你远远低估了这个病毒对人类的影响。
诺贝尔奖风向标奖有哪些
除了霍维茨奖、拉斯克奖和邵逸夫奖外管轶,由以色列人创立管轶的 “以色列诺贝尔奖”——沃尔夫奖、加拿大 “小诺贝尔奖” ——盖尔德纳奖、 “豪华版诺奖”——生命科学突破奖以及美国生物医学最高类奖项——阿尔伯尼奖也是科学界的年度重磅大奖。
这些科学大奖的获得者有一定的概率会在未来获得诺贝尔奖管轶,因此被称为 “诺奖风向标”,也一直备受科学界关注。
七大 “诺奖风向标” 盘点
1
霍维茨奖管轶:“最强诺奖风向标”
路易莎·格罗斯·霍维茨生物或生物化学奖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年度大奖,由格罗斯·霍维茨设立,以他母亲的名字来命名,旨在表彰在生物或生物化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中做出过突出贡献的研究人员或研究小组。

三位光遗传学奠基人成为新晋霍维茨奖得主
霍维茨奖自1967年开始颁发,在此次光遗传学领域的三位科学家获奖之前,108位霍维茨奖得主中已有40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有11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总体诺奖获得概率逼近50%,堪称 “最强诺奖风向标”。此次获奖的三位科学家毋庸置疑会成为未来诺奖的有力争夺者。
2
拉斯克奖:“美国的诺贝尔奖”
拉斯克奖自 1946 年起颁发,由被誉为“现代广告之父”的美国著名广告经理人、慈善家阿尔伯特·拉斯克(Albert Lasker)及其夫人玛丽·沃德·拉斯克(Mary Woodard Lasker)共同创立,旨在表彰在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拉斯克奖的奖金为25 万美元。
拉斯克奖是全球医学界仅次于诺贝尔医学奖的一项大奖,被誉为 “美国的诺贝尔奖”,也是著名的“诺奖风向标”。截至2024年9月20日,已有90位拉斯克奖获得者随后获得了诺贝尔奖。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2011年拉斯克奖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也曾因发现 “治疗疟疾的青蒿素” 而获得2011年的拉斯克奖,并在201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3
邵逸夫奖:“东方的诺贝尔奖”
邵逸夫奖是按照中国著名慈善家邵逸夫先生的意愿而设,于2002年11月宣告成立,以表彰 “在学术及科学研究或应用上获得突破成果,和该成果对人类生活产生意义深远影响的科学家”,评选原则为不论得奖者的种族、国籍、性别和宗教信仰。

邵逸夫奖奖牌
邵逸夫奖设有三个国际性奖项,分别为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数学科学。每年颁奖一次,每项奖金为120万美元,奖金数额仅次于科学突破奖。邵逸夫奖素有 “东方诺贝尔”的美誉,颁发至今,37位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获得者中已有8位随后获得了诺贝尔奖。
4
沃尔夫奖:“以色列的诺贝尔奖”
1976年1月1日,以色列慈善家沃尔夫(Ricardo Wolf)及其家族捐献一千万美元成立了沃尔夫基金会,其宗旨为 “为了人类的利益促进科学和艺术”。随后,在1978年,为表彰为人类利益和人民之间友好关系作出贡献的杰出科学家和艺术家,沃尔夫基金会开始颁发沃尔夫奖,此后,每年都会评选一次,单项奖金为10万美元。
沃尔夫奖在科学领域共设医学、农业、数学、化学和物理五类,其中,物理学奖和化学奖被认为是仅次于诺贝尔的同类奖项,而医学奖则仅次于诺贝尔奖和拉斯克奖。沃尔夫奖的获得者中有三分之一随后都获得了相关领域的诺贝尔奖,是自然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大奖之一,被誉为 “以色列的诺贝尔奖”。

中国科学家袁隆平获2004年沃尔夫农业奖
华人学者袁隆平、丘成桐、陈省身、杨祥发、钱永健和吴健雄都曾获得过沃尔夫奖。
5
盖尔德纳奖:加拿大 “小诺贝尔奖”
加拿大盖尔德纳奖于1959年由加拿大盖尔德纳基金会创立,共分为国际奖、全球健康奖和怀特曼奖三类,其中国际奖尤为著名,旨在表彰那些为医学做出了独特贡献的杰出生物医学科学家。每一位获奖者都将获得10万加元(约50万人民币)的奖励。
盖尔德纳国际奖通常被认为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风向标,有加拿大 “小诺贝尔奖” 之称。截至2024年9月20日,410位盖尔德纳奖获得者中已有102位随后获得了诺贝尔奖。

管轶教授获2024年盖尔德纳全球卫生奖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度盖尔德纳全球卫生奖颁发给了中国学者管轶教授和 Joseph Sriyal Malik Peiris 教授,以表彰他们在了解亚洲新发传染病暴发的起源和控制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对人畜共患流感和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的贡献。
6
科学突破奖:“豪华版诺贝尔奖”
科学突破奖 (Breakthrough Prize) 由互联网企业家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等人发起设立,包括生命科学奖、基础物理奖和数学奖三项,每个奖项奖金为300万美元,是目前科学界奖金数额最高的奖项,故又有 “豪华版诺奖” 的美誉。

生命科学突破奖奖杯
生命科学突破奖旨在表彰为延长人类寿命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从2013年开始颁发。截至2024年9月20日,已有6位科学突破奖得主随后获得了诺贝尔奖。
7
阿尔伯尼奖:美国生物医学最高类奖项
阿尔伯尼医疗中心医学和生物医学研究奖是美国生物医学最高类奖项,由纽约州阿尔巴尼医学中心设立,于2001年开始颁发,旨在“鼓励和表彰对提高人类健康和促进开创性生物医学研究的非凡和持久的贡献”。
在全世界的医学奖中,阿尔伯尼奖的单笔奖金为50万美元,仅次于300万美元的生命科学突破奖、120万美元的诺贝尔医学奖和100万美元的邵逸夫奖。
阿尔伯尼医学和生物医学奖为全球生物医学领域最知名、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被视为诺贝尔奖风向标。截至2024年9月20日,21世纪产生的46位阿尔伯尼奖得主中已有8人随后获得了诺贝尔奖。

华人学者张锋等人获2017年阿尔伯尼奖
华人学者张锋和其他基因编辑领域学者 Emmanuelle Charpentier、Jennifer Doudna 等人共同获得了2017年的阿尔伯尼奖。随后,Emmanuelle Charpentier 和 Jennifer Doudna 在2024年成功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北京疫情早已人传人!专家指出防控重点应转变:观测下水道
北京疫情再起,近期确诊人数急速飙升该起群聚感染已超过百人,且大多数都和市场有关,不免让人担心武汉的情况再度上演。河北、四川、辽宁三省出现关联疫情,北京疫情防控形势面临巨大挑战。
中国官方指病毒由欧洲传入,已经进展到人传人阶段
备受关注的北京「新发地市场」的新冠病毒溯源,已经有了初步结果。北京市疾控中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家组成员杨鹏14日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表示:「病毒是从欧洲方向来的,初步判定与输入性有关。但病毒到底怎么来的,还无法确定。有可能是污染的海产品或肉类,或者进入市场的人通过分泌物进行传播。」
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管轶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则分析称,此次北京的聚集性疫情,透过冷链传播或进入市场的人造成传播,这两种可能性都存在,「但是透过冷链传播进来的可能性最大。」
除了病毒溯源,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接受《八点健闻》采访时提醒,应该重点关注病毒的传播阶段:「现在已经不是环境传人的问题,疫情早已进展到人传人阶段。」
曾光建议,由于市场已经关闭,现阶段从环境到人的传播管道已经切断,防控重点应转向人传人。
专家建议强化物流检验
武汉大学病原生物学系副主任杨占秋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这次疫情给中国防控新冠病毒的启示在于:「中国一直侧重于预防进口感染,忽视了其他可能的病毒传播途径,例如通过冷链物流运输的进口肉。现在,重要的是要加强对进口生物产品的检验和检疫。」
根据《医学界》报导,一名专家指出,虽然鲑鱼不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但是可能通过环境污染携带病毒,在冷冻运输过程中,病毒在低温环境下能够长时间存活。到达新发地市场后,环境温度升高,病毒就输出了。
监测下水道或能预测疫情暴发
对民众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这场疫情会蔓延到哪些地方、至何种程度?有没有一些方法,能及早在人群密集处,识别出暴发高峰?」据外媒报导,英国多部门将携手,监测生活污水中的新冠病毒RNA,以此作为疫情预警系统的预警。
英国班戈大学自然科学学院教授Davey Jones在接受BBC采访时建议,分析生活污水或能帮助研究人员,预知疫情暴发程度和范围。除英国外,美国、荷兰也在进行类似的生活污水监测。
4月份时,《Nature》期刊发表一项荷兰的研究称,研究人员可以根据污水病毒RNA浓度,推算出人群中的感染人数。包括那些未被发现的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感染者。「这种方法或比大规模检测更有效。且相对便宜、简单。」研究团队指出。
管轶的人物简介
管轶(1962-)江西省宁都县梅江镇人。香港大学副教授、博士。世界知名微生物科学家。1978年考入江西医学院(现南昌大学医学院)就读。1986年获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硕士。1993年1月考入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入选香港大学和美国合办的WHO动物流感研究中心工作。获博士学位后,赴美国尤纳西州孟菲斯市的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随世界著名流感研究专家Robert Webster攻读博士后。1997年起重点研究禽流感病毒。2001年1月学成回国,在香港大学从事动物流感研究。2003年10月,在果子狸身上找到SARS病毒。同年底,有人感染变种SARS病毒,他立即向国务院递交调查报告,并通过钟南山院士与广东省领导沟通。2004年1月5日,香港和广州同时向全世界宣布,在果子狸身上发现SARS病毒,同时下令清除野生动物市场上所有果子狸,有效遏止了疫情的扩散。管轶和李康生教授共同负责的团队(香港大学与汕头大学医学院共同组建的 “联合流感中心”)已成为世界上最早分离出SARS病毒、并于SARS复发时率先在果子狸身上发现SARS病毒的研究机构。通过长期的努力,管轶和他的团队现已成功的采集了10多万只鸟的样本,并从样本中排出了250多个 H5N1禽流感病毒的基因序列,基本摸清了中国禽流感起源、发生、变化的规律。他们的实验室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 (WHO)在全球的八个参比实验室之一,已鉴定出世界上所有的20多种H5N1禽流感变异形。为印尼分离出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并与WHO合作,为东南亚和大洋洲科研人员提供培训。2004年1月、2005年9月、2005年11月三次成为美国著名杂志 《时代》周刊报道人物。2005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全世界十八名医疗英雄之一,同年 12 月,又名入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社会公益奖”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