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第一!要求必须点锅底,海底捞新规引热议
微信号
KTV115116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中国经营报
3月14日,“海底捞要求必须点锅底”的话题登上热搜。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记者致电北京、厦门、南京、天津等地多家海底捞门店,工作人员均表示店里目前无法单点清水锅,最少需要点一种锅底。
问及为何此前可以单点清水锅现在不支持,客服人员表示,海底捞的菜品围绕锅底特色上架,锅底是火锅的灵魂,海底捞的锅底多种多样可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可以多多尝试,以达到最好的用餐体验。
“被玩坏了的结果”?
“海底捞要求必须点锅底”的话题登上热搜后,有网友认为这是“被玩坏了的结果”,以往那种十几元吃海底捞的事情应该不会再发生了,毕竟一种锅底的价格就要30元左右。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此前就曾有网友晒出自己花17元吃海底捞的攻略,点了免费的四宫格的清水锅、7元的一份捞面、10元的自选小料。这种“薅羊毛”的行为曾引发热议,有人觉得这一占便宜还出攻略不太好。但随后还有网友出了0元自制海底捞锅底的攻略,在某社交网站,一位网友在2024年2月分享了一份0元自制海底捞四宫格锅底的攻略,已获得超10万点赞,5万多收藏。
有部分网友吃海底捞时会选择四宫格清水锅,并利用海底捞的小料自制锅底,甚至还有网友自带调料包自制锅底。对于海底捞多数门店“禁止单点清水锅”的情况,多数网友表示理解,但也有网友认为应该允许单点清水锅,“收费就好了”。有网友说,海底捞是火锅店,就靠卖火锅食材、底料营收,如果顾客都自带锅底、自带食材,到店里借用锅来涮,一次才几块钱,这也不合理。
上个月,“海底捞禁止自带食材”的话题也曾引发热议。一位曾外带食材到海底捞就餐的网友小林(化名)告诉北青报记者,她曾带过海底捞没有的食材到店里就餐,但进店时,门店会对顾客外带的食材取样留存,“可能是担心有食品安全问题,责任分不清,可以理解,店里工作人员服务挺好的,自带的食材也会帮我们下”。海底捞多家门店也表示,可以自带酒水、饮品,但出于食材管理和用餐安全考虑,店里谢绝自带食材。如有特别喜欢的产品欢迎推荐。对此,大部分网友也表示理解。
海底捞2024年实现扭亏为盈
2月24日晚间,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发布正面盈利预告。截至2024年12月31日,海底捞年度收入预计不少于346亿元人民币,录得净利润不低于13亿元,对比上年度净亏损约41.612亿元,实现扭亏。
对于业绩改善原因,海底捞方面表示,预期利润主要归因于“啄木鸟”计划的实施,使餐厅营运效率提高。同时自2024年6月以来,随着新冠疫情的缓和,海底捞在中国大陆及其他地区的餐厅经营表现明显好转。此外,由于注销从公开市场及以要约收购方式回购的2026年票据,海底捞获得非经常性收益3.29亿元人民币。
事实上,在此之前,海底捞苦盈利难已久。时间战线拉长至过往三年来看,海底捞的困境既来自于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也源于自身战略决策的失误。
彼时,餐饮界受疫情影响不轻,一度被迫按下暂停键,对于以“堂食”收入为主的火锅行业来说,更是面临不小的挑战。而临“危”之下,更具视野的火锅头部企业,如何看见和抓住新“机遇”,从而顺应环境的变化,做出契合自身的变革?成为其考验之一。
不过,“机遇”的把握并非易事。即便作为火锅巨头的海底捞,也曾走过不少弯路,其中影响最为深刻的便是对疫情形势的误判。
据悉,疫情期间,海底捞眼中的第一个“机遇”,在于抄底。2024年,虽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海底捞,却并未因此选择停步休整,而是进一步作出扩店计划,于当年新开店544家,超过前两年新增门店数总和。只可惜,逆时而动的它,反而遭到快速扩张叠加疫情的双重影响,经营未达预期,净利润下降超8成。
很快,低迷的财报数据及严峻的环境形势警醒了海底捞,于是,这位火锅巨头调整了经营策略,不再执着于“跑马圈地”,而开始回头“减负”。
2024年11月,海底捞宣布启动“啄木鸟计划”,将于2024年12月31日前,逐步关停300家左右经营未达预期门店,其中部分门店将暂时休整、择机重开,休整周期最长不超过两年。与此同时,由杨利娟全面负责“啄木鸟计划”,持续关注经营业绩不佳门店,包括海外门店,果断采取措施进行整合,并着手重建和强化部分职能部门,恢复大区管理体系。
“啄木鸟计划”推行半年后,2024年半年报显示,海底捞经营数据得到明显改善,调整成效渐显。而此时的海底捞也再次看到新“机遇”,重启扩张,战略从2024年的“啄木鸟计划”调整为“硬骨头”门店计划。
在2024年半年报中,海底捞透露,管理层会在未来持续重新评估“啄木鸟计划”下关停门店的选址、物业条件、人员配置、经营面积、经营提升潜力等因素,在满足市场条件,保证顾客满意度,不影响现有门店经营表现及人员充足的情况下,循序渐进地选择符合重新开业条件的“硬骨头”门店。与此同时,据介绍,海底捞也不断在产品及品类、堂食服务之外的多元化餐饮服务等方面发力。
直至今日,经历过净利大降、巨亏后,海底捞通过“内服外调”,似正逐步呈现复苏之势。不过,结合疫情前2018年、2024年的业绩表现来看,海底捞盈利能力仍未完全恢复。
来源:综合自北京青年报、蓝鲸财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