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眠的小动物-需要冬眠的小动物都有哪些
微信号
KTV115116
本文目录一览:
需要冬眠的小动物都有哪些
需要冬眠的小动物有刺猬、青蛙、乌龟、土拨鼠、蛇、睡鼠、松鼠、蟾蜍等。
1、刺猬:刺猬属于异温动物,无法自行调节身体的温度,在深秋季节温度降低时,刺猬的体温就会下降,无法维持自身的活动,此时就会进入休眠期,沉睡五个月后,才会苏醒。
2、青蛙:青蛙属于冷血动物,在冬季环境温度过低时,青蛙就会冻死,所以在冬季到来时,青蛙会躲藏在洞穴、泥土或者水底进入冬眠,在春季温度回升后才会醒来。
3、乌龟:乌龟为变温动物,水温在10℃以下时,会静卧在水底淤泥或有覆盖物的松土中冬眠,冬眠期一般从11月到次年的4月。
4、土拨鼠:土拨鼠是啮齿目中的一种,当气温长时间低于10℃以下时,就会进行自然冬眠,时间可以长达3-6个月,当气温转暖后会自然苏醒。
5、蛇:蛇也是冷血动物,当冬天气温开始下降变冷时,蛇的体温则随之下降,蛇体的功能减退,当气温下降至10℃时,蛇停止一切活动,开始进入冬眠。
6、睡鼠:属啮齿目,睡鼠科。因有冬眠习性而得名。体型皆小,外形颇似鼠科动物,而多数种类的尾却很像松鼠科的林栖种类。
冬眠的小动物有哪些?
冬眠冬眠的小动物的小动物有:蛇、蛙、松鼠、熊、极地松鼠、栗鼠、欧洲睡鼠、金仓鼠、蝙蝠、刺猬、乌龟等。
冬眠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一种极端冬眠的小动物的但被调节冬眠的小动物的体温、代谢和其它生理活动的下降,是作为对减少能量消耗的适应。这种定义不包括变温有机体对环境温度下降而发生被动反应时的季节性或昼夜的蛰伏。因而,真正的冬眠限于鸟类和哺乳类动物。
冬眠可分为入眠、深眠和出眠3个阶段。
1、入眠:一般认为,体重迅速增加直到较稳定地停留在较高水平,则是动物已具备入眠的内部条件。否则环境温度虽低但动物仍不入眠。待体温调定到接近环境温度后,便进入深眠。
2、深眠:此阶段长短不定,一般可达数月之久。这时的生理状态发生极大变化。呼吸明显减少,如刺猬的呼吸运动,从常温的每分钟6~18次,降到每分钟1~3次(28~18℃)。
3、出眠:激醒初期,呼吸由节律性转变为间歇性。经过几次阵发性呼吸之后,又变成节律性呼吸,而且频率越来越快,如刺猬可达每分钟60次,待苏醒后又趋向平静,变成每分钟36~40次。
需要冬眠的小动物都有哪些?
需要冬眠的小动物有以下三类:
第一种、蛇及蛙等两栖爬虫类的冬眠,其体温与周围环境配合,如环境温度下降则体温跟着下降而进入冬眠状态,己无法进行调节。
第二种、松鼠等动物其体温于平时保持恒温性,在进行冬眠时,可将自己体温下降到接近环境周围之温度,但为了避免体液在0℃以下结冻,其体温维持在5℃上下。
第三种、熊类,熊在冬眠时其体温只下降几度,但能长时间不进食而呈睡眠状态,在严谨的分类下应该是近于睡眠和冬眠之间,冬眠的哺乳动物能够利用特殊因子来控制神经荷尔蒙系统调节器官的代谢状态。
诱发因素
冬眠的诱发因素是些外在因素,如环境温度的下降和秋季食物短缺。但一些专家认为,逐渐缩短的白昼是一种冬眠信号,它会导致一些内在因素的改变,如激素水平的变化和季节性变化的生物钟的调节。
生物钟看来会影响动物的行为,如脂肪贮存和为冬眠作准备。还有正待研究的关于冬眠地点高浓度二氧化碳的麻醉作用,可能也是冬眠的诱发因素。环境温度的升高和代谢产物的积聚可能都是觉醒信号。
哪些小动物会冬眠 有哪些动物是会冬眠的
1、乌龟:乌龟冬眠的时候确实是不吃东西的,即使是天气暖和一点,晒着太阳他也不吃东西。
2、青蛙:青蛙是会冬眠的,他们冬眠的时候一般是在水底或洞穴里面,到了春天蝌蚪就开始出来活动,这就是我们在夏天能听到很多蛙鸣的原因之一。
3、蟾蜍:跟青蛙非常相似的蟾蜍,也是会冬眠的,他的生活习性跟青蛙比较相似,在冬天也是需要冬眠来度过寒冷冬天的。
4、北极熊:因为北极在冬天有一段时间是太阳照射不到的,也就是极夜啦,这个时候北极的气候是非常恶略的,北极熊无法掠食,所以只好冬眠储存能量啦。
5、刺猬:刺猬在冬天是比较嗜睡的,即使出来活动,行动也是比较缓慢的,吃东西也吃的少,或者直接不吃,不用担心,它只是冬眠啦。
6、鳄鱼:鳄鱼是两栖动物,但是他也是会冬眠的。鳄鱼有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是,他睡觉的时候,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如果你在冬天看到鳄鱼睁着一只眼睛躺在那,他可不一定是醒着的。
7、松鼠:松鼠冬眠不会说躲起来完全不吃不喝,睡一个冬天,而是相对来说活动的少一些。