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为什么简称皖-安徽简称皖的由来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安徽简称皖的由来
安徽简称皖的由来如下:
安徽省简称“皖”,缘于皖西有绵亘的皖山,即天柱山。位于安徽省的西南部潜山县境内,因其主峰“一柱擎天”而得名。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南巡时封其为“南岳”,后为隋文帝诏废,故被人们尊为“古南岳”。
又因春秋时此区域为皖国封地,山名皖山,水名皖水,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所以又称为安徽的“源头山”。
“皖”又作“睆”。始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的睆彼牵牛”句,《毛传》解释为“明星貌”,唐陆德明解释为“明貌”,《字汇·目部》释为“美好貌”。因此,“皖”就是明亮美好的意思。古皖国就地处山清水秀的皖西地区。
历史沿革
安徽建省于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因境内有皖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
安徽分属不同的部落(扬越、百濮)和诸侯国。
西周出现了吴国、六国、舒国4个诸侯国。东周出现了越国、楚国、吴国、萧国、桐国5个诸侯国。春秋期间(前770年-476年),分属宋国、楚国、蔡国、徐国。
秦代实行郡县制,境内长江以南属会稽郡、九江郡,以北分属泗水郡、砀郡、陈郡。秦末至楚汉相争期间,增置鄣郡、衡山郡、庐江郡,并为九江、西楚、衡山等诸侯国分领。
西汉,安徽先后分属为淮南国、庐江国、衡山国、六安国、荆国、淮阳国、梁国。东汉,省境长江以南属扬州,以北属徐州、豫州。
三国鼎立期间,分属孙吴、曹魏二国。
东晋时期,淮北地区分属“五胡十六国”中的刘汉、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后燕等国,常守旧制,仍为徐、豫(含东豫)2个州分领。宋、齐、梁、陈均先后收复过淮北地区,领有江南地区,并长期以江淮地区为南北纷争的战场。陈朝后期则以长江为限,江淮及以北地区分属北齐、北周。南朝后期,安徽长江以北先后分属北魏、东魏、北齐、北周。
隋统一中国后,境内分置庐江、谯郡、汝阴、淮南、钟离、戈阳、同安、宣城、新安、历阳。唐分中国为十道,安徽分属河南道、淮南道、江南东道。
五代十国时期,淮北地区先后分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南方(含江淮、江南地区)先后分属吴国和南唐国。
安徽为什么简称皖
清朝康熙年间,统治者将江南省一分为二,取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设立安徽省,江宁、苏州两府的首字设立江苏省。又因为安徽省境内有著名的皖山,所以皖便成了安徽省的简称。
安徽的的简称为什么是“皖”?
皖,《说文解字》左右结构,右边从“完”,完美,德行高尚;左边从“白”,清白,两袖清风,廉洁。春秋时期封地,封地所有人曰“皖公”。今安徽潜山县立有皖公像。
类似于江苏简称“苏”,来源于苏州的简称。安徽的简称来自于“安”庆的简称“皖”。
安徽建省后至建国前长期以安庆为省会,安庆古称“皖国”(另有桐国(子爵,今桐城),枞国(子爵,今枞阳),群舒国(今安庆地区,部分位于今巢湖地区和六安地区)),皖国公据此封国,境内有皖山(后称潜山,又改天柱山,汉武帝封“南岳”)、皖水,皖水入江处称皖口。
后安庆境内有皖县,曾为庐江郡治(此时有《孔雀东南飞》故事)(今舒城县、庐江县均不在安庆境内,但汉末庐江郡及群舒诸地(唐改舒州)均主要在今安庆地区)。
故而安徽建省后取“安庆”(政治、文化中心,皖文化代表)和“徽州”(经济中心,徽派文化发源地,今黄山地区及婺源县、宣城绩溪县,徽商祖籍地)二地首字、后乾隆以安庆简称“皖”为省名(与江苏类似),皖有美好的意思,皖山皖水好风光,龙山凤水育英才。
为什么安徽省的简称是‘皖’呢?
安徽省简称“皖”,缘于皖西有绵亘的皖山,皖水绕流其间,古为皖国,汉以后沿建皖县、皖城、皖阳等县,安庆府旧治潜山为其中心,后古皖又为安庆府境而名。以皖命名,表示安徽历史悠久,山川壮丽。“皖”又作“睆”。始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的睆彼牵牛”句,《毛传》解释为“明星貌”,唐陆德明解释为“明貌”,《字汇·目部》释为“美好貌”。因此,“皖”就是明亮美好的意思。古皖国就地处山清水秀的皖西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