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的真实来历-二百五的由来和典故是什么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 1、二百五的由来和典故是什么
- 2、“二百五”的由来
- 3、二百五的由来故事
二百五的由来和典故是什么
“二百五”是我国流传甚广的一个俗语,几乎传遍了大江南北。它也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并且与一个人的死有关,那么二百五的由来与谁的死有关呢?
二百五的由来与苏秦的死有关,说是苏秦在齐国为相,受人妒忌,派刺客将他刺为重伤,齐湣王面对着淹淹一息的苏秦非常痛惜,发誓要给苏秦报仇,可惜找不到凶手是谁。苏秦又用尽最后的力气向齐湣王说出了他一生中无数策划中的最后一个策划,“臣死后,你将臣于闹市区行轘刑,然后如此这般。”轘刑就是车裂,当时的“轘刑”就是把人用牛车拉成五块,为酷刑之首。齐湣王听了苏秦的话后,宣称:苏秦是燕国的间谍,我特别恨他。如今他被人刺死,解了我心头之恨,我现在悬赏,谁刺死了苏秦,我奖励给他一千两黄金。这个消息发布出去后,没想到,竟然有四个人站出来承认是自己杀死了苏秦,四人一起来到齐湣王身边要求领赏,齐湣王说道:“苏秦身上只中了一刀,只是一个人下的手,是你们四个当中谁干的呢?”四个人争来争去谁也说服不了谁,齐湣王说:“看来是你们四个人一起干的,我只能把这一千两黄金各赏你们二百五了。”四个人听了此话都面露喜色,同意了自己就得二百五也行。见他们都承认了,便命令手下将这四个人都杀了,为苏秦报了仇,“二百五”这个典故就是这样来的。
二百五的由来与苏秦的死有关,通过这个典故讽刺那些为了获得不该得到的利益,不辨明情况莽撞行事的人。
“二百五”的由来
分类: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问题描述:
骂人的话从何而来?
解析:
有好几种说法,请看:
citsgo/Page/xian/minsu/200503/2862
二百五的来历
唐朝的长安“市长”京兆尹权势很大,出巡时有庞大的仪仗队伍。在最前开路的小吏原为一员,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里拿着一根长竿赶开路人。后来,喝道伍佰增为二员,但长安群众并没有以两个伍佰称他们,反而说他们是共称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称为二百五,又因为他们每人手中持一长竿,所以又称他们为二秆子。今天,二百五与二秆子都是莽撞、无礼、粗鲁之人的代名词,
说明了唐长安群众对作威作福的官吏的反感。
--------------------------------------------------------------------------------------------------
bbs.hnpj/dispbbs?boardID=9ID=11608
二百五的来历
二百五的来历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
一说来源于战国故事。苏秦是战国时的一个说客,他身佩六国相印,一时很是威风,但也结下了很多仇人。后来,他终于在齐国被人杀了,齐王很恼怒,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泰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杀了他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四个人又都咬定说自己干的。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个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下来。
还有另一种说法,与推牌九有点关系。
原来,牌九(旧时一种赌具)中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就是十个点,在推牌九这一赌博活动中,被称为“毙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简称)这个词来戏称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时间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习惯上又称为“二五仔”。
--------------------------------------------------------------------------------------------------
mysun9.goconnect/wenxue/cgi-bin/topic.cgi?forum=75topic=1476
二百伍
苏北地方推牌九,称四点的长二叫二板。某庄家在天门、横门皆摊牌之后,先摊一张,是长二,他高叫"二板",第二张牌如是五点就统吃,他一面叫喊"五",一面亮牌,结果是一张"么五",合起来是个撇拾,统配。周围人取笑他,叫他"二板五",常熟音误,以为是"二百五"。有人把行事傻里傻气、莽莽撞撞的人,称为二百五。旧时一千钱为一吊,五百为半吊,再打对折为二百伍。常熟方言对人际关系弄不清,憨兮兮的叫打折头,或叫勿实足。而半吊子则因"吊"与"刁"音近而指有点刁兮兮的人,真是越缠越远了。
北方人所谓"二百五",上海人所谓"十三点",在无锡则意似"开盖""开盖货",或称为"着三不着两"(参见杨绛《将饮茶》)。
--------------------------------------------------------------------------------------------------
baidu/s?ct=0ie=gb2312bs=%BE%B5%CF%F1%B5%C4%D2%E2%CB%BCsr=z=wd=250%B5%C4%C0%B4%C0%FAcl=3f=8
baidu/s?ct=0ie=gb2312bs=250%B5%C4%C0%B4%C0%FAsr=z=wd=%B6%FE%B0%D9%CE%E5%B5%C4%C0%B4%C0%FAcl=3f=8
二百五的来历(共6则)
1、从前有一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发奋苦读,可是终其一生都不曾中举,连儿子都没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终于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于是喜得贵子,晚年膝下添得双丁。秀才回想一生成败,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做成事,一个叫做败事。从此秀才在家闭门课子,日子过得和乐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写字,大的写三百,小的写二百。” 秀才赶集回来之后询问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婆回答道:“写是写了,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2、苏秦是战国时的一个说客,他身佩六国相印,一时很是威风,但也结下了很多仇人。后来,他终于在齐国被人杀了,齐王很恼怒,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泰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四个人又都咬定说自己干的。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个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下来。
3、牌九(旧时一种赌具)中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就是十个点,在推牌九这一赌博活动中,被称为“毙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简称)这个词来戏称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时间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习惯上又称为“二五仔”。
4、唐朝的长安“市长”京兆尹权势很大,出巡时有庞大的仪仗队伍。在最前开路的小吏原为一员,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里拿着一根长竿赶开路人。后来,喝道伍佰增为二员,但长安群众并没有以两个伍佰称他们,反而说他们是共称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称为二百五,又因为他们每人手中持一长竿,所以又称他们为二秆子。今天,二百五与二秆子都是莽撞、无礼、粗鲁之人的代名词,
5、古代人用银子按两划分,一般五百两是个整数单位,用纸包好,有点像我们把硬币包一包,当时包五百两是为“一封”,而二百五十两就是“半封”银子,因为跟“半疯”谐音,所以以后人们也城疯疯癫癫的人做“二百五”。
6、从前有一个傻瓜,有一天他去卖传家至宝,宝物上写“卖尽二百五十八两”,结果他卖的时候有人和他讨价还价,硬是只给250,他想250就250,于是卖得金子250两,很多人笑话他,八两金子很多的,笨蛋。从那以后人们就把做事糊涂的人称为二百五。
二百五的由来故事
二百五二百五的真实来历的由来故事如下:
从前有一个秀才二百五的真实来历,为二百五的真实来历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发奋苦读二百五的真实来历,可是终其一生都不曾中举,连儿子都没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终于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贵子,添得双丁。秀才回想一生成败,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做成事,一个叫做败事。
从此秀才在家闭门课子,日子过得其乐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二百五的真实来历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写字,大儿子写三百个,小儿子写二百个。”秀才赶集回来之后询问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妻回答道:“写是写了,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详细释义:
1、方言。不合用;不中用。陈独秀《收回教育权》:“在国民革命以前,目下二百五的中国 政府和中国教育界,都不会有收回的决心。”
2、方言。指头脑简单或行事卤莽的人。田汉《卢沟桥》第三幕:“我是一个老顽固,也是个二百五,心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三回:“周毛旦本来就是个二百五脾气,不由得两眼冒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