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的生活习性-螳螂有什么生活习性?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螳螂有什么生活习性?
1、外形特征
螳螂的身体呈流线型,体色以绿色、褐色为主,也具有花斑的种类,其标志性的特征为前肢上的一排坚硬锯齿,大刀钩末端长有攀爬的吸盘,头部呈扇形,大而透亮的复眼突出。
2、分布特点
螳螂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尤其是热带地区的种类最为丰富,而且螳螂具体趋光性,所以在高温炎热的夏季,经常在城市的路灯下看到,此外螳螂具体善鸣好斗的特性。
3、生长特征
螳螂的生活周期均在一年内完成,一年中螳螂需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属于不完全变态类的渐进变态,而且螳螂在若虫期要脱皮七到十一次,经过八到十二龄后进入成虫期。
螳螂的食物
螳螂是只吃素的,不吃荤的,对吃荤的螳螂来说它们是不挑食的,什么样子的昆虫也是喜欢吃的。例如苍蝇、蚊子、蝴蝶、蚂蚱等等。如果在田地里面出现面包虫、蚜虫等等都是会毫不犹豫的去灭掉这些害虫,也常常的会到树林里面去灭掉害虫。
喂过螳螂的人都知道其实螳螂只是吃活的,不吃死的。如果喂给它们死的东西,它们是不会吃的,所以如果想要养螳螂的时候就需要给它们抓一些活的动物。比如说吃苍蝇的时候它们会从头开始吃,吃起来也是非常快的,凡事可以捕捉到的昆虫都会吃。
螳螂的习性是怎样的?
螳螂是一种食肉昆虫捕食各种昆虫和小动物。它能杀死田野和林区的许多害虫所以它是一种有益的昆虫。天性残忍好斗缺粮往往导致互相残杀的现象。螳螂分布在南美洲和东南亚的单个物种也不时攻击鸟类、蜥蜴或青蛙等小动物。
螳螂有保护色有的有拟态类似于环境以捕食各种害虫为食。而且捕食只需要0.01秒。它只吃活的昆虫它会用带刺的前脚牢牢地捏住猎物。受惊的翅膀沙沙作响同时显示出鲜明的警告色。它常见于植物中而不是地上形状可以像绿叶或棕色枯叶、小枝、地衣、花或蚂蚁。它不仅可以通过拟态避开天敌而且在接近或等待猎物时也很难被察觉。
螳螂的寿命一般是一年一代。螳螂的寿命大约是六到八个月。螳螂雌性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产卵既不是在地下也不是在植物茎中而是在树枝的表面。卵是在卵鞘中产生的。每个卵鞘中有20~40个卵排列成2~4排。每只雌性可产生4~5个卵鞘。次年初夏数百只若虫从卵鞘中孵化出来。若虫蜕皮数次发育成成虫为不完全变态。
螳螂生活的环境:螳螂喜阴怕热。它们大多生活在野外的植草地和山地森林的刀灌丛中在温度为18-22度、相对湿度为75%-85%时大部分螳螂会移动。
螳螂通常在夏天的清晨活动从炎热干燥的中午活动到树叶或庄稼和植物下午气温下降时再出来。每年春天到秋末都是螳螂的捕食季节以小昆虫、飞蛾、毛虫、蝴蝶、甲虫、蚜虫、臭虫、苍蝇为食。
螳螂喜欢栖息在植物上。中午天气炎热干燥螳螂躲在树叶里断断续续地凉快下来。直到下午气温逐渐下降才开始活动。每年从春天到秋天都是螳螂活动的高峰期。
螳螂的外形和生活习性20~30字?
外形:螳螂体长形,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中、后足适于步行。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
生活习性:
螳螂的食性为陆栖捕食昆虫(肉食性),螳螂食性挑剔,只捕食活的猎物。凡是昆虫中的小型种类都可被螳螂捕食,尤以蝇、蚊蝗、蛾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蛹、成虫都是其适宜的猎捕物。甚至蝉、飞蝗等大型昆虫,也是它们的捕食对象。
螳螂具有趋光性,一般热带、亚热带种类较多。生中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故属于不完全变态类的渐进变态。若虫期脱皮7~11次,经8~12龄后到达成虫期。龄的增减受环境和食物多少的影响。
绝大部分种类的螳螂行动较为缓慢,不像其它敏捷的昆虫(如蟑螂)能快速行动。但它们拥有保护色,且有着出色的拟物形态,它们能够模仿叶子晃动的姿态前进,慢慢地接近猎物。一旦猎物到达可攻击的范围内,螳螂就会极快地进攻。一般情况下,螳螂都是以伏击的方式捕捉猎物。
昆虫记里的螳螂的主要生活习性
螳螂的主要生活习性:
捕食蝗虫,有这样一只不知危险,无所畏惧的灰颜色的蝗虫,朝着那只螳螂迎面跳了过去,后者,也就是那只螳螂,立刻表现出异常愤怒的态度,接着,反应十分迅速地做出了一种让人感到特别诧异的姿势,使得那只本来什么也不怕的小蝗虫。
此时此刻也充满了恐惧感,螳螂表现出来的这种奇怪的面像,我敢肯定,你从来也没有见到过,螳螂把它的翅膀极度地张开,它的翅竖了起来,并且直立得就好像船帆一样,翅膀竖在它的后背上,螳螂将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样子很像一根弯曲着手柄的拐杖,并且不时地上下起落着。
扩展资料
原文:
螳螂会发出一种声音。那声音特别像毒蛇喷吐气息时发出的声响。螳螂把自己的整个身体全都放置在后足的上面。显然,螳螂已经摆出了一副时刻迎接挑战的姿态。
因为,螳螂已经把身体的前半部完全都竖起来了,那对随时准备东挡西杀的前臂也早已张了开来,露出了那种黑白相间的斑点。这样一种姿势,谁能说不是随时备战的姿势呢?
螳螂在做出这种令谁都惊奇的姿势之后,一动不动,眼睛瞄准螳螂的敌人,死死盯住螳螂的俘虏,准备随时上阵,迎接激烈的战斗。哪怕那只蝗虫轻轻地、稍微移动一点位置,螳螂都会马上转动一下螳螂的头,目光始终不离开蝗虫。
螳螂这种死死的盯人战术,其目的是很明显的,主要就是利用对方的惧怕心理,再继续把更大的惊恐纳入这个不久以后就将成为牺牲者的对手心灵深处,造成"火上加油"的效果,给对手施加更重的压力。
螳螂希望在战斗未打响之前,就能让面前的敌人因恐惧心理而陷于不利地位,达到使其不战自败的目的。因此,螳螂现在需要虚张声势一番,假装什么凶猛的怪物的架势,利用,和面前的敌人进行周旋。螳螂真是个心理专家啊!
看起来,螳螂的这个精心安排设计的作战计划是完全成功的。那个开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蝗虫果然中了螳螂的妙计,真的是把螳螂当成什么凶猛的怪物了。
当蝗虫看到螳螂的这副奇怪的样子以后,当时就有些吓呆了,紧紧地注视着面前的这个怪里怪气的家伙,一动也不动,在没有弄清来者是谁之前,螳螂是不敢轻易地向对方发起什么攻势的。
这样一来,一向擅于蹦来跳去的蝗虫,现在,竟然一下子不知所措了,甚至连马上跳起来逃跑也想不起来了。已经慌了神儿的蝗虫,完全把"三十六计,"这一招儿忘到脑后去了。
可怜的小蝗虫害怕极了,怯生生地伏在原地,不敢发出半点声响。生怕稍不留神,便会命丧黄泉,在螳螂最害怕的时候,螳螂甚至莫明其妙地向前移动,靠近了螳螂。螳螂居然如此地恐慌,到了自己要去送死的地步。看来螳螂的是完全成功了。
作者简介: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Jean-Henri Casimir Fabre,1823-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他用水彩绘画的700多幅真菌图,深受普罗旺斯诗人米斯特拉尔的赞赏及喜爱。他也为漂染业作出贡献,曾获得三项有关茜素的专利权。
1857年,他发表了《节腹泥蜂习性观察记》,这篇论文修正了当时昆虫学祖师莱昂·杜福尔的错误观点,由此赢得了法兰西研究院的赞誉,被授予实验生理学奖。这期间,法布尔还将精力投入到对天然染色剂茜草或茜素的研究中去,当时法国士兵军裤上的红色,便来自于茜草的粉末。
螳螂的生活习性是什么?
螳螂是食肉性昆虫,平时吃蝗虫、苍蝇、蚊子、蝶、蛾等害虫,因而是益虫。生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蝗螂的生活周期均在一年内完成,一生中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若虫期脱皮7-11次,经8-12龄后到达成虫期。

螳螂是肉食性昆虫,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生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以及东南亚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
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而且动作灵敏,捕食时所用时间仅有0.01秒,只吃活虫,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钳食它的猎物。受惊时,振翅沙沙作响,同时显露鲜明的警戒色。常见于植丛中而非地面上,体形可像绿叶或褐色枯叶、细枝、地衣、鲜花或蚂蚁,依靠拟态不但可躲过天敌,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猎物时不易被发觉。
螳螂的寿命一般一年一代,一只螳螂的寿命约有六至八个月左右,即使没有头,螳螂仍能存活十天左右。螳螂雌性的产卵方式特别,既不产在地下,也不产在植物茎中,而是将卵产在树枝表面。交尾后2天,雌性一般头朝下,从腹部先排出泡沫状物质,然后在上面顺次产卵,泡沫状物质很快凝固,形成坚硬的卵鞘。卵产于卵鞘内,每1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每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次年初夏,从卵鞘中孵化出数百只若虫。若虫蜕皮数次,发育为成虫,为不完全变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