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三月三-畲族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畲族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畲族三月三是"乌饭节"。
畲族,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有的还到贵州和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畲族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就从福建罗源迁居浙江景宁。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
节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节日。一些节日源于传统习俗,如中国的春节、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等。有的节日源于宗教,比如基督教国家的圣诞节。有的节日源于对某人或某件事件的纪念,比如中国的端午节、国庆节、青年节等等。
畲族传统节日是什么?
畲族传统节日是农历三月三的“上巳节”。
农历三月三的“上巳节”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的这一天,宁德畲乡各族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举行盛大歌会,祭祖先拜谷神,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畲族在农历三月三的“上巳节”会吃乌米饭缅怀祖先、打糍粑款待来客;举行“畲歌对唱”、“畲语比赛” 、“畲族服饰展览走秀”等活动。
景宁畲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是畲族人文历史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畲民族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畲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畲族最盛大的节日。
畲族传统节日“上巳节”的由来:
景宁畲族在唐永泰年间从福建迁入。相传在唐高宗总章年间,雷万兴领导义军反抗唐王朝,畲族起义军兵败退入深山,被官军围困在大山里,粮断援绝。时值隆冬季节,天寒地冻,唯有乌稔的枝条上还挂着果实。雷万兴传令全军四出采集,解决了军粮问题,并终于在三月初三杀出重围。
次年三月初三,雷万兴想吃当年的乌稔果,让畲军入山采摘,可是这时乌稔没有果实,士兵只得采回叶子,加入糯米蒸制,饭呈蓝黑色,同样香喷可口。
以后每年“三月三”这一天,畲族同胞家家户户都宰杀牲口,畲民就采乌稔的叶煮汁拌米煮饭,祭祀祖先,以示纪念。后来世代相沿,衍成风俗。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三月三有什么风俗活动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农历三月三是畲族三月三我国古代的“上巳节”,又称“修锲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黄帝的诞辰,也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不仅仅是单纯的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歌节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据记载,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头或江边饮宴欢歌。到畲族三月三了清代,形成畲族三月三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关于三月三的说法
说法一: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
相传三月三是皇帝的诞辰日,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华夏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据《易经》、《史记》、《山海经》等记载,轩辕黄帝故里在今河南省郑州市下辖新郑市。春秋时代的历史典籍中就有三月三登新郑具茨山(俗称“始祖山”)朝拜黄帝的记载,唐代以后渐成规制,盛世时由官方主拜,乱世时由民间自办,一直绵延至今。
说法二:上巳节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著名的兰亭雅集就是在这一天。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晚上,家家户户在自己家里每个房间放鞭炮炸鬼,传说这天鬼魂到处出没。
说法三:少数民族节日
三月三,同时又是我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流行在壮、侗、布依、水、仫(mù)佬、毛南、苗、瑶、畲(shē)等民族中间。
壮族,一般在这天赶歌圩(xū),搭歌棚,举办歌会,让青年男女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传说壮族历史上有位歌仙刘三姐,又称刘三妹。她擅长歌唱,三位秀才来对歌,都败在她手下。后来她骑着鲤鱼上了天,在广西一带留下不少佳话。后人纪念她,把三月三叫做“歌仙节”。
侗族,多在这天抢花炮、斗牛、斗鸟、对歌、踩堂,又称“花炮节”。
布依族,在这天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色糯米饭,各个村寨之间,好几天不相往来。
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畲(shē)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畲族三月三称“歌节”,又称“乌饭节”。
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三月三有什么风俗活动
1、荠菜煮鸡蛋
农历三月三,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鲜香可口、营养丰富的野菜。《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畲族三月三;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
2、祓禊
指去灾病,上古女巫给去晦,唐宋时流行泡温泉,在水边沐浴,用兰草洗身,用柳枝沾花瓣水点头身的仪式,为去灾祝福之意。
3、畔浴/泡温泉
以春水洗涤污垢,认为这样做可以除去整个冬天所积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免疫,吉祥如意。
4、修禊
到水边嬉游,是古已有之的消灾祈福仪式,后来演变成中国古代诗人雅聚的经典范式。
5、互赠香草
古人认为,香草有驱邪之功,于身体大有裨益。
6、郊外游春
不仅是祛邪求吉的节日,更是自由快活的春游,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泼水相戏,自由择偶。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并以芍药定情。
7、临水饮宴
又叫曲水宴。流觞时,水边设席障,茶具与花,进行宴饮,吟诗作赋。十分风雅,成为文人雅士的娱乐活动。此风在唐尤甚,至宋以后渐无闻。
8、赏桃花
农历三月三的桃花最为茂盛,所以踏春之余欣赏桃花之美。
9、放风筝
正所谓”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在现代,每年三月三,广西、浙江、福建、海南等地,都会举办一系列形式新、立意高、群众参与度高的活动,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的目光。从一个传统民族节日到文化旅游节庆,最终转型成为当地的文旅品牌,“三月三”的发展,为民族传统节日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