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初三-农历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农历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
农历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
农历三月三是我国古代的“上巳节”,又称“修锲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黄帝的诞辰,也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不仅仅是单纯的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歌节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据记载,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头或江边饮宴欢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三月三习俗活动
三月三荠菜煮鸡蛋
农历三月三,中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风俗习惯。茼蒿又被称为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发育在田头地脚线的一种山野菜。虽然是山野菜,却鲜美爽口、营养丰富。民间谚语曰:“三月三,茼蒿当仙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春季更是吃料茼蒿的时节。春食茼蒿也是在我国民俗日益突出的民间风俗。《诗经》就会有“其甘如荠”的咏颂;李商隐也是有“城中心桃李满天愁风吹雨打,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词。
三月三全家老小出游赏桃花
“春明三月桃花香”,三月初三,全家老小出行,有的别人带著下酒菜在野外野炊,而这时候更是喜迎春第一支桃花对外开放的阶段,自古“三月桃花香”的叫法,也有“又是一年春草绿色,仍然十里桃花香”的叫法。事实上做为看花看来 ,桃花并算不上漂亮 ,但去除迎春花之外,它是“东风第一枝”开的早,农历三月早已绽开,在大城市内沉寂了一个冬季的大家,春暖花开乍寒,大家迈向野外赏桃花变成“三月三”的一个主题活动了。青岛市都不除外,近郊区“小水村”一带遍植桃花,城内群众去赏桃花的群体纷至沓来。
吃鸡屎藤
农历三月三吃鸡屎藤,是北海当地人的一种民间风俗,大家将叶与稻米混和研磨成粉,再制成一片片的鸡丝藤面,用这类面制成的鸡丝藤粿仔汤,味儿芳香柔美,是当地人钟爱的特色美食。流传阴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文化的人文始祖轩辕氏的华诞,北海市人为此留念这名名人。
风筝
“更是世间三月三,纸鸢飞漫天”,三月初三也有风筝的民俗文化,纸鸢的来源于有很多的叫法。有些人说曾为战事中传递情报的功具等,但在民俗是一种手机游戏。成年人、小孩都喜爱风筝,有些人觉得是一种健身运动。风筝的做法各式各样,难能可贵挺大的不一样,很多早已变成艺术品。大家也觉得历经了冬季,应当到户外活动游戏,因此 三月初三风筝,实际上不但这一天 ,可以说从上巳日到清明节全是风筝的好时候。
三月三的传统风俗习惯吃什么食物
从古至今,“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流传了下来;在广西,“三月三”是重要节日,在当地人民心中的地位不亚于春节。“三月三”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民族民俗元素。
“三月三”的节日记忆,通过丰富的民俗形式和诗词歌会展现并传承了下来。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这是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的江南过“三月三”的场景;陆翙在《邺中记》中提到的“石虎三月三日临水会,公主妃主名家妇女无不毕出。临水施帐幔,车服粲烂,走马步射,饮宴终日”,是北方过“三月三”的场景;《晋书·李玄盛传》中所说的“玄盛上巳日宴于曲水,命群僚赋诗,而亲为之序”,则是西北过“三月三”的场景。
千百年来,“三月三”不仅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流传至今,更是成为一条纽带,将凝聚起来的中华文化从古至今娓娓道来。
如今,为了让“三月三”更多地留住中华儿女的记忆,许多与“三月三”相关的习俗已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海南省申报的“黎族三月三节”榜上有名;2008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申报的“畲族三月三”入列其中;2011年,贵州省贞丰县、望谟县的布依族“三月三”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中,贵州省镇远县的“报京三月三”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的“壮族三月三”名列其中。
越来越多与“三月三”有关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发扬。听一首壮族三月三的山歌,定能想起那些美好的春光;吃上一顿乌米饭,哪怕是游客,也会对浙江畲乡的历史与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农历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农历三月初三农历三月初三,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农历三月初三,叫“上巳日”。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写得就是上巳日的活动农历三月初三,《论语》里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白话释义:晚春的时候(天气和暖),春耕之后。几个成年人和小孩子,一起去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写的就是上巳日的活动之一。
到了魏晋时期,上巳节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这一日,不再仅仅是“修禊事也”,而文人聚会,流觞赋诗,帝王宴请等活动也加入其中。究其原因,一方面,这的确是与人们思想转变有关,另一方面,这主要是受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
正始年间,即魏齐帝曹芳在位时,由于国内政治多不稳定的因素,许多士大夫遭迫害致死,一部分人投向林泉之中,这时期“竹林七贤”就是代表,而始于三国魏时何晏、夏侯玄、王弼等人的清谈之风,到了东晋也愈演愈烈。
所谓“清谈”亦称玄谈,指的就是魏晋时期一种重口才、辩说的风气,人人乐此不疲。上巳节“祓禊”正好给士大夫们提供了一次聚在一起的机会,农历三月初三他们可以在一起清谈、品评人物、赋诗咏怀,极尽风雅之能事。
据史料记载,在东汉时期上巳节时就有分流行觞的习俗,魏晋时统治者附庸风雅,往往也与民同乐,而兰亭雅会确实开文人在上巳节大规模聚集清谈赋诗之先,这次雅会非常成功,得到了大家的赞赏,而且王曦之地位又重新得到了认可。
农历三月初三
农历三月初三是什么节? 比“二月二”更响亮的“三月三”是我国民间的一大节日。要说“三月三”的来历,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 。”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此后,在一些志怪的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三月三,又是黎族传统的郊游节。相传洪水时期,天妃和观音兄妹,飘泊在五指山区,幸免于难。为了传宗接代,妹妹脸刺花纹,使兄认不出来,配成夫妻,生儿育女,刀耕火种,使五指山富饶起来。此后,每年三月三,黎族青年便带上竹筒香饭,手打花伞,来到五指山上,迎接春天。
三月三,也是朝鲜族人祭祀祖先的节日。这一天妇女们上山采集金达莱花制作成花面食品,用以祭祀。同时,家家备酒菜,举行春游活动。阳春三月,延边各地山花烂漫,风光明媚,春游之人,踏遍青山,留连忘返。
三月三,亦是壮、侗、苗、布依等民族的传统节日。“三月木棉红绯绯,八方歌手来相会。绣球牵动千家情,壮乡歌海浪花飞”。壮族在农历三月三举行歌圩节,人们除蒸五色糯米饭和红鸡蛋以纪念祖先招待亲友外,主要是举行“歌圩”活动,盛装的男女青年对唱终日,以歌代言,选择对象,会见情人。
三月三,是侗族社交游乐节日。清晨,姑娘们到菜园采来半篮蔬菜,洗净,穿戴打扮好聚在莫嘎树下,等在那里的小伙子们伺机向意中人讨篮,得到者便与姑娘约定还篮日期,届时回赠水果与布料。从前有对青年男女相爱,而女方妈妈将她许给一富商,定于三月初四出嫁。初三这天,相爱的这对情侣在莫嘎树下,悲愤欲绝,跳潭殉情。为纪念他俩,每年三月三,当地青年便来到这里吹笙对歌,挣脱了包办婚姻的枷锁。
三月三是聚居在贵州、湖南、广西的苗族、瑶族的“花炮节”。
三月三,彝族人民欢聚河边,跳起舞蹈,青年男女寻侣言情。海南岛的黎族群众在当天举行 *** ,预祝丰收
三月初三是什么日子 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古称上巳(sì)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农历三月三日。不少专家倡议将轩辕黄帝诞辰三月三日、上巳节设立“中华圣诞节”,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月三也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每年农历“三月三”将成为广西公众假日,自治区全区放假两天。具体放假时间,将由自治区 *** 办公厅每年年初确定后公布。
三月初三什么是什么做 星座:白羊座公历:1995年4月2日(星期日)农历:猪年 三月 初三日
2017年农历三月初三出生的男孩,怎么样 会很健康
阴历三月初三老人去世有什么说法吗? 没有的
2017年农历三月初三日出时间? 五点到七点 可能是卯时
这个词最初见于《诗经・桧风・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膏。”“日出”是指太阳升出地平线之时。用地支命名,为卯时。这个时段指每天清早的5~7时。此时,旭日东升,光耀大地,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
2017年农历三月初三是什么纳音 2017年农历三月初三日,甲子纳音:沙中土。
农历2017年三月初三日查询信息如下:
公历:2017年3月30日星期四白羊座
农历:鸡年 三月 初三日
四柱:丁酉 癸卯 丙辰
节气:
生诞:上巳节 踏青节
二十八宿:壁
甲子纳音:沙中土
距今:已过去1天
阴历3月初三是阳历几月几 你好,农历三月初三是公历四月二十一号。祝你生活愉快!
为什么农历三月初三要吃鸡蛋啊???? 农历三月三,中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三月三,吃鸡蛋。处这是南方人很喜欢说的一句俗话。听说,三月三这一天,少数民族有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与少数民族的热闹相比,南方人吃鸡蛋也会觉得很有意义。
传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是王母娘娘的生日。这天一大早,好心的王母娘娘,为了天下人少受疾病的磨难,命观音娘娘普降圣水。于是最有灵气的地菜,便充当了这一爱心的使者。?
据说是春天时小鬼出来,会让人头痛头昏,于是民间主张用荠菜(也称地米菜)洗干净以后,连同根叶一起煮鸡蛋,有的还加一些茶叶,使煮出来的鸡蛋显得红亮,有的还在煮的过程中,敲碎鸡蛋外壳使之入味。据说这样的鸡蛋可以防止头昏头痛和避邪。
三月初三是什么日子 农历三月初三是什么节日
三月初三是什么日子 农历三月初三是什么节日
三月初三是上巳节,另外,许多少数民族也有三月三这个节日。如壮族,多于三月三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又称“歌节”。还有侗族,常在此时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其他如布依族、水族、苗族、仫(m讧)佬族、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上巳节
上巳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上巳节起源于很早,在周朝初年的春社活动中,就是上巳节的源头。因为那时的春社活动没有确定具体日期,后来在上巳日举行。上巳,就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此节固然有祭祀,但春游、踏青和娱乐、交往是主要内容,也可以把它看作古时一个娱乐节。
到魏晋时,上巳节渐渐固定在三月三日举行。主要活动仍然是踏青、拔楔。拔楔就是临河洗浴,以消灾祈福。这反映了人们沉闷一个冬天之后的精神调整需求。相传周时周公召集过一次曲水之宴。又在《周礼》中记载上巳日女巫进行驱鬼避邪活动。人们洗浴一次就觉得邪疾已去,会全年健康。三是东汉时人们乞求生育平安,妇女们便到水边洗浴,以除去疾病,生得贵子。同时兼有男女交往、野外游乐性质。从时间上看,三月三与上巳日相差不远,固定一个时间便于君臣和民众参加活动。再说上巳的“巳”字,在篆字中呈蛇形,所以在十二地支中配以蛇的形象,称为巳蛇。古人也认为龙蛇同宗,蛇往往引喻着“子”的含义,这样上巳的意义就与上子、赏子类同。据说此时求子就很灵验。
晋朝时,有过曲水流筋的习俗。筋,指酒杯,流筋就是把酒杯放在水中,让它随波瓢流。本来是一种祭火仪式,但流筋与浮卵还有同型关系,是古神话中简狄沐浴吞玄鸟之卵而生商祖契的回祭,感谢上苍的赐赠。相传东晋大将军、大书法家王羲之曾经在会稽山的兰亭召集文人做曲水流筋游戏,后来他把活动中留下的30多首诗结成《兰亭集》,他亲自写了序言,成为千古名篇。古人在上巳时要采摘、观赏和祭祀,故有秉兰之说。兰花是长在水边的香草,上巳日摘赏兰花就是消灾守洁的方式之一。兰花也是香料,洗浴中不可缺少。秉兰也有河边采摘花草以求生子的意思,那么上巳、三月三的踏青、采摘活动就被赋予了生命意义。
少数民族三月三
喜欢旅游的人们一定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歌舞沸天的“三月三”留下深刻印象,很多少数民族,如黎族、白族、壮族、侗族等,仍然有着隆重而又热闹的“三月三”。黎族青年男女,要在三月选择合适的对象,在节日这一天,男女青年成群结队地来到山坡上,他们相互选择、相识,彼此交换定情物,倾诉爱情,欢度良宵,傣族的泼水节也在=月举行,泼水也被视为是“祓禊”的文化变体人们相互泼水,彼此祝福健康平安,青年男女还在这个节日中举办一一种“丢包”的社交活动,“三月三”也是壮族的传统节日,对歌是“三月三”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三月三又称“歌圩”或“歌节”,壮族素以善歌著称,而爱情是壮族青年歌声中永恒的主题。可见,在儒家文化没有完全进入的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于中原的“三月三”上巳主题却保存了下来,少数民族地区的“三月三”仍然是古风中唱歌、恋爱、狂欢的传统再现。据《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所录之《越崔厅全志》记载,三月三上巳日,凉山彝族有“金马山会”,“凡男女无子者许童子愿,生子者还童子愿。有送童子还愿,方经通说为人抢去者,有刚至庙门为人抢去者,有所抢得童子被人夺者。自早至午,喧阗半日,谓之‘抢童子’。得者喜笑而去,方还愿而被抢去者,亦不深怪”:从“金马山会”中也能找到中原古代上巳求子的遗风。
日韩也有三月三的传统
日本和韩国也保存了我国上巳的文化网子二据《韩国风俗民情研究》描述,相传三月三日是南下燕子的回归日,韩国这一天,女人们三三两两,走出户外尽情地游玩,野餐时要吃杜鹃花饼、花面,喝杜鹃花酒和桃花酒:同时,还用蝴蝶占卜,即通过蝴蝶的颜色占卜凶吉。据《现代日本人的风俗习惯》介绍,在日本,三月三日称为偶人节、女儿节、桃花节等:这个节日是专为家里的女儿庆祝的,要装饰偶人,祈祷女儿长得漂亮和幸福,供上艾叶做的菱形年糕、桃花,边饮白色甜米酒边祝贺。在古代,女儿节还有个重要的仪式,就是所谓的“流雏”,即祭典之后,将自己的灾祸转移到偶人身上,然后放偶人到河里冲走二孙作云先生在《(诗经恋歌发微》的附录《关于上巳节二三事》中,论证这个习俗源自我同上巳的祓禊,并认为,日本三月三、春日赏花的风俗与我国古代上巳是源流关系二刘晓峰先生在《上巳节与日本的女考证了古代日本皇室也有上巳曲水流觞作诗的雅俗,阅此,他论断,日本的“三月三”源白中国古代的上已。
阴历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汉族上巳节 农历三月初三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是一个纪念黄帝农历三月初三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农历三月初三,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汉族,有吃地(荠)菜花煮鸡蛋的习俗。当天民间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活动。汉族过三月三,除农历三月初三了祭祀之外,后期陆续发展为河畔嬉戏、男女相会、插柳赏花等民俗活动。
壮族歌圩节
农历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盛大的节日,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歌圩一般以唱山歌开场,展示能歌善舞的人文风情,千人共跳竹竿舞,每个方块都很有壮乡特色,人们捧着五色糯米饭,抱着壮乡的美酒,扛起劳作的锄头,精致的簸箕也被举在手中。
侗族花炮节
侗家传说,古时侗家的原始属地总是以桐树开花时为插秧节。但有一年桐树没有开花,结果误了农时,只好逃荒到报京一带,为了吸取过去的教训,每到三月初三人们便吹芦笙唱歌,走访亲友,并相互提醒该忙农事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清晨,姑娘们到菜园采来半篮蔬菜,洗净,穿戴打扮好聚在莫嘎树下,等在那里的小伙子们伺机向意中人讨篮,得到者便与姑娘约定还篮日期,届时回赠水果与布料。从前有对青年男女相爱,而女方妈妈将她许给一富商,定于三月初四出嫁。初三这天,相爱的这对情侣在莫嘎树下,悲愤欲绝,跳潭殉情。为纪念他俩,每年三月三,当地青年便来到这里吹笙对歌,挣脱了包办婚姻的枷锁。
布依族祭地蚕
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一带布依族将三月三又叫祭地蚕。这一带的布依族为了保护农作物,争取获得丰收,于每年三月初三这天,都用炒包谷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地蚕,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蚕咬死田地里的禾苗,让五谷丰登。祭毕,人们沿田边土坎边走边唱山歌,并把包谷花撒向田土中。
北部坝王河一带,因气温较低,此时枫叶尚小,未能着色,以三月十三日为枫叶节。节日这天,人们到山野踏青游春,儿童们摘嫩枫叶做成圆球抛打,妇女们则摘几匹嫩枫叶插在头髻上。此外,家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吃。青年们到山坡上吹木叶、唱山歌。如遇上称心如意的对手,晚上便相邀到布依村寨,通宵达旦地对歌。临别时,主人家用芭蕉叶包着花糯米饭和鸡腿肉分送歌手,作为节日的礼物。
苗族挑葱节
三月三又称挑葱节,是从苗族古老的男女青年恋爱节日演化而来,据传每到三月三这天,男男女女以挖野葱为名汇集在一起在山坡上相亲相爱,边挖野葱边说话边唱苗歌,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这一天苗族姑娘穿着盛装,来到一个固定的地方展示她们的美丽。小伙子们也等着这一天,他们有机会认识很多姑娘,和她们对歌,如果相互喜欢的话,马上就可以拉回家去。所以歌会散了之后就可以看到很多男男女女拉拉扯扯的。
瑶族干巴节
三月三又名干巴节即每年的三月三之前,瑶族男人都提前一个星期到老林守猎、捕杀野兽、下河捞鱼摸虾,并且烤成干巴带回家里。妇女们上山采摘小靛叶等天然染料,煮水后染成红、黄、蓝、紫四种颜色的糯米饭用于敬献盘古,年复一年,一直传到今天。
瑶族,也以三月三为歌节,除唱序歌、茶歌、散歌外,还唱诉苦歌和谢仙歌,但很少唱情歌。吃喝少不了酒呀、茶呀之类的。
黎族郊游节
三月三,是黎族传统的郊游节。相传洪水时期,天妃和观音兄妹,飘泊在五指山区,幸免于难。为了传宗接代,妹妹脸刺花纹,使兄认不出来,配成夫妻,生儿育女,刀耕火种,使五指山富饶起来。此后,每年三月三,黎族青年便带上竹筒香饭,手打花伞,来到五指山上,迎接春天。
每逢三月三,各村寨的黎族同胞聚会于旷野上,挑着山兰米酒,带上竹筒饭,举行打粉枪、射箭比赛以及中老年黎族男女吟歌对唱、跳竹竿舞等特色浓郁的民俗民风活动。届时,还可以看到青年男女成双成对进行山恋这一独特的恋爱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