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sd症状-经常看见ptsd,ptsd是什么意思呢?生活中常见吗?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 1、经常看见ptsd,ptsd是什么意思呢?生活中常见吗?
- 2、ptsd是什么意思,ptsd主要症状有哪些
- 3、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 4、创伤后应激障碍
- 5、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 6、什么是PTSD?
经常看见ptsd,ptsd是什么意思呢?生活中常见吗?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由于经历、目睹他人的实际死亡,或者受到了死亡威胁而导致的精神障碍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创伤后的紧急障碍,主要表现为患者在思维、记忆或梦中反复、不自觉地出现与创伤相关的情绪或内容。可能会有严重的情绪反应,甚至觉得创伤性事件似乎再次发生。
PTSD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主要分为家庭、社会心理因素(如性别、年龄、种族、婚姻状况、经济状况、社会状况、工作状况、文化程度、应激性生活事件、人格特征、防御方式、童年创伤、家庭暴力、战争、社会支持等)和生物因素(如遗传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等)其中,重大创伤事件是PTSD发病的基本条件,具有高度不可预测性。
PTSD的核心症状有三组,即创伤再体验症状、回避和麻木症状以及警觉增强症状。然而,儿童和成人的临床表现并不完全相同,有些症状是儿童特有的。
1.创伤性再体验症状
主要表现为患者在思维、记忆或梦中反复、不自觉地出现与创伤相关的情境或内容,严重的情绪反应,甚至感觉创伤事件似乎再次发生。
2.回避和麻木症状
主要表现为患者试图长时间或持续回避与创伤经历相关的事件或情况,拒绝参与相关活动,回避创伤所在地或与创伤相关的人或事,部分患者甚至有选择性遗忘,回忆不起事件相关的细节创伤。
3.警觉性增强的症状
主要表现为过度警觉、惊吓反应增强、注意力不集中、易怒和焦虑增加。
4.其他症状
一些患者还可能表现出成瘾性物质滥用、攻击性行为、自伤或自杀行为,这些往往是患者心理和行为应对方式的表现。同时,抑郁症状也是许多PTSD患者常见的伴随症状。
5.儿童PTSD的症状特征
儿童创伤再体验症状可表现为噩梦、反复经历创伤事件、玩与创伤相关的主题游戏、面对相关提示时感到兴奋或悲伤;儿童回避症状常表现为分离焦虑、依恋和不愿意离开父母;高度警惕性症状儿童的TOM通常表现为过度惊吓反应和高度警惕、注意力障碍、易怒或愤怒、难以入睡等。此外,PTSD的表现在不同年龄的儿童中可能有所不同。
以上就是关于ptsd的简要介绍了,希望可以帮到您。
ptsd是什么意思,ptsd主要症状有哪些
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指人在遭遇或对抗重大压力后,其心理状态产生失调之后遗症。这些经验包括生命遭到威胁、严重物理性伤害、身体或心灵上的胁迫。有时候被称之为创伤后压力反应(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以强调这个现象乃经验创伤后所产生之合理结果,而非病患心理状态原本就有问题。 又译为创伤后压力症、创伤后压力综合症、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重大打击后遗症。
PTSD的主要症状包括噩梦、性格大变、情感解离、麻木感(情感上的禁欲或疏离感)、失眠、逃避会引发创伤回忆的事物、易怒、过度警觉、失忆和易受惊吓。
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在经历或目睹创伤性事件之后。
简单地说ptsd症状,PTSD的核心症状有三组,即:闯入性症状、回避症状和激惹性增高症状。
常常表现为:不断闪回过去的画面、回避相关刺激、甚至对事件当时的记忆出现模糊、警觉性增加、可表现焦虑、恐惧症状、快感缺失、烦躁、攻击性增强等,且症状持续超过1个月。
其中,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病程也长于男性。
另外,决定是否能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键因素,不是创伤类型及严重程度,而是个体对创伤性事件的想法与感受。
药物可用于治疗创伤后相关症状,心理咨询可以调节失调的情绪反应,帮助患者从失能状态变为正常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80%的PTSD患者可能存在符合至少1种其他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的症状。(PDST详细判断标准见下文)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DSM-5详细诊断标准
A.以下述1种(或多种)方式接触于实际地或被威胁的死亡、严重的伤害或性暴力:
1.直接经历创伤性事件。
2.亲眼目睹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创伤性事件。
3.获悉亲密的家庭成员或朋友身上的创伤性事件。在实际的或被威胁死亡的案例中,创伤性 事件必须是暴力的或意外的。
4.反复经历或极端暴露于创伤性事件的令人作呕的细节中(例如,急救人员收集人体残骸ptsd症状; 警察反复接触虐待儿童的细节)。
注:诊断标准A4不适用于通过电子媒体、电视、电影或图片的接触,除非这种接触与工作相 关。
B.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存在以下1个(或多个)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闯入性症状:
1.创伤性事件反复的、非自愿地和闯入性的痛苦记忆。
2.反复做与内容和/或情感与创伤性事件相关的痛苦的梦。
3.解离性反应(例如,闪回),个体的感觉或举动好像创伤性事件重复出现。(这种反应可 能连续出现,最极端的表现是对目前环境完全丧失意识。)
4.暴露于象征或类似创伤性事件某方面的内在或外在线索时,产生强烈或持久的心理痛苦。
5.对象征或类似创伤性事件某方面的内在或外在线索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
C.创伤性事件后,开始持续回避与创伤性事件相关的刺激,具有以下1项或2项情况:
1.回避或努力回避关于创伤性事件或与其高度相关的痛苦记忆、想法或感觉。
2.回避或努力回避能够唤起关于创伤性事件或与其高度相关的痛苦记忆、想法或感觉的外部线索(人、地点、对话、活动、物体、情景)。
D.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认知和心境方面的负性改变,在创伤性事件发生或开始后加剧,具有以下2项(或更多)情况:
1.无法记住创伤性事件的某个重要方面(通常是由于解离性遗忘症,而不是诸如脑损伤、酒精、毒品等其他因素所致)。
2.对自己、他人或世界持续夸大的负性信念和预期(例如,“ptsd症状我很坏”“没有人可以信任”“世界是绝对危险的”“我的整个精神系统永久性地毁坏了”)。
3.由于对创伤性事件的原因或结果持续性的认知歪曲,导致个体责备自己或他人。
4.持续性的负性情绪状态(例如,害怕、恐惧、愤怒、内疚、羞耻)。
5.明显地减少与重要活动的兴趣或参与。
6.与他人脱离或疏远的感觉。
7.持续地不能体验到正性情绪(例如,不能体验快乐、满足或爱的感觉)。
E.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警觉或反应性有明显的改变,在创伤性事件发生或开始后加剧,具有以下2项(或更多)情况:
1.激惹的行为和愤怒的爆发(在很少或没有挑衅的情况下),典型表现为对人或物体的言语或身体攻击。
2.不计后果或自我毁灭行为。
3.高警觉。
4.过度的惊跳反应。
5.注意力问题。
6.睡眠障碍(例如,难以入睡或保持睡眠,或者休息不充分的睡眠)。
F.这种障碍的持续时间(诊断标准B、C、D、E)超过一个月。
G.这种障碍引起临床上明显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H.这种障碍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如药物、酒精)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
创伤后应激障碍
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
在经历了大灾难以后,许多人都会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下面我就跟大家聊聊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那些事吧!
创伤三联征
PTSD的主要表现可用“创伤三联征”加以概括:
病理性重现/闪回:患者在白天的想象里或在睡梦中出现反复的、闯入性的回忆或重演创伤性事件;遇到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事件、场景、人物等会触景生情,产生严重的精神痛苦。创伤性体验的反复重现是PTSD最常见也是最具特征性的症状。
警觉性增高:几乎每个患者都存在这种症状,这是一种自发的、持续的高度警觉状态。具体表现为过度警觉,惊跳反应,注意力不集中,激惹性增高及焦虑。躯体症状有心慌、出汗、头痛、躯体不适、入睡困难和易惊醒,且持续时间比较长。
回避行为:患者表现为长期或持续回避与创伤经历有关的事件或场景。回避行为分有意识回避和无意识回避。有意识回避这里不再细述。无意识回避表现为对创伤性事件的选择性/防御性遗忘、失忆,但与创伤性事件无关的记忆则完好保存。无意识回避也可表现为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拼命地工作,这些人往往不会认识到他们拼命工作其实也是一种回避行为。当然,有时他们会认识到只要自己一旦停下来,创伤性事件就会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浮现(病理性重现/闪回)。患者也可出现情感麻木,对周围的环境刺激反应迟钝,对以往的爱好失去兴趣,疏远周围的人,对未来生活、学习、工作都失去憧憬,出现社会性退缩。
除此之外,创伤后应激障碍常合并以下症状,如分离症状、兴趣范围的缩窄、人际关系的改变、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乃至人格的改变、抑郁、焦虑、睡眠障碍、自杀、攻击言行,并常伴有酒精、安定类药物等精神活性物质的有害使用或滥用等。
女性病程长
PTSD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包括儿童期。临床症状通常在创伤性事件后的最初3个月内发生,一般不超过创伤性事件后6个月。整个病期变化因人而异,大约50%患者3个月内完全恢复正常,至少1/3以上的患者症状持续一年以上。美国研究资料显示,PTSD症状在创伤后一年内迅速缓解,但大约33%~50%的PTSD患者会成为慢性,甚至终生不愈。Breslau(1998,2002)发现男性患者症状缓解平均时间为12个月,女性为48个月。创伤性事件的严重性、暴露于创伤事件的时间长度和亲近性可能影响PTSD的病程。
要尽早治疗
对确诊为PTSD的患者要进行尽早的治疗,但在制定治疗方案前,需要对患者的某些情况如年龄、性别、生活背景、创伤史、共病情况、有无自杀倾向、失眠/噩梦、精神病性症状等进行仔细的评估和分析,因为许多PTSD患者的病情非常复杂,治疗的有效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研究显示PTSD患者的药物不依从率很高。所以治疗开始时需要建立很好的医患关系,向患者和家属提供治疗必要的信息,尽可能与患者和家属一起制定治疗计划,了解患者对治疗的态度和期望值。当治疗无效时,医生应考虑到药物不依从性。
目前有研究证据和临床经验提示,一系列心理治疗可能有效。
足够的睡眠与合理的休息有助于PTSD患者消除疲劳,同时可以缓解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抑郁、激越、愤怒情绪以及闪回反应,保证患者以充沛的精力去面对现实,适应新的生活。
文娱体育活动不仅能增强体质,提高情趣,转移注意力,还能增加个体的意志力和自信心,可以缓解紧张焦虑、促进肌肉放松,有利于机体环境的稳定性。
PTSD重在预防。对已经明确诊断的PTSD患者要积极治疗,防止社会功能下降。
;
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指个体受到异常威胁性或灾难性事件所引发的强烈的无助、恐惧、焦虑或厌恶等心理反应。 常延迟出现并长期持续,通常延迟在事发1个月后,有些则在创伤后数月至数年延迟发作。
PTSD 最初被认为是战争创伤所引起的,现在已经扩展至更多的生活事件,如暴力、性侵犯、虐待、重大交通事故,以及洪水、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
PTSD的症状特点:
1、反复体验 :不需刺激和相关引发物,PTSD病人即可再次生动体验创伤情境,表现为在意识中创伤性事件反复闯入性,伴随痛苦记忆,被称为侵入性回忆或闪回。创伤体验有时可出现在梦中。这种反复体验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一方面,个体难以预料事件的发生,难以控制发生的时间和次数;另一方面再一次的闪回如同再一次经历创伤。
2、回避与情感麻木 :这是 PTSD的核心症状,个体试图在生理与情感上远离伤痛。创伤常引发非常强烈的负面情绪,如恐惧、紧张和焦虑,这些情绪常可持续终生。为了避免如此强烈的负面情绪,许多PTSD病人在生活中常表现为情感体验受限,同时对创伤事件的回避可以短暂缓解痛苦。情感麻木及回避使PTSD病人间接受益,并不断强化其行为。病人出现不愿与人交往,对亲人冷淡,兴趣范围缩小,对创伤有关的人和事出现选择性遗忘。
3、过度警觉: 在创伤事件发生后早期,此症状最为普遍,个体出现过分警觉、易激惹或易怒、惊跳反应、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
4、发病时间 : 症状常在创伤事件后数日至数月发病,症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多数病人在一年内恢复,少数病人持续多年迁延不愈。
什么是PTSD?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它是指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精神反应。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PTSD主要发生于男性身上,主要是经历战争的士兵,所以称此为“炮壳震惊”(shell shock),也称其为“战争疲劳”(battle fatigue)。
现在的研究表明,每个人包括儿童在内都有发生PTSD的可能性,而且女性是男性发生两倍。也许这正是女性遭受性的或身体上的攻击的表现。
总括有三种症状:
1、再体验:即个体会产生闯入性的创伤情境再现,而且再现的内容非常清晰、具体。尤其,生活中与创伤可能产生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可能引起个体对创伤情境的再体验。并且这种体验会给个体带来极大的痛苦,并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产生一些PTSD相关的共病(如,焦虑、恐惧、自责、失望、抱怨等);
2、回避反应:出于对再体验的痛苦,个体会主动回避一些可能引发创伤体验的事、物。而且这种回避反应可能无意识化,即表现为“遗忘”。这种回避反应一方面对个体是一种保护机制;但另一方面它会延缓个体PTSD相关障碍的复原;
3、高警觉:就是对许多小的细节事件都引起比较强烈的反应。进一步还表现为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
这种病症的表现很突出,当一个士兵在经历过战场的长时间厮杀、血、死亡后回到正常社会,就会出现很大的困扰。在最初的电影《第一滴血》中,兰博就突出的表现了这种症状,在我认为很优秀的小说作品《狼群》中,食尸鬼刑天就患有这种很可怕的疾病(屠夫那变态貌似也有),我个人认为食尸鬼作为一个平民只经过很少的战斗训练就进入了异常残酷的战场进行战斗,第一次战斗就杀了近百人(还是在用刀在近距离屠杀),就导致了后期他相当严重的战争创伤后遗症。
战争创伤后遗症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相信他人,而在军营中他们会找到安全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当士兵由于战争创伤后遗症询问老上级时,他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当初你真不该离开军队。
战争不会避免,面对那些在前线厮杀回来的战士时,我们应当包容,应当关怀,让他们找到安全的感觉。国家应当为这些士兵提供好的出路,好的未来。在他们为国家,为人民厮杀归来的时候,不要让他们寒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