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章:东北振兴需要在量和质上发力
微信号
KTV115116
文 | 《财经》记者 张明丽
“东北振兴鉴于内外部环境确实有困难,但是经过近20年的发展,基本上走过了 ‘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下一步目标,是实现东北振兴新突破。”在2024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大会暨第十六届中国中小企业节上,东北亚经济研究院首任院长王洪章教授应邀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东北振兴:机遇大于挑战》的主题演讲。
他表示,“十四五”时期正是全国各省市地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窗口期。东北振兴处在一个良好的机遇期,主要有三方面机遇:
一是东北各省在制定发展规划中提出,“十四五”时期东北经济增长目标均定在6%,这个增长速度鼓舞人心。
二是双循环发展战略是东北的优势。东北的产业特点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在全国范围内补链,延长产业链。比如,东北大专院校的数量高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理工科院校数量多、质量好,如果能有优于南方的政策措施,留住人才,将会提高东北的劳动生产率水平。
三是RCEP和俄罗斯远东开发是东北亚历史上难得的发展机遇。RCEP和远东开发是时代需求。在这个机遇中,东北的高端制造、能源、交通、农业等产业将得到发挥。通过输出能力取得效益,通过自贸区机制引进先进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使东北在参与两个循环中增加价值。
东北振兴的发力点
据了解,东北三省GDP总值在过去20年的年均增速超过8%,尽管与全国先进地区相比幅度较低,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不多。
业内专家认为,东北的产业门类齐全,其经济的活跃程度要高于国际上一些资源枯竭的地区,在经济增长质量上也可圈可点。东北的高端装备、精细化工、冶金新材料、现代农业增长的质量处在全国前列。
“东北工业上的一些技术质量很高,比如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59.7%,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77.2%,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王洪章介绍。
“不过,东北发展的速度可以更快一些。”王洪章说,东北三省的“十四五”规划均提出在2025年之前实现东北振兴新突破,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东北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这些规划是务实的,意味着经济会以超常规的速度增长。另外,因为有快速增长的空间,这个空间和年度之间的差距比较大,熨平这个差距,稳定增长就可以实现高于低水平年份2个百分点以上。
按照2024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经验数据,GDP增长的51%是靠投资拉动的。据了解,辽宁省万亿级产业基地200多个项目稳步实施;沈阳头部园区和特色园区已全部启动建设,计划投资2000多亿元;大连近年重大项目的投入和启动已取得成效,中沙两国携手共建的精细化工及原材料工程项目也在辽宁盘锦正式开工,预计投产后可实现超千亿元的年销售收入。
“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东北经济发展的关键。”王洪章表示,辽宁和东北的新业态的布局已经起步,有希望取得突破。东北科教资源十分丰富,拥有众多一流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中心,东北三个省会城市包括大连市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
“实现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东北研发经费投入是必不可少的,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王洪章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辽宁省研发经费投入超过600亿元,黑龙江省和吉林省都接近200亿元,增长速度比较快,但投入强度不高,全国投入强度2.4%,东北1%左右,相差一倍。
通过营商环境的改善提升企业家信心
近些年来,东北各省持续加大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力度,用市场化、数字化思维倒逼政务服务改革,加强数字治理营商环境的制度创新,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营商便利性得到很大提升。
据了解,近几年东三省新登记的市场主体增长幅度均达到20%以上,辽宁的大连、沈阳、锦州在社科院发布的营商环境竞争力排名中,已进入到前50名。
王洪章指出,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驱动向好,需要关注市场主体的感觉,主要有两条:一是服务企业尽心尽力,尽善尽美,重在解决问题;二是紧盯末稍,重在落到实处。这些方面,东北已经取得效果。
据了解,今年新春伊始,辽宁召开了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省委省政府宣布了营商环境制度建设要求和纪律约束,吉林和黑龙江也召开了类似会议,向社会展示了辽宁和东北进一步向外开放包容的新面貌和开门迎客的情怀。
“营商环境的改善将给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带来极大的声誉提升、信心提升和效率提升。营商环境的改善和市场经济活力的增强,不会一劳永逸,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也要认识到它的复杂性,它涉及到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信用环境、商业氛围和舆论氛围等诸多方面,需要的是持续改善和经营。”王洪章说。
持续关注提升薄弱环节
东北经济发展仍然有不少薄弱环节,需要提升改善。
王洪章提出,第一,发展中小企业是经济增长中重要选项。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是稳就业的主体,三年疫情,受损害最大的就是中小企业。根据《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报告》调研数据,中小企业现金流能维持一个月的占34%,能维持两个月的占33.1%,有29.5%的中小企业营业收入下降幅度超过50%,更有不少中小企业停业关门。
生产性服务业很多是中小企业,它的恢复与发展可以带动整个服务业直至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和效率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在东北经济增长中是个短板,占三个产业比重以及占服务业比重很低。东北的大工业基础,有条件发展咨询、设计、物流、信息服务、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占比。
“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规律,使我们不得不重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王洪章说,“专精特新”企业正在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也是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日前,工信部发布了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总计4357家,东部地区数量占比超过60%,东北仅120家,占比2.75%,辽宁省有76家企业入选,吉林省有25家,黑龙江省有19家,数量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利用好科教资源和产业集群这两方面优势,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搭建创新服务平台,东北具备这个条件。
第二,发展金融。东北地区金融发展不足,一是总量不足,二是质量不高。2024年全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超过32万亿元,东北三省社融增量总计只有4941亿元,占全国比重仅1.5%,远远低于东北地区GDP占全国的水平。一是要增加金融投入,特别是加大中小金融机构对经济的支持力度。2024年辽宁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加2.48%,主要是大型商业银行贷款余额增加9%,中小银行是下降的或负增长。
二是金融业态和产品创新、金融市场活跃度等方面有提升空间,消费金融、个人金融、衍生品金融市场、股权投资、风投、资管、理财、保险等机构和产品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明显不足。
三是一个有活力有韧性的经济,没有专业有力的金融服务是不可能的,需要推进金融改革与创新,扩大开放,健全金融机构体系,丰富产品服务体系,打造市场诚信环境,优化金融生态,使金融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调整中优化自己、发展自己,成为东北振兴的助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