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谥号-清朝历代皇帝谥号是什么?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清朝历代皇帝谥号是什么?
1、努尔哈赤康熙谥号:承天广运神功圣德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2、皇太极: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3、顺治: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4、康熙: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5、雍正: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6、乾隆: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7、嘉庆: 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8、道光: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9、咸丰: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10、同治: 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
11、光绪: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扩展资料:
庙号由来已久康熙谥号,先秦就有给君主立庙的记录,但是到了秦朝,始皇帝将庙号和谥号都取消,原因是这庙号和谥号是在帝王身后,由后人根据其一生之功过给予的一个评价,甚至是盖棺定论的评价,秦始皇认为后人没有资格对自己评价就给取消了。
所以这庙号和谥号都是其本人去世之后才由后人评定而有的。到了汉朝时期,庙号重新启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或者庙号都被保留。到了唐朝时期,庙号才开始成为皇帝标签,每位皇帝都有庙号了,像唐太宗、唐高宗等,都是以庙号为称谓。
谥号的应用就比较广泛了,首先康熙谥号他并不是帝王独有,有爵位之人和身居高位的士大夫都有资格在身后得到谥号,只是不同层级的人物有不同的谥法。帝王的谥号最为特殊,也是很有来由和讲究的。谥号起源于商朝,庙号不是每位君王都有,但是谥号是都有的,而这谥号是对这位生前显赫之人的盖棺定论性评定。既然是评定,就会有好坏之分,所以谥号是分为美谥、平谥和恶谥三个层次。
但是到了宋朝之后,就基本取消恶谥了,只保留美谥和平谥,因为恶谥实在是还不如不谥,对于那些必须要谥还表现确实不咋地的帝王将相们,多少还是要留些面子,给个平谥大伙也就心知肚明了。
等到了明清时期,那就连平谥都很少见了,尤其是针对皇帝谥号,那就全是美谥,而且明清时期皇帝的谥号真是拖沓冗长,明朝皇帝谥号是十六字,清朝皇帝更是达到二十几字,
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之名号,始创于汉武帝。在明清之前,一位皇帝通常会有很多年号,基本上就是遇到点事儿就换个年号。到了明朝,年号少了,通常一位皇帝就一个年号,所谓一帝一元,清朝则沿用这一帝一元的制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朝君主
康熙皇帝是什么时候驾崩的?他的谥号是什么?
说起康熙皇帝,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康熙皇帝算是清朝时期最出色的皇帝之一了,同时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更是有学者将康熙皇帝看作是清朝最厉害的皇帝,而康熙皇帝于公元1722年驾崩以后,获得了一个非常长的谥号,也就是“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但是后人为了方便,一般都是称呼他为康熙皇帝。
首先,康熙皇帝出生于公元1654年5月4日,他的生母是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但是由于当时顺治皇帝独宠孝献皇后董鄂氏,所以顺治皇帝眼里只有孝献皇后董鄂氏和她的儿子,至于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和康熙皇帝,基本上是没有得到过顺治皇帝半分情感的,不过好在康熙皇帝自己很争气,从小就学习身为君主需要的各项技能,而且都练得极其优秀,但是尽管如此,也没能换来顺治皇帝的喜爱。
其次,顺治皇帝当时虽然不喜欢康熙皇帝,但是由于孝献皇后董鄂氏生的儿子夭折了,而康熙皇帝不仅仅很有才能,而且得过天花并痊愈了,所以顺治皇帝便让康熙皇帝继位了,只是当时的康熙皇帝仅仅只有八岁,所以前朝的大部分事情都是孝庄太皇太后和前朝大臣们处理,康熙皇帝直到十四岁的时候才亲政。
最后,康熙皇帝亲政以后,就非常勤劳,总是在处理国事,所以在他的带领下,清朝这个多民族的王朝也逐渐开始走向繁荣,这也是“康乾盛世”的开端。而后,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以后,终于在他六十九岁这一年驾崩了,同时他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值得指出的是,本来乾隆皇帝可以打破这个记录的,但是乾隆皇帝为了尊重康熙皇帝,所以在位六十年的时候主动退位了。
清朝皇帝谥号全称是什么?
按《清史稿》:
太祖努尔哈赤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康熙谥号,简称高皇帝;
太宗皇太极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简称文皇帝;
顺治皇帝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简称章皇帝;
康熙皇帝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简称仁皇帝;
雍正皇帝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简称宪皇帝;
乾隆皇帝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简称纯皇帝;
嘉庆皇帝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简称睿皇帝;
道光皇帝谥号: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成皇帝,简称成皇帝;
咸丰皇帝谥号: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简称显皇帝;
同治皇帝谥号: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简称毅皇帝;
光绪皇帝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简称景皇帝;
宣统皇帝溥仪,《清史稿》无谥号。但根据清朝皇后谥号康熙谥号的传统,皇后谥号的第三个字为丈夫皇帝的谥号,婉容称“孝恪愍皇后”,由此推论,人们给溥仪定的谥号可能是“愍”,即“愍皇帝”,《谥法》中有“在国遭忧曰愍,在国逢难曰愍”两句。这只是推论,没有得到公认。
康熙的谥号和尊号分别是什么,有区别么。达人讲讲
谥号: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但是康熙没有尊号,下臣对他上表尊号12次,都被拒绝了。
区别只有一个,就是;谥号是大臣或者皇帝死后才授予的,而尊号是在世的时候人们对大臣或者皇帝的尊称。
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
尊号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扩展资料:
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但是近代以来,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这一说法得到广泛认同。
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制度。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唐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夏商时代的帝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前面一个字据考证是一种祭祀方法(参考《历史的荒原》),后面的一个字则表示在哪一天进行祭祀。例如盘庚是指在庚日用盘这种祭祀方法祭祀祖先,祭祀也是对先祖执政历史的一种总结。盘是指敲打磐磬的祭祀方式。
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周昭王、周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