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什么意思-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 1、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
- 2、“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
- 3、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
- 4、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
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
韬光养晦,意为隐藏才能,不使外露,读音为tāo guāng yǎng huì。
“韬光养晦”由“韬光”和“养晦”两个词语组成。“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最早出现在南朝梁国太子萧统所写的《靖节先生集序》。
出自清代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自顾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
扩展资料:
近反义词解析:
一、韬光晦迹
【解释】:韬光:把才华隐藏起来;晦迹: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出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四十:“单说这自古至今有那一等怀才抱德,韬光晦迹的文人秀才,就比那奇珍异宝,良金美玉,藏于泥土之中。”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二、锋芒毕露
【解释】:毕露:完全显露。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
【出自】:现代华而实《汉衣冠》二:“黄熙胤奉承地解释,想借着师友渊源、故旧情谊来笼络这位锋芒毕露的身居要位的武将。”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人好表现自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
解释 :隐匿光彩、才华,收敛锋芒、踪迹。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韬光养晦,读音:[ tāo guāng yǎng huì ]
韬光养晦(tāo guāng yǎng huì),汉语词语之一,褒义词,可以作谓语,其意思是隐匿光彩、才华,收敛锋芒、踪迹,光芒,养晦是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该词语出自于《旧唐书·宣宗记》。韬光养晦还包括谦卑的意思,就是甘愿让对方处在重要的位置,让自己处在次要的位置。
出处:
《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同义词:
闭门不出 、杜门不出 、韬匮藏珠、 韫椟藏珠、 韬光晦迹 、养晦韬光
反义词:
锋芒毕露
历史典故:
史上最有名的有关"韬光养晦"的典故,则出自《三国演义》。其中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骗城斩车胄"载:"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张两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两人乃不复言。"一日,曹操摆下酒筵来试探刘备的野心,问刘备天下有哪些英雄,刘备列举了当时叱咤风云的一些人名,就是不提自己。《三国演义》载:"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
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
韬光养晦,拼音tāo guāng yǎng huì,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典籍
《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荡寇志》第七十六回: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自顾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
近义词:韬光晦迹
韬光晦迹比喻不显露才能。
成语典故:唐·魏徵等《隋书·薛道衡传》:“粤若高祖文皇帝,诞圣降灵则赤光照室,韬神晦迹则紫气腾天。”
词语辨析:单说这自古至今有那一等怀才抱德,~的文人秀才,就比那奇珍异宝,良金美玉,藏于泥土之中。——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四十。
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
韬光养晦韬光养晦什么意思的意思韬光养晦什么意思,就是指隐藏才能,不轻易外露。现在通常用来指低调谦虚的人。
韬光养晦出自《旧唐书·宣宗记》原文是: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韬光养晦的含义
韬光养晦中的韬光,意思是隐藏自己的光芒,养晦是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它和低调的意思基本相同,这是一种优秀的策略。让人不能轻易的看透韬光养晦什么意思你。
韬光养晦也带有谦卑的意思,就是甘愿让对方处在重要的位置,让自己处在次要的位置。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谦卑、互相尊重,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很好,大家团结一致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因此,韬光养晦不只是一种生存策略,也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