嗔痴-嗔痴是什么意思?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 1、嗔痴是什么意思?
- 2、佛教中贪嗔痴指的什么意思?
- 3、嗔痴什么意思?
- 4、贪嗔痴分别指的是什么?
- 5、嗔痴什么意思
嗔痴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贪嗔痴指的什么意思?
“贪、嗔、痴、慢、疑”五大烦恼属于“思惑”,也叫“修惑”,必须通过人的修行才能断除。
在这五个烦恼中,“贪、嗔、痴”是最为根本的,称为“三毒”,他是人生痛苦的根本。
贪:就是自己喜欢的,希望它越多越好,永远不失去。
嗔:就是自己不喜欢的,便拒绝,反对,如果有人做了自己不喜欢的,就生气发火。
痴:就是不了解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切事物都不会永恒,从而想去抓住自己贪爱的,想去抗拒自己所不想要的,而宇宙万物根本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在一定条件下消失,根本没有一个可以抓得住的东西。由于这种愚痴,才产生了贪爱与嗔恨定自寻烦恼。
贪嗔痴颠是什么意思
呵呵,贪嗔痴就够了,没有颠。这三个字一般都是指象我们这样平凡的世人。【贪】是贪心、贪念,贪图名利、金钱以及物质与精神上的享受。【嗔】是嗔恨,遇到不平的事或者收到欺负时心中怨恨时的憎恨。【痴】是痴心,妄想与执著的追求错误的事务。如果硬要加上一个【颠】,那就是象疯子一样的不正常的了。
嗔痴什么意思?
嗔简单通俗就是说遇到什么事情就觉得是自己正确,别人不对,对别人起埋怨。痴就是是非颠倒,不是指一般的是非颠倒,而是对人和事的认识都是一种不正确思维。
嗔痴是什么意思
1、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2、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贪嗔痴念是什么意思
是不好的念头,(贪婪,嗔怒,愚痴)。念阿弥陀佛就把这个念头赶走了。
贪嗔痴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
贪婪 怒气 痴念
佛教说的贪嗔痴什么意思
佛教中的三毒: 贪,是对于喜好的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佛认为,人类的种种苦难(如烦恼、争斗等)主要来源于自身的贪欲心、怒心和愚痴心,即所谓“三毒”。也是人类身、口、意等一切恶行的根源。其实,贪欲是对名声、财物等自己所爱好的东西没有满足的一种精神作用;怒是对不合自己意思的憎恨,从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宁的一种精神作用;愚痴是指愚昧无知、不明事理的一种精神作用。这些精神作用的扩张,使得人类相互间争夺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远不知道解脱苦难的真正道路在哪里。佛陀教导我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是要人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怒心和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而在具体实践上,则是要人们以布施去转化贪欲心,以慈悲去转化怒心,以智慧去转化愚痴心。佛认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大乘起信论》),说:“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痴嗔什么意思
嗔是嗔恨的意思,是指我们谓众处于逆境时,诸事不顺,或追忆他人恼我及恼我亲,因此产生的忿怒。嗔恨能蒙蔽我们的心识,使我们做出过激的言行。
痴与常规意义的愚蠢、笨不一样,下面是印光法师对愚痴及因果报应的开示:
愚痴者,非谓全无知识也。乃指世人于善恶境缘,不知皆是宿业所招,现行所感;妄谓无有因果报应,及前生后世等。
一切众生,无有慧目,不是执断,便是执常。执断者,谓人受父母之 生,未生之前,本无有物;及其已死,则形既朽灭,魂亦飘散,有何前生,及与后世?此方拘墟之儒,多作此说。
执常者,谓人常为人,畜常为畜;不知业由心造,形随心转。古有极毒之人,现身变蛇;极暴之人,现身变虎。当其业力猛厉,尚能变其形体;况死后生前,识随业牵之转变乎?是以佛说十二因缘,乃贯三世而论;前因必感后果,后果必有前因。善恶之报,祸福之临,乃属自作自受,非自天降;天不过因其所为而主之耳。
生死循环,无有穷极;欲复本心以了生死者,舍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得也。贪瞋痴三,为生死根本;信愿行三,为了生死妙法。欲舍彼三,须修此三;此三得力,彼三自灭 。
贪嗔痴分别是什么意思
简单说 贪:就是想得到的欲望。见一切利益都想要就是贪心。佛说:贪心堕饿鬼道。 嗔:就是愤怒,怨恨的心里。不如意就容易生嗔恨心。有顺理嗔,无理嗔,无名嗔三种。佛说:嗔心堕地狱道。 痴:就是不明道理,不知好歹,遇事处理起来不明智
佛教中的贪,嗔,痴,是什么意思?
贪嗔痴,佛教中称为“三毒”,是毒害我们人生幸福和健康的罪魁祸首。以下是简单介绍:
贪——指贪财、贪色、贪吃、贪睡、……等等心理和言行。如果这些贪心严重,一生必定没有幸福可言。
嗔——指仇恨、怨恨、愤怒……等等心理和言行。如果嗔恨心重,一生的快乐和幸福就大打折扣。
痴——指不明道理,以及种种愚昧的心理和言行。
以上是简单介绍,请学习法师讲经具体了解。
佛教中贪嗔痴指的什么意思?
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扩展资料:
佛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戒、定、慧“ 即是对治 ”贪、嗔(chen-)、痴“ 的方法。
戒,是指一种有道德的、有规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行为标准,斩断因为沾染喜爱外物而生起的执着贪心;
定,是针对内心的修炼和自我耐性的培养;凡事先自省,向内求;避免外向的暴躁和苛求他人引发的嗔恨;
慧,是对于宇宙生命种种实相,有了透彻、圆融的了知,从而脱离愚痴;不再惘于事理,迷于因果;善解世间因缘的相续,明白生死流转的根本,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降伏解脱的先后次序:
持戒除贪,戒能生定,定力深厚,贪心不起,定力更进,断灭嗔心,智慧显露,愚痴障除,正见正行,净化身心,因次第修,证果不远,解脱根本烦恼,能度一切苦厄;此法真实不虚,唯信之者自证。
作于春秋时期的《礼记·大学篇》里也描述了类似的修身安心之道,可知“其来有自”: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物格而后智生,智生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参考资料:贪嗔痴-百度百科
嗔痴什么意思?
(chēn chī ),佛教中贪嗔痴三毒之两毒。
1、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2、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贪嗔痴分别指的是什么?
贪嗔痴是指:被佛陀称为导致人类灵魂六道轮回生生不息的三毒,分别用鸽子,蛇,猪来喻指。贪是贪得无厌,嗔是愤怒和憎恨,痴是愚钝而不识真理缺少智慧。慢是指傲慢,尤其是天界众生,由于是高贵的歌舞升平之地,因此傲慢心颇重。慢一般被归为痴一类。\r\n\r\n佛学上的贪是指有求心,即六欲(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法欲),它缘起于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不贪就是无求无欲,不贪是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和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的条件。\r\n嗔是指不平心,即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它缘起于五蕴(色、受、想、行、识)而成的第七识——思维意识。不嗔就是平等心,不嗔是第七识转为平等智的条件。\r\n痴是指妄动分别心,_它缘起于无明,也就是第八识——阿赖识。不痴就是清静心,不痴是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的条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八识转四智”。\r\n这就是佛学上的不贪、不嗔、不痴,即无欲心、平等心、清静心。要随缘随愿舍施你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能给他乐之心,名之为慈;能拔他苦之心,名之为悲;庆他得乐之心,名之为喜;于外物不著之心,名之为舍。
嗔痴什么意思
嗔是嗔恨的意思,
是指我们谓众处于逆境时,诸事不顺,或追忆他人恼我及恼我亲,因此产生的忿怒。嗔恨能蒙蔽我们的心识,使我们做出过激的言行。
痴与常规意义的愚蠢、笨不一样,下面是印光法师对愚痴及因果报应的开示:
愚痴者,非谓全无知识也。乃指世人于善恶境缘,不知皆是宿业所招,现行所感;妄谓无有因果报应,及前生后世等。
一切众生,无有慧目,不是执断,便是执常。执断者,谓人受父母之 生,未生之前,本无有物;及其已死,则形既朽灭,魂亦飘散,有何前生,及与后世?此方拘墟之儒,多作此说。
执常者,谓人常为人,畜常为畜;不知业由心造,形随心转。古有极毒之人,现身变蛇;极暴之人,现身变虎。当其业力猛厉,尚能变其形体;况死后生前,识随业牵之转变乎?是以佛说十二因缘,乃贯三世而论;前因必感后果,后果必有前因。善恶之报,祸福之临,乃属自作自受,非自天降;天不过因其所为而主之耳。
生死循环,无有穷极;欲复本心以了生死者,舍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得也。贪瞋痴三,为生死根本;信愿行三,为了生死妙法。欲舍彼三,须修此三;此三得力,彼三自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