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出自-刻舟求剑出自哪部古籍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 1、刻舟求剑出自哪部古籍
- 2、刻舟求剑出自哪里,编者是谁
- 3、刻舟求剑出自哪里
- 4、刻舟求剑出自哪里?
刻舟求剑出自哪部古籍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的秦国相邦吕不韦组织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刻舟求剑出自,其中《察今》一篇阐述了先秦法家的历史进化观刻舟求剑出自,启示人们应当因时变法刻舟求剑出自,不宜拘泥古法。
《刻舟求剑》的全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乘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方法来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的道理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不能拘泥于成规,不要不知变通,要时刻关注变化了的客观情况,积极主动地应对变化的情况。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食物,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同时告诫人们不能平面、静止地看待问题。
刻舟求剑出自哪里,编者是谁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编者是吕不韦。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用来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人。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
“刻舟求剑”的成语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楚人一不小心,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滑落江中,他赶紧伸手去抓,可惜为时已晚,宝剑已经落入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
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个记号,并且对大家说:“这是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何要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楚人捞了半天,始终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宝剑不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吗?我还在这里刻上了记号,现在怎么会找不到呢?”听他这么一说,那些人纷纷大笑起来,说道:“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会随船移动,你又怎能找得到你的剑呢?”
刻舟求剑出自哪里
《刻舟求剑》出自 战国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察今》.
刻舟求剑
【发 音】 kè zhōu qiú jiàn
【解 释】 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示 例】 夏衍《解放思想团结前进》:“来考察我们过去用惯了的文艺理论,而不能~.”
【近义词】 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反义词】 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典 故】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出自哪里?
《刻舟求剑》出自 战国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察今》.
【解 释】 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贯穿全书始终,融合各家学说。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 ,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