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戏曲-中国著名戏曲有哪些?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 1、中国著名戏曲有哪些?
- 2、中国十大戏曲代表作
- 3、经典京剧曲目有哪些?
- 4、经典戏剧有哪些
- 5、中国最出名的戏剧有哪些?
中国著名戏曲有哪些?
中国著名戏曲有:
《贵妃醉酒》《状元媒》《三打祝家庄》《红鬃烈马》《是老安刘》《宇宙锋》《西厢记》《红娘》《谢瑶环》《白蛇传》《四郎探母》《清官册》《霸王别姬》《群英会》《罗成叫关》
《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锁麟囊》、《大保国》、《贵妃醉酒》、《捉放曹》、《武家坡》、《四郎探母》、《铡美案》等等等
戏曲剧种: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经典戏曲,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
一、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1、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一般均表述依次为:京剧(有“国剧”之称 )、越剧(有“中国第二大剧种”、“第二国剧”之称 [22] )、黄梅戏、评剧、豫剧。 采用如此表述经典戏曲的书籍出版物有数十种,覆盖教育、旅游、戏曲、电影、网络、民俗、文化、电视、国学、艺术、漫画等各领域。
2、亦有表述为“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者,采用如此表述经典戏曲的书籍出版物有数种,即:1997年出版经典戏曲的《文化娱乐通》(郭沫勤主编)、2003年出版的 《戏剧影视文艺学》(刘晔原著)等。
3、而2008年在北京市出版的《黄梅戏》(中国文联出版社)(金芝,杨庆生著)则特意用经典戏曲了“并称”一词。
二、全国声腔剧种
二黄、二人台、上党二黄、上党梆子、山西梆子、山东梆子、川剧、三角戏、义乌腔、弋阳腔、广东汉剧、云南壮剧、云南花灯戏、丹剧、木偶剧、巴陵戏、五音戏、文南词、中路梆子、内蒙大秧歌、凤台小戏、永济道情戏、白剧、白字戏、南京白局、高淳阳腔目连戏、北昆、北京曲剧、北路梆子、皮黄、皮影戏、龙江剧、龙岩杂戏、东北地方戏、东河戏、东路梆子、汉剧、宁河戏、乐平腔、正字戏、四平腔、四股弦、右词南剑调、
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调、西路评剧、壮剧、壮族沙剧、芗剧、吉剧、吕剧、竹马戏、老调梆子、庐剧、吹腔、乱弹、沪剧、评剧、苏剧、甬剧、祁剧、辰河戏、余姚腔、词明戏、含弓戏、阿官腔、灵邱罗罗腔、河南越调、河南道情、河南曲剧、河北梆子、河北乱弹、京腔、京剧、青阳腔、青海平弦戏、武安落子、杭剧、扬剧、昆腔、陇剧、
茂腔、绍剧、瓯剧、侗戏、宜黄戏、采茶戏、泗州戏、弦索腔、耍孩儿戏、陕西老腔、柳腔、柳琴戏、闽剧、闽西汉剧、南剧、姚剧、临剧、哈哈腔、胡琴腔、荆河戏、浑源罗罗、贵州花灯剧、高腔、高山剧、高拔子、高甲戏、高调梆子、唐剧、桂剧、秦腔、晋剧、邕剧、莆仙戏、海盐腔、海门山歌剧、海城喇叭戏、莱芜梆子、壶关秧歌、淮剧、淮红剧、
黄梅戏、黄龙戏、黄孝花鼓、清戏、清音戏、粤剧、婺剧、楚剧、推剧、梨园戏、梆子腔、章丘梆子、铙鼓杂戏、湘剧、湘西苗剧、越剧、傣剧、琼剧、丝弦戏、滑稽戏、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崇阳提琴戏、通城花鼓戏、蒲剧、蒲州梆子、雷剧、锡剧、滇剧、蒙古剧、碗碗腔、瑞河戏、新疆曲子戏、赛戏、歌仔戏、僮子戏、蔚县秧歌、漫瀚剧、潮剧、徽剧、影子腔、黔剧、豫剧、襄阳剧、襄武秧歌、藏剧、赣剧、彝剧。
扩展资料
谱色分类:
一般情况下,脸谱的脑门和两颊部位的颜色构成脸谱的主色,谱色分类就是按照脸谱的主色来分类。
1、谱色有相对固定的象征意义和特殊寓意,表现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这是在长期的戏曲演出中,观演之间互动对话、约定俗成的结果。
2、红脸:表示忠勇耿直,有血性的勇烈人物。如关羽、赵匡胤、姜维等。但也有例外,如《法门寺》中反面人物刘瑾就勾红脸,这里有讽刺之意,使人一看便知是个擅权的太监。
3、粉红脸:表示年迈气衰,德高望重的忠勇老将。如廉颇、袁绍等。
4、紫脸:表示刚毅威武、稳重沉着的人物。如常遇春、樊哙等。
5、黄脸:表示武将骁勇善战、残暴,如典韦、宇文成都等。表示文士内有心计,如姬僚等。
6、蓝脸:表示刚直勇猛、桀骜不驯的人物。如窦尔墩、夏侯惇等。
7、绿脸:表示侠骨义肠、性格暴躁的人物。如程咬金、青面虎等。
8、黑脸:表示忠耿正直、铁面无私,或粗率莽撞的人物。如包拯、张飞、夏侯渊等。
9、白脸:又分水白脸和油白脸。水白脸表示阴险奸诈、善用心计。如曹操、赵高、严嵩等。白脸多用于反面人物,但也有例外,如鲁智深、杨延德(杨五郎)等。
10、瓦灰色脸:表示老年枭雄。
11、金银脸:一般用于神、佛、鬼怪,象征虚幻之感。如二郎神、金翅鸟等。也用于一些英勇无敌的将帅或番邦将帅。如李元霸、金兀术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戏曲 谱色分类
中国十大戏曲代表作
京剧
简介:中国十大知名戏曲种类 1、京剧
京剧又被称为平剧、京戏,[bai]是以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的影响力最大的戏曲剧种,是融合了汉调、昆曲、秦腔曲调和表演方式而形成的规范化艺术表现形式,而京剧是以历史故事为主要表演内容,并于2010年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豫剧
豫剧是一种发源于河南开封市的汉族戏曲之一,也是被西方誉为“东方咏叹调”的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因抑扬有度的唱腔、生动活泼的韵味而著称于世,以枣木梆子来进行音乐伴奏,以高度的艺术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欢迎。
3、越剧
越橘是有着第二国剧之称的戏曲剧种,也是发源于浙江嵊州繁荣于全国的中国第二大剧种,也因唯美典雅的表演、丰富纷呈的艺术流派而被西方称为“中国歌剧”,表演时通常以才子佳人的题材为主。
4、黄梅戏
黄梅戏这个集花鼓调、山歌、秧歌、采茶灯、茶歌于一体的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目前在全国各地受到广泛欢迎,凭着丰富的表现力、质朴真实的表演而著称于世,
其中以《天仙配》在国内最为流行,在海外也是有着较高的声誉。
5、评剧
评剧是一种由清末时期的对口莲花络小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主要分为东路和西路,目前主要流星雨河北和东北地区的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其中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剧目最具影响力。
6、昆曲
昆曲又被称为昆山腔,是起源于明代苏州昆山,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和武术等元素而形成的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声调,伴奏乐器通常以曲笛、三弦为主,通过鼓和板来控制演出节奏,2001年被贾克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7、曲剧
曲剧是一种鱼1952年正式定名的地方传统戏曲之一,表演通常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并并以北京流行的曲艺单弦牌子曲为主,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这个戏曲已经表演了上百个剧目,其中以《罗汉钱》《妇女代表张桂荣》等最具代表性。
8、越调
越调是流行在河南省和湖北省地区的地方传统戏剧,越调主要由曲艺和木偶两大分支组成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质朴婉转的唱腔、细腻典雅的风格、高亢豪放的特点而著称于世,2006年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吕剧
吕剧是以坠琴、扬琴、三弦和琵琶为吕剧四大件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主要流行在山东、江苏、安
徽和东北三省部分地区的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因是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而凭借着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优美悦耳的唱腔而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10、沪剧
沪剧是起源于浦江两岸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受到弹词和民间说唱影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于1941年正式定称为沪剧,并以温婉柔和的音乐、优美动听的曲调和其中包含的真情实感的浓郁时代气息而著称于世。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
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兴起时间: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直到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年—1860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
代表剧目:
《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打渔杀家》《五人义》《挑滑车》《打金枝》《六月雪》《四进士》《搜孤救孤》《挡马》《金玉奴》《樊江关》《野猪林》《八大锤》《空城计》《霸王别姬》《智取威虎山》等
其他重点知识:
行当分类: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
唱腔分类:京剧主要分为“西皮”与“二黄”两大类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京剧旦角主要分为四大流派:梅派、程派、荀派、尚派
02
越剧
简介: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2006年,越剧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兴起时间:
“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
代表剧目:
《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祥林嫂》《柳毅传书》《山河恋》《玉堂春》《孟丽君》《打金枝》《荆钗记》《西园记》《白蛇传》《李娃传》《白兔记》《汉宫怨》《孔雀东南飞》《穆桂英挂帅》《陆游与唐琬》《狸猫换太子》《家》等。
其他重点知识:
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03
黄梅戏
简介: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是汉族戏曲之一。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兴起时间: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
代表剧目:
《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孟丽君》《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辞店》《玉堂春》等
其他重点知识: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
黄梅戏唱腔有三种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
04
评剧
简介:
评剧,流传于中国北方,是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
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兴起时间:
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1935年起落子艺人大量涌向南方,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演出,以后又到重庆、成都、贵阳等地,并在这些地区扎下根。此年年初,上海报纸戏目广告出现“评剧”名称。
代表剧目:
《金沙江畔》《拜月记》《谢瑶环》《家》《乾坤带》《凤还巢》《韩玉娘》《桃花庵》等
其他重点知识: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的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
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
05
豫剧
简介:
豫剧,发源于中原(河南开封),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2006年,豫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兴起时间: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在河南盛行的时尚小令(民歌、小调)的基础上,汲取了昆腔、吹腔、皮簧及其他梆子声腔剧种的艺术因素发展而成的。
1924年,王义成在《京报》副刊《戏剧周报》上发表《豫剧通论》一文,文章中的豫剧是对河南省所有剧种的统称。
代表剧目:
《黄鹤楼》《空印盒》《穆桂英挂帅》《三盗令》《断桥》《铡美案》《三哭殿》《玉麒麟》《斩黄袍》《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小二黑结婚》等
其他重点知识: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唱腔分类:
豫西调,又称西府调、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
角色行当分类:
经典京剧曲目有哪些?
1、《战太平》
京剧《战太平》,又名《花云带箭》,或名《太平城》,讲述元朝末年,大将花云镇守太平城,在战斗中被陈友谅俘虏后宁死不屈,壮烈牺牲的故事。
2、《洪羊洞》
洪洋洞亦作洪羊洞、红羊洞。京剧中著名老生传统剧目。宋将杨延昭打听得父亲杨继业尸骨被存放于辽邦洪羊洞内,乃命孟良往盗取尸骨。焦赞暗随至洞,孟良误以为是敌将,用斧劈死。当孟发现时,哀痛不已,后悔莫及。
乃将杨、焦遗骨交老兵送回,后自尽于洞前。六郎正在病中,惊同盟耗,哀悼呕血,与八贤王和母、妻诀别而死。此戏一名《孟良盗骨》,又名《三星归位》。为谭鑫培、余叔岩、杨宝森等京剧大师的代表作。金派(金秀山、金少山)花脸也有突出表演。此戏来源于《杨家将演义》第四十四回-四十五回及元朱凯《昊天塔杂居》。此外湘剧、汉剧、豫剧、秦腔、河北梆子亦有此剧目。
3、《珠帘寨》
传统戏剧剧目。取材于杂剧《紫泥宣》和《残唐五代史演义》。
4、《打棍出箱》
《打棍出箱》(此剧前名《问樵闹府》,后名《打棍出箱》,常连演。又名《琼林宴》),出自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第二十三回至二十七回。 包括“问樵”、“闹府”、“出箱”。谭鑫培、余叔岩代表作。
5、《搜孤救孤》
又名《八义图》,京剧剧目。老生传统戏。
改编自中国古典戏剧《赵氏孤儿》,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氏因奸臣陷害而惨遭灭门后,医生程婴抚养赵氏孤儿长大并报仇雪恨的故事。
6、《捉放曹》
京剧《捉放曹》取材于《三国演义》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故事讲的是曹操刺杀董卓未遂, 改装逃走,至中牟县被陈宫擒。后曹用言语打动陈宫,使陈弃官一同逃走。行至成皋,遇见曹父故友吕伯奢,吕杀猪款待。
自己亲自去庄外买酒以招待贵客。曹闻得磨刀霍霍,误以为吕欲加害,便杀死吕氏全家,焚庄逃走。出庄遇吕沽酒而回,曹又杀之。陈宫见曹心毒手狠,枉杀无辜,十分懊悔;宿店时;趁曹熟睡时欲刺杀曹,但又觉不妥便独自离去。
7、《辕门斩子》
《辕门斩子》又名《三进帐》。北宋年间,辽国萧太后南下入侵,大摆天门阵。为破阵,八贤王、佘太君随大军驻守边关抵抗。元帅杨延昭派其子杨宗保出营巡哨,宗保在穆柯寨与穆桂英交战,被绑赴穆柯寨。宗保、桂英一见钟情,遂结为夫妻。
宗保返营后,杨延昭大怒,要将宗保在辕门斩首示众。佘太君、八贤王两次求情未果,穆桂英得知消息后,救夫心切,向六郎献上破阵急需的“降龙木”,并允宗保戴罪立功。六郎得知穆桂英智勇双全、才貌出众,加之佘太君、八贤王作保,遂免宗保死罪。宗保、桂英披挂上阵,夫妻二人大破天门阵。
8、《斩黄袍》
斩黄袍,戏曲传统剧目,有京剧、豫剧、秦腔、蒲剧等多种戏曲,在有些戏曲中又叫斩郑恩、错斩郑恩等。
柴荣死,苗顺计加黄袍于赵匡胤之身,使继帝位,改国号宋。封郑恩为北平王。河北韩龙进韩素梅,受封游街,遇郑恩,郑恩怒打之,韩龙逃入宫。郑恩见赵匡胤力谏,赵匡胤宠幸韩素梅,醉后怒斩郑恩。陶三春闻而引兵围宫,高怀德闯宫,赵匡胤酒醒痛悔,高怀德斩韩龙,登城调解;陶三春斩赵匡胤所服黄袍泄忿,赵匡胤许郑恩追荐,陶三春始退兵,韩素梅因为杀害郑恩被后悔的赵匡胤就地下令斩首。
拓展资料: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1]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经典戏剧有哪些
1、《空城计》
《空城计》是传统京剧的经典剧目,叙述的是诸葛亮因马谡自持才能而失掉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军15万攻打诸葛亮驻地西城。
当时,诸葛亮所部精锐俱已遣出,西城空虚,只有驻地的老弱士兵,寡不敌众,万分危急。诸葛亮定空城之计,以城门大开,从容不迫,若无其事地登上城楼观山赏景,饮酒抚琴。
司马懿兵临城下,见诸葛亮端坐城楼,笑容可掬,焚香弹琴,疑惑不已,深恐中计,疑有伏兵,不进而退。再次复回攻城,遇赵云抵挡而收兵。
2、《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表演的梅派经典名剧之一。主要内容是:秦末,楚汉相争, 韩信命李左车诈降项羽,诓项羽进兵。
在九里山十面埋伏,将项羽困于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项羽突围不出,又听得四面楚歌,疑楚军尽已降汉,在营中与虞姬饮酒作别。虞姬自刎,项羽杀出重围,迷路,至乌江,感到无面目见江东父老,自刎江边。
3、《天仙配》
《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董永卖身》,是黄梅戏早期积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黄梅戏的保留剧目之一,是首部以电影方式出现的黄梅戏,讲述七仙女不顾天规,私自下凡与董永结为伉俪,憧憬美好生活,最终被玉帝生生拆散了的爱情故事。
1952年班友书等改编了《路遇》一折,将董永由秀才改为农民,将七仙女由“奉旨成婚”改为“思凡下嫁”;
1953年陆洪非改编了全本,形成了《卖身》、《鹊桥》、《路遇》、《上工》、《织绢》、《满工》、《分别》七场戏;后来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不断磨合定型为始于《鹊桥》,终于《分别》的六场次。
该剧获得第一届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导演奖、音乐奖,被评为建国50周年经典剧目,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4、《夫妻观灯》
黄梅戏的经典之作,说的是元宵佳节,青年农民王小六带着他的妻子进城看灯。城里人山人海川流不息,各色各样的灯——龙灯、狮子灯、螃蟹灯——来来往往。
一批一批的走过去。夫妻二人看完花灯之后。兴高采烈的回家去了。
5、《贵妃醉酒》
京剧《贵妃醉酒》又名《百花亭》,是一出载歌载舞的单折歌舞剧,取材于中国唐朝历史人物杨贵妃的故事,经过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创作、表演而广为认知,是梅派代表剧目之一。
该剧描写的是杨玉环深受唐明皇的荣宠,本是约唐明皇百花亭赴筵,但久候不至,随后知道他早已转驾西宫,于是羞怒交加,万端愁绪无以排遣,遂命高力士、裴力士添杯奉盏,饮致大醉,后来怅然返宫的一段情节。
《贵妃醉酒》通过优美的动作和华美的唱词、曲调,表达杨贵妃由期盼到失望,再到怨恨的复杂心情。
中国最出名的戏剧有哪些?
十大古典悲剧:《窦娥冤》、《汉宫秋》、《赵氏孤儿》、《琵琶记》;明朝的《精忠旗》、《娇红记》;清朝的《清忠谱》、《长生殿》、《桃花扇》、《雷峰塔》。
十大古典喜剧:《救风尘》、《墙头马上》、《西厢记》、《李逵负荆》、《看钱奴》、《幽闺记》、《中山狼》、《玉簪记》、《绿牡丹》、《风筝误》。
1、《窦娥冤》
《感天动地窦娥冤》(简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刊行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
全剧四折,写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
这出戏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生动刻画出窦娥这个女性形象。该剧同时体现了关汉卿的语言风格,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
2、《汉宫秋》
全称《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简称《汉宫秋》)是元代文学家马致远创作的杂剧。
该剧讲述汉元帝派毛延寿去民间挑选宫女,毛延寿借机收受贿赂,中饱私囊。王昭君因不肯向毛延寿行贿,被毛延寿画丑,因而被打入冷宫。
后汉元帝巡视后宫偶然得见王昭君,遂加以宠爱,并封为明妃。毛延寿自知罪责难逃,投奔匈奴,并献昭君美图于呼韩邪单于,致使呼韩邪单于向元帝索要昭君为妻,不从则兵戎相见。
汉朝文武百官畏惧匈奴,劝元帝忍痛割爱,以美人换取和平。元帝无奈,只得让昭君出塞,并亲自到灞桥送别。汉元帝回宫后,心情无比悲痛。而昭君不舍故国,在汉蕃交界的黑龙江投水而死。
该剧的基本冲突是汉元帝、王昭君和文武官僚、奸臣贼子的冲突。与匈奴的矛盾只是作为一个社会背景来写的。全剧的艺术特点在于抒写人物内心的感情,有浓厚的抒情意味。
3、《西厢记》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
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该剧具有很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作者写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写情与欲的不可遏制与正当合理,写青年人自身的愿望与家长意志的冲突;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观。
全剧体制宏伟,用了五本二十折连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古代杂剧中是罕见的。该剧情节引人入胜,形象鲜明生动,文采斐然,极具诗情画意。
4、《玉簪记》
《玉簪记》是明代作家高濂创作的传奇(戏剧),刊行于明万历年间。
该剧写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冲破封建礼教和道法清规的约束而相恋结合的故事。金兀术南侵,少女陈娇莲在逃难中与母失散,入金陵女贞观为道士,法名妙常。
府尹张于湖赴任经过,曾向妙常挑逗,但为所拒。女贞观主潘法成之侄潘必正会试落第,亦来女贞观。陈、潘二人经过茶叙、琴挑、偷诗一番曲折后,终于私自结合。
事为观主觉察,乃逼必正赴试。登程之日,妙常追至江边,雇船赶上,哭诉别情。后潘生登第得官,路出金陵,迎娶妙常归家团聚。
《玉簪记》情节简单而生动,语言朴实而优美。
5、《风筝误》
《风筝误》是清代文学家李渔创作的传奇(戏剧),共三十出,完成于顺治十年(1653年)。
《风筝误》讲述胸无点墨的戚友先拿才子韩琦仲题诗的风筝去放,风筝断线后落在詹烈侯的两院,被二小姐詹淑娟拾得,貌美且有才的詹淑娟依韵和诗一首于风筝上。
风筝被戚家书童索回去后,韩琦仲见所和之诗赞不绝口,由此萌生了对詹家小姐的爱情,于是另作风筝题求婚诗一首,仿戚友先的做法去放。
但风筝不坠西院坠东院,被貌丑且急色的大小姐詹爱娟拾得。爱娟密约韩生,韩生误以为是会淑娟,见面惊丑而急退。韩生赴试,状元及第,上司詹烈侯要以女儿淑娟配之。
韩琦仲追忆“前惊”而不受(误以为婚配者就是密约时所见的爱娟)。后怕犯欺君逆父之罪而屈从:洞房之夜如临深渊,懊丧至极,结果银灯高照,方识“聘婷”而大喜。
《风筝误》一剧,以关目新奇而又针线细密着称。它以风筝为姻缘的线索,通过巧合、误会等手法编织情节,引出许多逗人发笑的喜剧效果。李渔的“十种曲”中,惟《风筝误》最脍炙人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十大古典喜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十大古典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