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辰表对应时间-时辰对照表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时辰对照表
时辰表对应时间如下:子时:23~1点时辰表对应时间,丑时1~3点时辰表对应时间,寅时3~5点时辰表对应时间,卯时5~7点时辰表对应时间,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在我国古代,一昼夜被划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时辰表对应时间的两个小时。
十二时辰详解: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
【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十二时辰对照表口诀:
夜半者子也,鸡鸣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佚者未也,哺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
十二时辰时间对照表
十二时辰时间表是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十二时辰的别称
1、子时别称:夜半、子夜、中夜
2、丑时别称:鸡鸣、荒鸡
3、寅时别称:平旦、黎明、早晨、日旦
4、卯时别称:日出、日始、破晓、旭日
5、辰时别称:食时、早食
6、巳时别称:隅中、日禹
7、午时别称:日中、日正、中午
8、未时别称:日昳、日跌、日央
9、申时别称:晡时、日晡、夕食
10、酉时别称:日入、日落、日沉、傍晚
11、戌时别称:黄昏、日夕、日暮、日晚
12、亥时别称:人定、定昏
12时辰对应时间是什么?
12时辰对应时间具体如下:
1、子(午夜23时至1时):
在一日中,子时一天的最后时刻,也是新一天的开始。
2、丑(凌晨1时至3时):
丑时指的是黎明前的黑暗阶段。据说是牛开始日出耕田的时刻。
3、寅(凌晨3时至5时):
在一日中,天方大白之时,正是老虎开始活动的时刻,因此在十二生肖中属于老虎。
4、卯(清晨5时至7时):
卯时是太阳已东升,开始放万丈光芒的时候。
5、辰(清晨7时至9时):
辰时太阳光热增强时刻,据说是群龙行西的时刻,因此在十二生肖中属于龙。
6、巳(上午9时至11时):
巳时太阳光热更强了,在十二生肖中属于蛇。
7、午(上午11时至下午13时):
在一日中,阳光最为猛烈。
8、未(下午13时至15时):
在一日中,未时是暑气将消之时。
9、申(下午15时至17时):
在一日中,申时的暑气已快过去了。
10、酉(下午17时至晚上19时):
在一日中,酉时是夜晚将来临所的时刻。
11、戌(晚上19时至21时):
在一日中,戌时正是黑夜扩散,华灯初上时分。
12、亥(晚上21时至午夜23时):
在一日中,亥时是一日将尽,要迈向明日之前时分。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制的起源:
十二时辰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将历法上的12月名称应用到天文方位上。北方为子位,南方为午位,东方为卯位,西方为酉位,一昼夜太阳运行12个方位回到原处,这样便产生了太阳位于一个辰位为一个时辰的概念,一昼夜为12个时辰,人们便可以用太阳在天空所处的方位来确定时间。
这套计时方法为人们所接受并沿用下来,《汉书·翼奉传》中载有元帝初元元年“日加申”,意为太阳位于申的时刻,后又进一步简化为“午时”等,用十二地支单独命名。此外,人们还用“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这样更加形象的别称,分别对应子时、丑时、寅时等十二时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12时辰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十二时辰”简史
一天十二时辰对照表
一天十二时辰对照表如下:
子时——晚11点钟到凌晨1点钟;丑时——1点钟至3点钟;寅时——3点钟至5点钟;卯辰——5点钟至7点钟;辰时——7点钟至9点钟;巳时——9点钟至11点钟;午时——11点钟至下午1点钟;未时——13点钟至15点钟;申时——下午3点钟至5点钟;酉时——下午5点钟至7点钟;戌时——下午7点钟至晚9点钟;亥时——晚9点钟至11点钟。
一日有十二辰(一时辰合现代2小时),一时辰有八刻(一刻合现代15分钟),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合现代5分钟),一盏茶有两炷香(一炷香合现代2分30秒),一炷香有五分(一分合现代30秒),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合现代5秒),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合现代0.5秒)。
十二时辰对照表
十二时辰对照表如下时辰表对应时间:
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23:00-00:59 01:00-02:59 03:00-04:59 05:00-06:59 07:00-08:59 09:00-10:59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戌时 亥时
11:00-12:59 13:00-14:59 15:00-16:59 17:00-18:59 19:00-20:59 21:00-22:59十二时辰别称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时辰表对应时间的两小时。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一、夜半
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就叫“夜半”。人们最早把“夜半”作为时间名词来使用的例子,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夜半”所指的时间是前日夜11时~当日凌晨1时(北京时间,24小时制,下同)。这个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子时。
“夜半”是指天黑至天亮这一自然现象变化的中间时段,而人们平素所说的“半夜”则是笼统地指全部的天黑了的时间,其时间往往超出夜半的那两个小时。
一年之始为正;一月之始为朔。我国现在的农历是以十一月为正,以夜半为朔的起点的。尽管古代典籍中对于“朔之始”还有以“平旦”或“鸡鸣”等为起点的多种不同说法,但是,人们总是用夜半子时合朔作为起始点来计算历法的。
“夜半”一词常被文人用于诗词之中。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不胜枚举。
汉初伏生的《尚书大传》中也指出:“周以十一月为正,色尚赤,以夜半为朔。”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点整至凌晨1点整)。鼠在这时间最活跃。
早子时与夜子时的出处
早子时与夜子时(“早子时(也称‘子正时’)”和“夜子时(也称‘子初时’)”)的出处
研究中国历法的人都很清楚,子时是自古以来也是在中间换日的。
李淳风在唐朝制定《麟德历》时,就在《新唐书·历表》中明确指出:“古历分日,起于子半”,以子时的中点,即零时十二点,为一日之始。
二、鸡鸣
“鸡鸣”,《辞源》注为:“兵器名。”《辞海》则注道:“《诗经·齐风》篇名。乐府《相和歌》曲名。戈的别称。”这两部工具书都缺注了十二时中的“鸡鸣”的词义。
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即深夜过后的1~3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上午 1 时正至上午 3 时正)。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
三、平旦
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候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5时。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日之气”,四是我们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这句里的“气”,系指“天空的云气”。后来的《史记·李将军传》一文也用了“平旦”这个词。如:“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至于后来的诗词中就用得更多了。
四、日出
“日出”是指太阳升出地平线之时。用地支命名,为卯时。这个时段指每天清早的5~7时。此时,旭日东升,光耀大地,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
在古代诗文中,人们使用“日出”这个时间名词的例子很多。例如:《史记·封禅书》载:“以递日出。”再如晋代皇甫谧《高士传》卷上:“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而击壤于道中。观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
五、食时
食时就是古人“朝食”(吃早饭)之时,即每天的7~9时。以地支命名,称之为辰时。
“食时”一词,早在《礼记》中就出现了。例如:“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礼记·坊记》)另外,《管子·弟子职》里也有运用“食时”的句子。如:“至于食时,先生将食。”还有,《文选》中任昉的《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一文说:“淮南取贵于食时。”刘良注:“汉淮南王安好书,天子为使《离骚传》,朝受诏,至食时进之。”
六、隅中
临近中午的时候为隅中,即上午的9~11时,用地支表示为巳时。
《淮南子·天文训》最早出现“隅中”一词:“日出于旸谷,……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七、日中
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即为正午的时辰。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时。这一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午时。
上古时期,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这样的商品交换的初期活动,就在日中时辰进行。有例为证:“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系辞下》)
八、日昳
“昳”,《说文》释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时,侧也。”
“日昳”,以地支命名,即未时,指每日的13~15时。
九、晡时
古人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因此,“晡时”之义即“第二次进餐之时”。这一时段以地支命名为申时,它指每天的15~17时。古时“晡”与“馎”相通。《说文段注》:“馎,申时食也。……‘馎’,一作‘晡’引申之义。凡食,皆曰馎。又以食食人谓之晡。”
十、日入
顾名思义,“日入”即为太阳落山,这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古人用地支称这一时段为酉时。它指每日的17~19时。
古时,人们又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元史·日历志》云:“日出为昼,日入为夜。”当时人们生产劳动、休养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为基本的简易时间表的。
十一、黄昏
指太阳落去,天色欲黑而未黑之时,即19~21时。用地支表示为戌时。
人们为什么要用“黄昏”来表示这一时辰呢?《说文》曰:“黄,地之色也。”又说:“昏,日冥也。”夕阳沉没,万物朦胧,天地昏黄,“黄昏”一词形象地反映出了这一时段典型的自然特色。
最早使用“黄昏”一词的是大诗人屈原。他在《离骚》中写道:“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
“黄昏”这个词,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里经常出现。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词人在这词句中把“黄昏”作为青年男女幽会的美好时刻来使用,是极确切的。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则流露了作者李商隐对自己年华迟暮的慨叹。
十二、人定
这是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它指当夜的21~23时,地支命名是亥时。“人定”的意思为:夜已很深,人们停止活动、安歇睡眠的时候。
“人定”最早见于《后汉书·来歙传》:“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
十二个时辰的部分别称汇总
1、夜半 【yè bàn】:子夜 夜分 中夜 未旦 宵分
2、鸡鸣 【jī míng】:荒鸡
3、平旦 【píng dàn】:平明 旦明 黎明 早旦 日旦 昧旦 早晨 早夜 早朝 昧爽 旦日 旦时
4、日出 【rì chū】:日上 日生 日始 日晞 旭日 破晓
5、食时 【shí shí】:早食 宴食 蚤食
6、隅中 【yú zhōng】:日禺 禺中 日禺
7、日中 【rì zhōng】:日正 日午 日高 正午 亭午 日当午
8、日昳 【rì dié】:日昃 日仄 日侧 日跌 日斜
9、晡时 【bū shí】:馎时 日馎 日稷 夕食
10、日入 【rì rù】:日没 日沉 日西 日落 日逝 日晏 日旴 日晦 傍晚
11、黄昏 【húang hūn】:日夕 日末 日暮 日晚 日闇 日堕 日曛 曛黄
12、人定 【rén dìng】:定昏 夤夜
12时辰对应时间
12时辰对应时间时辰表对应时间:
1、子时:(23时至01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时辰表对应时间的第一个时辰。
2、丑时:(01时至03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时辰表对应时间的第二个时辰。
3、寅时:(03时至05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4、卯时:(05时至07时)日出,又名破晓、旭日,指太阳刚露脸,初升的时间。
5、辰时:(07时至09时)食时,又名早食,也是吃早饭时间。
6、巳时:(09时至11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7、午时:(11时至13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8、未时:(13时至15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9、申时:(15时至17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10、酉时:(17是至19时)日入,又名日落、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11、戌时:(19时至21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12、亥时:(21时至23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时辰表对应时间了。人定也就是人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