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演变过程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汉字演变过程时间排序正确的是什么,汉字演变过程七个阶段

admin2年前生活百科10
󦘖

微信号

KTV115116

添加微信

本文目录一览:

汉字演变过程时间排序正确的是什么,汉字演变过程七个阶段

1.汉字经过汉字演变过程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了6000多年汉字演变过程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汉字演变过程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

2.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3.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

4.根据史实,这些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改革和自然流变。

5.汉字改革是指人们有意识地、主动地治理汉字的过程,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指汉字自然的变化过程。

6.汉字的改革一般是非连续的、剧烈的、短期内完成的。

7.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连续的、缓慢的、长期的。

8.汉字的自然流变有时间上的因素,也有地理上的因素,它使得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多样化,造成异体字越来越多,字音读法不同,字义发生变化,导致了汉字不统一、不规范。

9.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演变后,人们必须对汉字进行改革,使得汉字规范化、统一化。

汉字演变过程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汉字演变过程可简单的归纳为声、形、象、数、理五个部分,依次顺序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汉字的演变过程有6000余年的历史,是由零散的字符逐渐积累,到达一定体量后经过人为规范形成文字体系。

中国最早的汉字:甲骨文

后魏书法家江式在《论书表》中说:“古史仓颉览二象之爻,观鸟兽之迹,别创文字,以代结绳,用书契以纪事。”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史官,在黄帝之前中国还处于结绳记事,而仓颉观察鸟兽的足迹,创造了文字,用以书写记事。在《说文解字·叙》当中的记载和《论书表》当中的记载差不多:“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远,万品以察。”所以,仓颉创造了中国古代最原始的象形文字。

汉字演变过程时间排序正确的是什么?

汉字主要起源于记事的象形性图画,象形字是汉字体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后来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都在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

1、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

2、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始于殷商时期。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

3、大篆

大篆为汉字书体的一种。相传为周宣王时史籀所作,故亦名籀文或籀书。 秦时称为大篆,与小篆相区别。大篆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4、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今存《琅琊台刻石》、 《泰山刻石》残石,即小篆代表作。秦权上刻制的小篆,据说是李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

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赞美。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康熙字典上对所有的字还注有小篆写法。

5、隶书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

隶书强化了汉字的记号功能,削弱了象形功能,对汉字的改变很大,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为后来的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奠定了基础。

隶书分秦隶(古隶)和汉隶(今隶)。隶书的出现,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6、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始于东汉。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正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楷书到唐代发展到高峰,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唐·欧阳询)、“虞体”(唐·虞世南)、“颜体”(唐·颜真卿)、“柳体”(唐·柳公权)、“赵体”(宋元·赵孟頫)等。

楷书到了宋代,出现了“宋体”,现代印刷的宋体、黑体、仿宋等字体都属于“楷书”。

7、草书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行的是草隶,即草率的隶书,后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至汉末,相传张芝脱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形迹,上下字之间的笔势,往往牵连相通,偏旁相互假借,成为今草,即一般所称草书,字的体势一笔而成。

到唐代的张旭、怀素,宋代的米芾将今草写得更加放纵,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成为狂草。草书为书法家所常用。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时期吴国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

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的书法作品。代表作如张旭《肚痛帖》、怀素《自叙帖》。

8、行书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代表人物:“二王”:王羲之,王献之。

扩展资料

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贾湖刻符经碳14物理测定,距今约7762年(±128年)历史;七千年前的双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遗址刻符、连字成句的庄桥坟遗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号、尧舜时代的陶寺遗址朱文。

早期的刻划符号与骨刻文就是丰富的文字系统,后期的属于初步成熟阶段。这些考古发现可能是汉字起源的重要线索,也可能是各种文字发展的不同源流。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仰韶文化遗址的陶器外壁,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划,并有一定规律性,具备简单文字的特征,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20世纪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遗址发掘出的陶器上,发现了更完备的文字。当时被学者们确认的迄今为止我国有确切时代的最早的文字。

汉字知识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数千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原始文字是记事性图画和刻符,可识的成熟汉字系统是商代的甲骨文。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通常表示汉语里的一个词或一个语素,这就形成了音、形、义统一的特点。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方块状字,所以又叫方块字。如“车”“上”“明”等,“车”“上”“明”用字的形体来直接表达语言里的词义;“问”既能表意又能表音,“门”表音,“口”表意。

汉字由最原始的石刻字符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汉字七体”,即: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汉字演变过程的时间排序

汉字演变过程的时间排序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1、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

2、金文:又叫钟鼎文,它是西周及春秋时代浇铸在青铜器——钟鼎、生活用品、武器等上面的文字。古代称青铜叫金,所以后世称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

3、大篆: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流行的汉字字体。

4、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通行于全国的标准字体。

5、隶书:是出现于战国,形成于秦代,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字体。

6、草书:是汉代为提高书写速度形成的一种字体在隶书的基础上。

7、楷书:又叫正书、真书,是出现于东汉、成熟并通行于魏晋、一直沿用至今的标准字体。

8、行书:产生稍后于楷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汉字演变过程时间排序正确的是什么

汉字演变过程时间排序正确的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1、甲骨文(商朝)

甲骨文是在商朝的时候就已经在使用了,距离现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甲骨文也是具有字体的文字。最开始甲骨文是商朝的贵族们用来占卜用的,一半都是写在乌龟壳或者是动物骨头上的,现在人们研究商朝的历史也都是通过甲骨文进行的。

2、金文(商朝)

这是一种比甲骨文要更形象一些的文字,主要是在商朝后期到周朝期间使用的,前后的时间差不多是800年,最终被废除的时间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目前还存在的完整金文文字有3722个,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3、大篆(西周晚期)

这是一种在西周晚期普遍使用的字体,据说是夏朝伯益创造的。大篆一般都是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因此大篆也有了石刻之祖的称号。

4、小篆(秦朝)

这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在大篆基础上简化的一种文字。主要是由丞相李斯负责。小篆一直从秦朝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开始被隶书所取代。

5、隶书(秦朝)

主要有秦隶、汉隶,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据说是秦朝时期的程邈发明的,到了东汉时期,隶书已经十分普遍了。隶书的历史传承也十分悠久,从秦朝开始一直到魏晋南北朝都是大规模使用隶书。

6、草书(汉朝)

草书是没有年代,只要是比较潦草的字体全部都是草书。不过这并不是说潦草的字体就是真正的草书,因为真正的草书是有艺术气息的,例如张旭的草书就一直被后人们所模仿。

7、楷书(东汉末年)

这是一种传承到现在依然被使用的字体,最开始应该是起源于东汉末年时期的。我们现在书写的字体大部分也都是楷体,楷体字讲究的就是工整,所以到现在楷体依然是官方字体。

8、行书(东汉末年)

行书是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整体上相比于楷书更放飞一些,但是相比于草书又工整一些。行书也是现在比较受欢迎的一种字体,很多人也都尝试练习行书。不过行书要比楷书难一些,所以还是建议大家先练好楷书。

相关文章

永达汽车(03669)9月19日斥资109.47万港元回购35.45万股

永达汽车(03669)发布公告,于2024年9月19日该公司斥资109.47万港元回购35.45万股,回购价格为每股3.03-3.11港元。...

国际局势前瞻:2024年,这些大事或将改变世界!

国际局势前瞻:2024年,这些大事或将改变世界!

  中新网1月1日电(记者 张奥林 孟湘君)伴随新年钟声,2024年到来了。俄乌与巴以的硝烟仍在弥漫,人工智能发展迅猛引发伦理争议,气候变化问题愈发严峻亟需共同应对,全球多重变局并进,国际秩序演化加速...

马斯克推特直播中称,访华时与中方就AI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探讨

马斯克推特直播中称,访华时与中方就AI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探讨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见习记者 徐嘉莅】据路透社报道,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5日在与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小罗伯特·肯尼迪的推特直播节目上表示,在此前的中国之行中,他与中方人士在人工智能...

担忧重燃!瑞银、瑞信或合并?华尔街银行自救,第一共和银行暴跌!美国又现“弗洛伊德之死”

担忧重燃!瑞银、瑞信或合并?华尔街银行自救,第一共和银行暴跌!美国又现“弗洛伊德之死”

  来源:中国证券报   当地时间3月17日(周五),受银行业危机继续发酵影响,欧美股市盘中普遍下跌,其中第一共和银行一度跌超20%,瑞士信贷跌超6%。   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报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

王石跨界创投圈,出山!

王石跨界创投圈,出山!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万科原董事长王石,在2017年宣布退休后不仅涉猎体育和绿色科技赛道投资,如今还跨界到了“创投圈”。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简称“中基协”)共识信息显示,深石(无锡)私募...

清晰医疗授出合共3545.62万股奖励股份

清晰医疗授出合共3545.62万股奖励股份

  清晰医疗(01406)发布公告,于2024年7月4日,该公司根据股份奖励计划向若干合资格参与者(即承授人)授出奖励,涉及合共3545.62万股奖励股份。   授出奖励的目的为透过股份拥有权、股息...

微信号复制成功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号,添加朋友,粘贴微信号,搜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