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冠新材再闯IPO增募7亿拟5.5亿投未饱和产能 营收净利连降研发费率3.6%低于行业均值
微信号
KTV115116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长江商报
从科创板转战深交所主板,广东德冠薄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冠新材”)二闯IPO招来质疑。
2024年,德冠新材科创板IPO顺利过会,进入最后的注册阶段,公司出人意料地撤回申请。
此次IPO,德冠新材拟募资10.88亿元,较前次IPO增逾7亿元。新增的募资,除了补充流动资金增加1.5亿元外,还新增德冠中兴科技园项目,拟投入5.51亿元。
新增的募投项目将实现年产功能性薄膜5.82万吨,而公司功能薄膜产能连续多年为8.90万吨,尚未完全利用,大幅扩产的必要性存疑。
作为曾经冲击科创板的公司,近三年,德冠新材的研发费率不到4%,且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在本次IPO关键时刻,2024年及今年一季度,公司经营业绩持续下滑。
5月12日,针对募投项目等内容,长江商报记者向德冠新材发去了采访函,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复。
二次闯关业绩连降
德冠新材的异常举动,令市场格外关注。
2024年6月,德冠新材首次闯关A股IPO,拟在科创板上市。首次IPO,公司顺利过会,进入注册阶段。2024年6月,公司递交注册文件。然而,就在市场期待公司获准注册之时,当年11月18日,公司突然向上交所申请撤回在科创板上市申请文件,终止注册。
在注册的最后阶段,德冠新材为何出人意料地撤回申请文件?对此,德冠新材并未公开解释。
投行人士分析认为,出现在注册最后关头撤回申请现象,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公司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公司战略规划、经营决策作出重大调整;另一种是对问询不能作出准确合理的回复。
科创板IPO之时,德冠新材的经营业绩表现出色。2024年至2024年,德冠新材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0.58亿元、10.21亿元、13.14亿元,同比变动5.05%、-3.53%、28.74%;对应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56亿元、0.90亿元、1.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4.61%、62.09%、112.0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0.51亿元、0.85亿元、1.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1.64%、67.92%、129.92%。
数据显示,在德冠新材科创板IPO关键期,尽管公司的营业收入并未持续高速增长,但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均为高速增长。2024年的净利润、扣非净利润较2024年分别增长了约2.4倍、2.8倍。
本次IPO,德冠新材拟在深交所主板上市。2024年3月,距离科创板终止注册仅过四个月,德冠新材向深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文件。
从2024年开始,此前高速增长的经营业绩开始变脸。2024年,德冠新材实现营业收入12.89亿元,同比下降1.95%,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64亿元、1.62亿元,同比下降14.32%、17.28%。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分别为2.74亿元、0.33亿元、0.33亿元,同比下降5.78%、18.20%、15.21%。
上述数据显示,2024年及今年一季度,德冠新材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连续双降。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德冠新材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分别为0.09亿元、0.47亿元、-0.04亿元,同比减少0.05亿元、0.16亿元、0.07亿元,下降幅度约为35.71%、25.40%、233.33%,三项费用下降幅度远高于营业收入下降幅度。
营业收入小幅下降,净利润为何大幅下降,是否存在持续下降可能?德冠新材并未具体解释。
德冠新材生产所用原材料聚丙烯为大宗商品,添加剂为石油化工产品,其价格与原油价格波动相关。聚丙烯和添加剂的耗用占德冠新材主营业务成本的80%左右,2024年,国际原油价格处于相对高位,可能是这一因素,导致公司成本增加。
但是,意外的是,2024年,德冠新材综合毛利率53.05%、净利率33.55%,均为近几年新高。这一现象,似乎又说明国际原油价格高位运行并未对公司成本带来影响。
新增的募投项目存异常
放弃科创板上市、转战深交所主板,可能与德冠新材大幅增加IPO募资规模有关。
根据科创板IPO时招股书,德冠新材拟公开发行3333.36万股股票,募资约3.87亿元,投向功能薄膜及功能母料改扩建技术改造项目、实验与检测升级技术改造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拟投入金额分别约为2.11亿元、0.76亿元、1亿元。功能薄膜及功能母料改扩建技术改造项目设计产能为年产功能性薄膜与母料5.18万吨。
本次IPO,德冠新材将拟募资金额增加至约10.88亿元,较前次IPO计划募资额增加约7.01亿元。
对比发现,本次IPO,除了补充流动资金使用募资增加至2.50亿元外,还增加了一个募投项目,即德冠中兴科技园新建项目,项目总投资5.51亿元,全部使用本次募资进行建设。项目设计产能为年产功能性薄膜5.82万吨。
功能薄膜及功能母料改扩建技术改造项目、德冠中兴科技园新建项目同时新增功能薄膜产能,合计达11万吨。
对于本次新增募投项目,市场质疑之声较多。
2024年至2024年,德冠新材功能薄膜产能均为8.90万吨,产量为7.39万吨、7.75万吨、8.05万吨,产能利用率为83.02%、87.12%、90.46%,产销率为99.77%、98.57%、99.23%;功能母料产能分别为2.96万吨、3.30万吨、3.30万吨,产能利用率为51.18%、51.91%、57.39%,产销率为55.11%、61.37%、58.63%。
功能薄膜的产能还有空间,功能母料的产能利用率、产销率均较低,德冠新材大规模扩产是否有必要?近几年,公司两大产品产量增长并不快,募投项目新增产能接近现有产能,未来将如何消化?
此外,德冠中兴科技园新建项目中包含建设实验室及研发大楼,与实验与检测升级技术改造项目是否存在重复建设?
对于募资扩产,德冠新材在招股书中称,其功能薄膜产能受限。市场的疑惑是,既然产能受限,为何在长达6年时间内(2017年至2024年的产能也为8.90万吨),公司不通过技改等途径扩产?
2017年至2024年,德冠新材合计分红0.36亿元,截至2024年底,公司账面货币资金为2.81亿元。据此判断,公司具备扩产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德冠中兴科技园新建项目,存在数据打架问题。
2024年3月26日,德冠中兴科技园第一期工程动工,当时,当地媒体报道,项目总投资近10亿元,预计新增产能8万吨。
综上,德冠新材存在募投项目信息披露不充分、扩产必要性存疑等问题。
控制权稳定性存隐患
德冠新材存在控制权稳定性隐患。
根据招股书,目前,罗维满直接持有德冠新材7.0187%股权,谢嘉辉直接持股 3.2945%,张锦棉直接持股3.2502%,三人还通过德冠集团控制公司50.8618%股权,最终控制公司股权比例达到64.4252%,为公司共同实际控制人。
实际上,最终,罗维满、谢嘉辉、张锦棉的直接间接持股比分别为13.98%、21.61%、7.94%,谢嘉辉持股比例具有明显优势。
不仅如此,谢嘉辉之母梁玉婵间接持有德冠新材5.30%股权,谢嘉辉之姨夫凌伯纯直接持股1.02%。那么,谢嘉辉家族直接间接持有德冠新材27.93%股权,几乎是罗维满持股比例的2倍。目前,罗维满担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谢嘉辉、张锦棉均为公司董事。
谢嘉辉还具有年龄优势。罗维满出生于1957年,目前为66岁,张锦棉出生于1941年,已经年过八旬,而谢嘉辉出生于1980年,现年43岁。
综合上述因素判断,上市之后,如果三名实际控制人不再签署一致行动人协议,谢嘉辉的优势将凸显,直接危及到德冠新材控股权。或者,谢嘉辉与张锦棉联手,可能会夺取公司控制权。因此,德冠新材的控制权稳定性存在隐患。
德冠新材虽然在冲击科创板时顺利过会,但公司研发方面不具有优势。
德冠新材处于技术密集型领域,从发明专利看,同行业可比公司中,永新股份26项,斯迪克获授权专利225项,国风新材、金田新材分别为104项、19项,德冠新材的发明专利为38项。2024年至2024年,行业研发费率平均水平为4.23%、4.09%、4.81%,均超过4%。同期,德冠新材研发费率为3.41%、3.75%、3.64%,均低于4%。
德冠新材的客户存在异常。持股2.4278%、曾为公司副总经理的李德安,是四川省新康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2018年至2024年,德冠新材向该公司的销售额为分别为290.44万元、0万元、33.19万元。持股0.2223%的一名前销售人员黄子标则隐身公司贸易商,2024年、2024年德冠新材向佛山市新长盛包装材料有限公司销售额分别为938.07万元、795.53万元,该公司实控人为黄子标配偶,持有100%股权,黄子标为该公司监事。
错综复杂的关系,交易价格是否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