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幢读音-经幢读音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经幢读音
经幢经幢读音的读音经幢读音:jīng chuáng
经幢读音我国佛教石刻经幢读音的一种。创始于唐。凿石为柱,上覆以盖,下附台座,刻佛名、佛像或经咒于上。其制式由印度的幢形变化而来。李玫《异闻实录》卷一:“开元中,明皇与杨妃建此寺,立经幢。”
《隶续汉王稚子二阙画象》洪适释:“西州所存汉人墓阙,其石方数尺,间有阙者,上琢楼屋为盖,如今寺观中经幢。”
孙犁《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二)》:“他最有兴趣的,是经幢石刻。因此整部日记,几乎有一半篇幅,记的是购买经幢,考订经幢。”
石雕佛塔是一种最为古老的建筑,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不仅仅被佛教人士广为尊重,也成为了园林建筑方面的一种具有着装饰性效果的建筑,被誉为中国古代有特色的高层建筑。其中经幢塔是石塔中的一种经塔,主要就是用来雕刻经文的。
中国比较多是西南地区的石塔,各种不同样式的宝塔有着不一样的建筑特点,代表的意义也不同。石雕经幢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纪念性的艺术建筑。石雕经幢既是雕刻艺术品,又是奇特的建筑物。
印度经幢的形式是在纪念佛的玉垣上刻各种浮雕,也有的在塔前方左右各树一石,宛如中国长方形的碑。它是娱神、礼佛的崇拜物,表现佛法的权威和隆重。经幢又称石雕经幢、石幢,是始创初唐,盛于唐宋时期的一种多面体的佛教石刻。
学字解意之幢(《安石留白随笔》20240707)
一见到幢字,大家都认作(发音壮),其实它是多音字。常见发音(发音壮),意思是房屋一座是一幢。另一种发音(发音床),两种意思:古代旗子一类的东西;刻着佛号(佛的名字)或经咒的绸伞或石柱子,经幢、石幢等。其中,经幢指的是刻有佛的名字或经咒的石柱子,柱身多为六角形或圆形。
幢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纪念性的艺术建筑。印度幢的形式是在纪念佛的玉垣上刻各种浮雕,也有的在塔前方左右各树一石,宛如中国长方形的碑。唐宋以来,建幢之风盛行,有为建立功德而镌造的陀罗尼经幢,也有为纪念高僧而建的墓幢。
查阅百度可知,经幢:读音 jīng chuáng ㄐㄧㄥ ㄔㄨㄤˊ。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幢幡。 由于佛教的传入,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将佛经或佛像起先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经幢,是源于古代的旌幡。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经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在我国五代二宋时最多,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
经幢起源于西藏、尼泊尔及印度等处,佛教传入中土故亦效仿创建之,但后来于佛寺殿堂中,则多改以丝质缎绸之类上写经文悬挂,于佛像、菩萨像之两旁,亦有幡同时悬挂者,为长条下垂如中国立轴之画品。幢悬挂殿堂中,其下端多以金银线绣以花饰及流穗垂下。更有以水泥或石刻建筑代之,其形似塔状;但塔中空,而幢不空,且塔多有层次(三层,或七层),幢则无层次之分,而假石幢之表面书以经文,故得名「经幢」,所谓竖法幢,有宏扬正法、消弭灾祸,而崇敬高标经文,兴发善信向道诚敬之心。中国历代著名古寺前或绿树丛中,列立经幢,如福建晋江开元寺等处,多有法幢高树也。
著名建筑:五台山佛光寺经幢
佛光寺有两座唐代经幢,一座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立于佛殿阶前的中线上,高3.24米。另一座建于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在山门和文殊殿之间,高4.9米。均为八角形须弥座,上刻陀罗尼经及立幢人姓名。幢身之上有狼角形宝盖,表面携流苏,八角出狮头。山蕉叶之内是覆钵,其上有仰莲覆宝珠,刻工极为精好。
注:文中引用文字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删除。
“幢”的读音是什么?是什么意思?
“幢”的读音有:[zhuàng]和[chuáng]。
[zhuàng]的意思是:量词,指房屋。
[chuáng]的意思是:古代原指支撑帐幕、伞盖、旌旗的木竿,后借指帐幕、伞盖、旌旗。形容影子摇晃。刻着佛号或经咒的石柱。
幢幢[ zhuàng zhuàng ]
房屋一座座。
造句:大城市都有一幢幢大楼。
经幢[ jīng chuáng ]
我国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凿石为柱,上覆以盖,下附台座,刻佛名、佛像或经咒于上。其制式由印度的幢形变化而来。
出处: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幢幡。
幢将 [ zhuàng jiāng ]
六朝时武职名。禁卫军将领。
出处:《魏书·来大干传》:“迁内幢将,典宿卫禁旅。”《北史·魏阴平王烈传》:“ 道子 子 洛 ,位羽林幢将。”
幢幡[ zhuàng fān ]
旌旗之类。 仪仗或军事指挥所用。指佛、道教所用的旌旗。从头安宝珠的高大幢竿下垂,建于佛寺或道场之前。分言之则幢指竿柱,幡指所垂长帛。
出处:从头安宝珠的高大幢竿下垂,建于佛寺或道场之前。
青幢[ qīng zhuàng ]
青色的旗幡或车盖。 古时官员出行时的仪仗之一。喻枝叶浓密,树冠如盖的树木。
出处:清代陈梦雷 《西郊杂咏》。
幢字正确读音
幢字正确读音是:zhuàng和chuáng。
幢的组词有:经幢、幢幢、幢幡、宝幢、法幢、幢主、石幢、碧油幢、云幢、旗幢、青幢、黑幢幢、幢盖、幢将、幢节、麾幢、碧幢、幢麾、灵幢、油幢、幢旗、玉幢、担幢、幢校、日幢、牙幢、银幢、油幢车、幢络、幢牙、缇幢、陀罗尼幢、仙幢、幢翳、幢容、幢葆、幢相、幢竿。
幢的解释是:
1、古代原指支撑帐幕、伞盖、旌旗的木竿,后借指帐幕、伞盖、旌旗。
2、(幢幢)形容影子摇晃,如“人影幢幢”。
3、刻着佛号或经咒的石柱:经幢、石幢。
4、量词,指房屋:一幢大楼。
幢的诗句:
1、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2、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3、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
4、猎马千行雁几双,燕然山下碧油幢。传声漠北单于破,火照旌旗夜受降。
5、塞外偷儿塞内兵,圣君宵旰望升平。碧幢未作朝廷计,白梃犹驱妇女行。
经幢的拼音一个是读chuang还是jing
经幢 [ jīng chuáng ]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jīng chuáng ]
我国佛教石刻的一种。 创始于 唐 。凿石为柱,上覆以盖,下附台座,刻佛名、佛像或经咒于上。其制式由 印度 的幢形变化而来。
百科释义
经幢:读音 jīng chuáng ㄐㄧㄥ ㄔㄨㄤˊ。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幢幡。 由于印度佛的传入,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将佛经或佛像起先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经幢,是源于古代的旌幡。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经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在我国五代二宋时最多,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